闫 朝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根据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要求,中原工学院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延迟开学期间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按照学院教学计划,依托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要求教师做到教育教学不间断,教学效果不打折,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线上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以录播课为主,采取“录播+线上答疑”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直播+线上答疑”的形式。在线上教学中,课后辅导可以采用点播或线上答疑的形式。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线上教学平台有“超星学习通”“钉钉”“企业微信”“腾讯视频”等。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身心素质好,沟通、组织能力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和社会转型期高强度工作的语言传播类应用型复合人才。毕业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及实践,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并根据自身兴趣与优势,在经济、法律、音乐、体育等领域有一项专长;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传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毕业生能迅速胜任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的节目演播、配音、设计、策划、研发和制作工作,同时能够服务各类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营销部门,能够主持、策划或组织各类公关活动。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为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语言传播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2.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教育部专业规范为基本依据,聚焦新媒体环境下口语传播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应用型口语传播复合人才。另外,本专业充分发挥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四个专业的相互支撑作用,确立综合支撑型的学科定位,突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语言功力提升的中层目标与语言功能实现的深层目标有机结合的本科教学特色,培养具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综合信息领域实现口语内容转化、视听媒介产品生产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及核心课程,也是顺应全媒体时代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创新课程。当前,媒体出现融合态势,然而,无论是传统电视还是网络视频,无论“大屏”传播还是“小屏”传播,节目驾驭与演播能力、采编播能力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演播室内或指定环境采用小课实践、录像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课程“以节目带课程”,强调仿真式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新时代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功能和价值,了解节目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增强主持意识,掌握并运用节目主持的十个要素。实践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面对节目文本(背稿、腹稿、喉稿)的三大样态,既要体现出“现场驾驭”和“现场演播”能力,又能具有“串能激活”与“传求必通”能力。
正如播音专业实践课的特殊性要求,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需要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指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课程教学以线上的方式开展,但线上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拟态交流,无法实现同场景搭档协作,同时缺少舞台、灯光、体态、造型等副语言的训练。不过,线上教学也为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顺应全媒体时代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组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组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结合学生特征,传播正能量,共同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疫情危机化为教育契机。
具体到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课程组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第二,厚植人文情怀,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协作互助的优良传统,培育学生文明有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培养学生建立守望相助、同甘共苦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第三,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对象特征、教师素养、环境条件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综上所述,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的线上教学方法选定为直播优先、混合设计。
1.直播优先
本课程属于小班教学,运用企业微信软件进行直播授课效果较好。这种最接近面对面上课的方式,现场感、把控感强,能实现实时互动反馈。
2.混合设计
首先,平台混合,包括“直播(主持)+平台(管理)”和“直播+SPOC”。
其次,资源混合,包括PPT、文档、图片、视频。
最后,工具混合,包括电脑、手机。
3.具体实施
目前,本课程的线上教学已经进行六周,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没有引进慕课。本课程课前强调自主学习,线上强调互动深化,课后强调巩固拓展。
课前强调自主学习(有指导性自学)。主讲教师会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有如下三类:(1)下发PPT课件,让学生按要求观看指定视频节目(多期),理论(PPT课件)结合实践(视频节目)写出主题分析报告。(2)让学生确定主题及训练要求,完成个人3分钟的视频节目录制。(3)让学生完成视频节目主持创作策划文案,并用PPT或者思维导图进行阐述。检查途径如下:一部分作业在企业微信群中进行集体检查,一部分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抽查。线上强调互动深化。本课程四节连上,运用企业微信的“视频会议”功能进行直播。教师通常会将四节课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理论梳理和抽查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互动一;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视频作业展示,让学生互评,进行互动二;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践,如进行策划文案的展示,主持视频节目,进行互动三。由于课堂互动内容丰富,因此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课程组会在后面提供解决措施。课后强调巩固拓展。课后,教师让学生对实操内容进行总结(实操与策划的差距、改正措施),形成文字,完成课堂作业。对于课后的总结作业,教师可放在课下进行检查和点评,但要保证即时性。如此便能让同步和异步教学相互配合。
经过六周的实践,无论是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环节,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互动深化使教师和学生都很兴奋。教师从最初的被动、忐忑变成了如今的积极主动甚至是享受。但同时,课程教学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学生的作业量和教师的工作量都有所增加。
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改为网上教学导致学生拟态交流,无法实现同场景搭档协作,同时缺少舞台、灯光、体态、造型等副语言的训练。面对这些问题,课程组对教学日历和实践课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1)推迟演播室场景搭档协作实践;(2)效仿卫视媒体,运用云创作手段;(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把生命意识、理想信念、科学素养、生态理念、道德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另外,课程平时作业调整为阶段性成果展示,内容为战疫主题短视频节目主持创作作品。有针对性地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类要求,课程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制作适合学生接受习惯和特点的网络文化作品。
由于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可以观察到各地的“战疫”情况,他们的作品自然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这是以往没有过的教学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选题策划、拍摄、主持、配音、编辑、修改等环节,历时一个月,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主题短视频作品,优秀作品在“中工创意声媒”公众号上展播。学生创作的视频既有歌颂医生、护士、教师、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在“战疫”中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也有描述普通学生遵守国家疫情防控规定,在家上网课、准备考研或为父母做饭的温暖情景。
视频《我们在一起》展示了学生“战疫”在一线的身为白衣天使的妈妈的故事。视频《疫情之下温暖犹在》通过学生的护士嫂子和卡口工作人员哥哥的故事,体现出他们作为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坚守与无畏,通过拍摄他们回到家相聚的细节画面体现浓浓的温暖。视频《山水迢迢赶路人》展现出多地工人从家乡去到张掖,投身到张掖的复工复产当中的故事,体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劳动者的坚守。
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学生不但提高了专业能力,而且关注了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了正能量,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由于课堂互动内容丰富,笔者第一次课就拖堂了15分钟。后几周,笔者采取了以下改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发问题,然后用企业微信群同时回复,让大家一目了然;作业汇报以及视频作业展示尽量用较快的节奏完成;实践环节模仿《主持人大赛》,运用倒计时提醒的方式。
播音系教师应爱岗敬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视频节目主持创作是顺应全媒体时代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创新课程。通过对主持传播的史学考察和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实践的考察可知,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内外兼修的新型传播主体,是应对未来媒体转型的关键,是培养新型口语传播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本课程坚持采用“学术探索+业务训练”的双规范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内容分析+语言功力训练”“角色认知+传受互动训练”“价值选择+内外兼修”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完善好教师和好课程的形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设计实施的核心。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都不应该降低教学目标和要求。
视频节目主持创作课程是在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课程基础上的升级改造,本课程以“节目创意”为中心并打破广播电视媒介壁垒,引入“新媒体”和“融媒体”的前沿概念。同时,课程以语言系统、角色系统、价值系统为体,以培养语言传播能力为用,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契合,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质上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高校教师应切实增进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任务,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可靠性低
学生掉线或卡顿,教师家里的网络和直播设备达不到直播教学的要求等,这些问题都在上课时出现过。对于平台来说,软件的升级不到位会导致服务器崩溃。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2.反馈难且慢
即使直播也不如面对面的反馈及时和真实,在线上教学中,节目主持实践指导效果往往不佳,无法实现体态语言的示范。笔者记得有一次直播检查作业时特别想批评某个学生,但发现没有对象感,又是大众传播,竟无从下口。这就令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线上教学缺少私密性和言传身教。
3.把控性弱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变弱,学生的学习方向感变差,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倘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那么学生就处于一种灰色地带,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培养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良好契机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学生脱离了原有的教室及和同学共同学习的氛围,需要课前独立预习、研读资料、赏析作品、解读知识点,这样才能实现直播课堂上的互动与讨论。本课程课前强调自主学习,线上强调互动深化,课后强调巩固拓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中成才、成熟,加深对人生、自然、法律、道德的思考,增强学习效果。
2.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良好契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和真善美的结合。人类的知识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每一个专业课领域都天然地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教育工作者应该挖掘课程本身就有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让课程思政和专业课实现有机的融合和高度的统一,从而提升育人效果。在本课程的线上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线上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良好契机。
3.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契机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新技术并使之服务于传播,这些都是此次线上教学改革中全新的教学内容。
4.实现翻转课堂的良好契机
中原工学院线上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网上建课,发布课件和音频、视频、文字等各种学习资料,这有利于实现课前自主学习、线上互动深化、课后巩固拓展的翻转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