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旭,谭 毅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510800)
随着5G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工具。同时,迅捷的网络传输也间接影响了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现阶段,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建立了诸多的网络思想引领平台阵地,却未关注青年与网络社交媒介另一层面的矛盾关系。大学生置身于信息围廊,信息精准定位能力弱,高时效价值的知识供给不足。同时,网络层面的思想引领面临着严峻的意识形态争夺局面,充斥着各类庞杂的干扰信息。因此,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思想引领创新对开展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学生工作队伍应以思想引领工程为中心,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把握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倾向,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外界建立联系,满足日常的沟通需求,并且习惯于使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动态、评价事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在心智上更加成熟,更加崇尚思想自由,思政教育者要发现学生的这一特点,真正找到与学生对话的渠道,从而精准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语言沟通环境下,高校应以社交媒体平台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把握价值方向。
思想引领的新重点领域在于学生的舆论环境。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而是要真正借助“互联网+”的思维,重构与学生的沟通法则。新兴媒体平台有社交化传播的优势:视频、音频、动图等多媒体的表现形态丰富着受教育者的体验,而思想教育内容与社交平台的深度融合让以信仰发声的载体更为生动、有内涵。高校推动大学生积极社交是为从事思想政治行业的群体进行必要分类和引导提供便利,为树立青年榜样提供支撑,激发大学生发表所见所闻的意愿,推动传播方式更加人性化,让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有效见解,从而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纸质传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价值作用在今天逐渐被弱化。人们从以往关注传统媒体专题推送的主流价值的信息到如今广泛接触互联网背景下的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送的多领域、多元化的信息。主流价值观被多元信息弱化。通信技术的快速更迭使社交媒体的发展如日中天,凭借着互动性强、操作便捷、资源开放、可随时随地分享的技术特点,社交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分享经验的主要工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对自己认同的观点和感兴趣的新闻资讯进行转发、评论、点赞等。[1]互联网传送的信息、价值观点的多元化,让在网络空间生活中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时也面临着多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互联网以电影、音乐、短视频、新闻、公众号推文等方式呈现多元信息,传播者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大众的选择与需求,就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信工具和载体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2]新型社交媒体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信息接收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创新学生工作模式,改变话语体系,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契合新时代的要求。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编程算法、大数据、智能云推送将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份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从而加强大学生对正面信息的接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思想觉悟。
由社交媒体主导的舆论场域呈现复杂的话语体系,高校如何在网络中把握思想、引领主线,成为急需实践论证的方面。青年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所关注的信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信息量以及内容上。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他们在闲暇时间的浏览中总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获取信息的数量与效率。相比传统媒体所传送的主流信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各方面的信息,融娱乐与学习为一体,逐渐弥补以往阅读的局限性、单调性以及枯燥性的缺陷,以“轻松阅读”代替了传统的“严肃阅读”。一方面,这使信息获取与信息理解难度降低,加快了大学生对内容认知形成的速度。另一方面,这些社交媒体提供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方的平等、多元交流机会。二者共同作用使用户的认知疆域迅速扩大,高效率地满足了大学生全面、立体认知社会的需求,大学生会自然自发地聚集。另外是要满足大学生自我认可的需求。[3]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学者通过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影响。[4]大量的媒体渠道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同时,社交媒体也逐渐市场化。为了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缺乏对信息价值的深入思辨,在加大信息传播与评论宣传力度的同时会推送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有害的垃圾信息。
应对社交媒体市场化,高校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可通过设置议题、制造热搜主导舆论场风向,控制舆论争论和交流的过程,筛选话语内容,进行隐性思想引导,维护清朗网络空间。[5]社会各界人士可通过公共平台参与正向言语空间的建设,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导向中也会受到影响和启发,自觉参与其中,不断提升自我满足感以及自我认同感。对“在校大学生互联网媒体的使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影响提供便利。
从思想引领方面来看,能否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引领能否坚守“初心”的衡量标准,决定了思想引领要以新时代学生的变化发展特点为导向。要真正落实思想引领的实效性,高校不仅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的方式也要科学有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在肯定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关注其在学生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高校思政教育要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媒介文化的研究范式回应思想引领、提高思想认同,以青年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与思想引领实践(效果)的关系为研讨核心,从整体上把握社交媒体使用与思想引领的紧密联系。
互联网在提供广泛化、多元化信息的同时,更加要精准定位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这是互联网思维所要达到的一个新高度。这要求将选择权更好地交到大众手中:青年需要什么,思维就向那个方向聚焦,精准对焦才能实现高效引领,高效引领才能实现思政育人。学生工作者要深入大学生群体舆论的核心地带,知晓学生诉求,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要设计引导学生关心热点话题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表达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展示、敢于表达,做到用细腻情感感染人、用亲身体验感召人、用真情实意号召人,把握当下信息传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高频应用,高校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另外,高校的思想引领工作要尽量减少长篇大论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要以生动有趣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辩证分析、价值判断等能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以良好的网络素养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握自身思想的正确方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搭建优质网络媒体平台,培养思想引领新习惯。微信公众号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阵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打开。但若是所发布的信息涉及学生社交方面的热点话题并有感召力地引发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思政工作,思政工作者便可通过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世界。
在信息泛滥的社交媒体时代,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浏览、评论、转载各类信息,却很少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掷地有声的评论。如转载不真实信息的文章背后,是学生缺乏对事情思考的反映。这样的思考方式正悄然改变着大脑的运行方式,学生虽越来越善于快速反馈,却在逐步丢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如何让大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学生利用琐碎时间获取信息。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大量信息并以此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内在人格以获得世界的普遍认可。浏览互联网的琐碎信息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并且占用了青年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这就容易出现大学生被形式多样、价值多元的言论所动摇的现象。并且,大学生更愿意与熟悉且具有共同兴趣和相同话题的群体在一起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在面对庞杂的信息时,他们也会根据群体性需求进行相应的自我定位和自我保护。
变革媒介束缚下群体心理作祟的无意识发声。集群让个性消失,尤其是在匿名的网络社交圈中,社群化媒介的束缚使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群体性从众心理的影响,并且容易在人云亦云的言语评价、多变的社会话语和多元的价值取向中迷失自我。大学生正是因为缺少自我思考、辨识的能力,难以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以至于被“拟态环境”所牵制。
群体社交中表现出的群体沉默是处于自我保护的观念下的群体围观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处于自我保护观念下的群体社交中,默不作声地围观使其失去了真正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真实情感的渠道,也让青年大学生难以通过社交媒体对价值取向进行辩证的看待与选择。例如,当今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日益明显,逐渐降低了其对网络言论的有效处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因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偏差,意识形态和思想觉悟的稳定性应该继续保持、不断充实并与时俱进。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前进发展必不可少的主力军,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密不可分。社交媒体的创新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高质量服务,也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确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