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

2020-03-03 11:24徐丽丽
教育观察 2020年45期
关键词:阵地政治思想

徐丽丽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台州,318000)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执政党巩固执政根基的关键环节。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交锋的主战场。[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然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面对新媒体的发展新态势,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要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路径,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空间,释放全新活力。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机遇

(一)新媒体覆盖率高,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供支撑

新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电视、广播等媒体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手机为主体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媒体,并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信息个性化精准推送”,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消息。移动端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浏览信息、阅读新闻、观看视频、下载资料等。为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新媒体也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的覆盖率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形成“有手机就有新媒体,有网络就有资源”的态势。新媒体的这一特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大大增强了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的作用,为高校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新媒体开放性高,为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提供载体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高度开放、共享。各类网络交互平台以朋友圈、公众号、热搜等多样的自媒体形式,汇聚社会焦点事件。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每个学生都是网络新媒体的参与者,他们可以随时用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在微信、微博、知乎、抖音、贴吧等各类媒体平台上了解想要了解的信息,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分享所在群体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新媒体为学生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交互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好地引发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与反思。

(三)新媒体可塑性强,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提供情境

新媒体立足网络,源自生活,信息内容紧接地气,表达形式简洁新颖,直接指向具体的问题。其所承载的信息千奇百怪,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网络世界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场所,善于用身边可触可得的人和事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关注体验、注重内化的特性,能够很好地架构起价值观念塑造的人文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内心感受,把强制性的思想灌输转变为学生自觉接受认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现状

如今逐渐进入信息高度自由化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宠”,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自上而下地逐一划分责任范围,逐步形成了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工作机制。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据腾讯微校发布的《2019校园新媒体观察报告》,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公众号总量已超过45万个。使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标配,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查看半小时以上。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趋势下,校园生活真正进入了“微”时代。[2]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在学生群体中,新媒体手机终端的普及率高达97.34%,主要集中于即时通信工具(微信、钉钉、QQ等)、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短视频社区(抖音、快手等)等媒体类型上,这些媒体的使用率均超过70.00%。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可新媒体对他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与人交流、生活消费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认为学校新媒体平台越来越接地气,能较好地通过图片、视频增强推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多数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愿,希望通过新媒体加强沟通与交流。同时,他们认为学校基本具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设施及师资条件,接受学校通过适当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利有弊。当前,网络新媒体环境相对较乱。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对新媒体的发展缺乏辩证对待的思维态度,存在价值观正面引导不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够坚定等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仍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布局不够,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多方面达成共识,统一作“战”。当前,许多高校虽然划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范围,但部分责任主体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到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政教师或者宣传部门的事。一旦遇到网络舆情问题,各部门易相互推诿,应急处理不够迅速,尚未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意识。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滞后,内容体系分散杂乱。许多高校虽有一定数量的新媒体,但没有较好的质量。一些高校的网络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不够,传播的内容或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或是过度追求娱乐化,忽视了思想内涵和学术性。[3]部分高校对二级平台的建设缺少指导和监管,有些平台缺少团队化、品牌化运作能力,存在内容发布不恰当或者内容更新滞后的现象。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教育合力。目前,高校正逐步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立网络宣传工作组、网络舆情工作组等。但所组建的网络工作队伍成员基本还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其他部门人员或是没有参与,或是形式上参与,没有很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受原有知识结构和教育经验的影响,多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备足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和网络素养,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高校虽然陆续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实战培训还未体系化,网络工作队伍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需要。

三、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是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对教育资源进行有选择的整合,用科学、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传播主流价值意识,通过有效互动,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认识、砥砺品格,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网络时代互联互通的“大融合”“大教育”,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难点和目标任务,从“四微”入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掌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一)创新“微内容”,优化教育资源体系

当前,微博、微信、贴吧等诸多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4]新媒体平台小而微,那些处于尾部的“微内容”叠加起来就会形成“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微内容”的长尾效应,优化“微思政”的教育资源,在学生常驻的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开设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热搜新闻、热门话题、时事政治等栏目,深挖时代感强的鲜活内容,以新媒体思维精耕细作,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以小话题回应大主题,做好价值引领和典型引领,最大化地满足学生对信息个性化的需求。

(二)净化“微环境”,优化舆论引导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面对海量庞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分辨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新媒体的网络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平台接触网络,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可能给自我约束和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全力打造清朗、具有亲近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创新互动方式,开设师生留言、讨论等模块,增强师生互动,将“面对面”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键对键”的新型工作方式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各院系、团学组织网络宣传阵地,搭建校、院、部门三级新媒体系统,形成主题鲜明、分工明确的新媒体矩阵平台,同频共振、聚合传播,使其覆盖全体师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更好地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三)整合“微力量”,优化全员育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在新媒体时代,全球趋于一体化、思想趋于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深受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整合新媒体“微力量”,构建校内校外“手拉手”、线上线下“心连心”的全员育人体系。一是增强思政专业教师力量。思政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思想,了解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深入学习网络新媒体,用新媒体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架起师生线上和线下沟通的新桥梁。二是发挥党政引领作用。学校党政领导要主抓,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建立师生联动的新媒体工作队伍,并经常对其进行新媒体技术与能力培训,使网络新媒体教育平台顺利运行,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贯穿学生的成长成才之中。三是挖掘潜在教育力量。学校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家校沟通,让家庭教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有效补充。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化教育资源,邀请主流媒体人物、思政领域专家,通过专题直播、现场活动等方式开展思政专题教育,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认识自己,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四)打通“微平台”,优化网络评估体系

制度推进行动,技术保障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要紧抓技术优势和传统优势,有效建立网络评估体系,打好技术、行为两大“微平台”的组合拳。一方面,可利用学工信息系统、易班等平台,开设信息实时互通、多情景打卡、网络舆论异常预警等模块,全面采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并且通过新媒体平台(QQ、微信、微博等)有针对性地对群体和个人进行个性化教育,推动学校精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智能化”平台建设。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网络任务清单的形式予以发布,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相互联结,形成“定制化”的爱好圈,活跃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共同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微平台”建设过程,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优秀学生干部担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员”,专人专责,对接各个网络阵地建设,如平台维护、活动组织、网络发文、舆论监管等, 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过程性动态评估,以“一盘棋”的思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以精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猜你喜欢
阵地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无尾怪”和“独角怪”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