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丽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2019年,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一方案被称为“职教20条”。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出关于人才观的论述,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相关指示。[1]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讲到,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做了明确指示[3]。2019年的“职教20条”中特别提到,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4]。
对于以上内容笔者的理解是,党和政府对于人才的论述和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认识已经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也从过去强调技能而转变为更强调立德树人[5]。因此,高职教育不应完全从就业角度来培养人,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政治素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立德树人之德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居于首位的是明大德。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首要的就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价值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6]。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人的价值来看,应体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是社会的人,其本质属性应该是社会属性,高于人的自然属性。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人的社会价值的培养要高于个人价值培养,但是,人的主观性决定了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来入手,方可达到我们对学生所要呈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分析了个人价值的同时,又引导了本身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既可以领会“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也在基础上让学生在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上找到了源头。要立足中国大地成长成才,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要教育青年人成长为时代新人,必须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前社会中多元化价值观并存,但每个社会都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为整体性和宏观性。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一般价值观。一般价值观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或从属地位[6]。一般价值观应该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中的具体体现。
从学生实际情况看,本专科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如何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关注和解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地气的价值观,以此来反映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就是如何用确定的价值观来反映作为原则性的价值观内容。
对于个人来说,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尺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人们总有自己的喜恶和取舍,不同的人对于事物的认同,总会有自己的标准和尺度。
在课堂上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中,主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总结过去的经验、引导未来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具体的手段上需要教师通过理论引领,辅之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研讨或直接参与。其实,教师可以在学生对价值观的概念有冲突或者辨别不清时,给予学生一种指导的能力,通过理论剖析和思想引领,达到引导学生去判断并选择。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如果不能从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入,学生就不会认同,就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约翰·加德纳说过,要使青年人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从不间断地重复创造价值。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一方面要考虑这些选择是为教学服务,能更好实现授课效果,具有一定的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这些选择必须对学生有价值。只有学生在内心里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价值,才会接受,才会实现价值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思政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发展沿革等知识,还希望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思考、自我推翻、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介绍理论发展的脉络,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论发展的脉络中找到如何促进这种理论认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根据当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特点,虽然教师无法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但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个过程,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能使学生发现价值观的条件,定期向学生提供能够使他们认识到、领悟到甚至将自己的兴趣点上升为价值观的经历,在情感上搭建信任的桥梁,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使其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能自主做出符合明大德的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