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吴川民间童谣研究

2020-03-03 10:05陈李茂李燕妮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童谣民间

陈李茂,李燕妮

(1.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东莞市 古梅第一小学,广东 东莞 523133)

民间童谣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是否该用文字记载下来?朱自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的看法不同。朱自清先生认为应当印成文字,“印了可以永久保存,死了其实倒是不死呢”[1]8。朱光潜先生则不赞同印成文字,认为“歌谣都‘活在口头上’,给它一个写定的形式,就是替它订棺材盖”[2]23。歌谣具有流动性,也值得保存。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儿童不再学习地方民间童谣,而是转向以普通话为主的多媒体音像歌曲,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童谣将会随着人们记忆的衰退而消逝。《诗经》等不少古典文学作品是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才得以保存。民间童谣亦一样,或许目前难看出其价值,然而这些来自民间的鲜活材料值得用文字保存和研究。这亦是我们研究吴川民间童谣的重要原因。

一、吴川民间童谣概述

吴川民间童谣与吴川方言密不可分。吴川是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地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之一的地方话,吴川土白话在粤方言内部是相当有特色的[3],与广州话等并非完全相同。

清人杜文澜指出民间童谣又可称为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4]3,民间童谣就是为儿童写的诗歌。民间童谣的创造者多为文化知识有限的农民、妇女等,然而并非全为反映儿童的生活,还包括那些通过儿童之口诉说社会现象的作品。吴川民间童谣类型多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所表达的思想、叙述的事件也浅显易懂,主要让儿童通过民间童谣学习说话、认识事物、感知生活,里面所诉说的小故事也非常有趣生动,有摇篮曲、游戏歌、教诲歌等。在结构上,由于民间童谣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说话,因此篇幅一般较短,有结构整齐的三言、五言、七言,也有长短句。在语言上,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在传播的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

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1989年出版的《吴川民间文学精选》中记录歌谣174首,其中儿歌33首[6];1999年11月的《民间文学》(1)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内部刊物。中记录歌谣5首,2006年12月出版的《湛江民间艺术志》记录歌谣12首[7],但都不涉及民间童谣的记载;2013年硕士论文《湛江白话民歌语言运用探析》记录吴川民歌187首,其中包括情歌、民间童谣、咸水歌、木鱼唱词、山歌等[8],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书籍或者论文研究吴川民间童谣。那么吴川民间童谣状况如何?本文通过分析其用韵、方言土语、修辞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文中民间童谣主要源于调查,亦有一些引自《吴川民间文学精选》。

二、吴川民间童谣的用韵

每个汉字都有其声、韵、调,其中韵又包括韵头、韵腹、韵尾。诗歌里所说的押韵就是汉字的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吴川民间童谣的用韵主要分为两种:多句同押一韵、转韵。

(一)多句同押一韵

1.一韵到底

一韵到底在吴川民间童谣中较常见,如:

十只戒指响叮当
十只戒指响叮当[],十张大船摆嫁妆[],
金谷枕头银轿杆[],绸纱蚊帐银牙床[],
上厅点火下厅光[],照着新人收嫁妆[]。

“当”“妆”“床”“光”均押平水韵的下平七阳部,“杆”虽不在七阳部里,但其韵部发音是与其他韵脚一致,都是[]。

2.偶然出韵

吴川民间童谣中整体韵部相同,偶有一句用韵不同,在吴川民间童谣中大多是第三句出韵,如:

唱兜歌仔压通洲
唱兜歌仔压通州[u],官府听闻点点头[u],
竹木听闻蟋蟀响[ia],江水听闻颠倒流[u]。

(二)转韵

1.等句转韵

等句转韵指每隔相同的句数转一韵。吴川民间童谣中有两句转一韵,与王金禾(2015)报道的鄂东童谣两句一换韵相似[9]。如:

落水微微
落水微微[ei],水浸田基[ei]。
田基有蔸蛇[ɛ],吓死大老爷[ɛ]。
大老爷担支枪[ia],打烂人家玻璃窗[ia]。

“微”“基”韵母为[ei];“蛇”“爷”韵母为[ɛ];“枪”“窗”韵母为[ia]。

2.交叉转韵

吴川民间童谣中两个韵交错押韵,如:

点脚泥鳅
桥儿凳凳[],凳到三官大路口[u]。
震到南镇[n],南镇不倒[ou]。

总体上,“凳”“口”“镇”“倒”形成的是一个ABAB式的交叉转韵。

三、吴川民间童谣中方言土语归类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吴川民间童谣里就蕴含了吴川话不少土语,如:

(一)名词(左边为吴川白话,右边为普通话)

鹩哥、老鹩——鹦鹉

金瓯——金元宝

餐间——三餐

肚屎——肚子

餸——饭菜

勾廉蛇——壁虎

雨遮——雨伞

康女——女儿

家贼——蟑螂

下劣——下颔

羊咩——羊

粪箕、马骝——顽皮的小孩

泥嬲——泥鳅

花婆——淫荡的女子

朝头——早上

细时——小时

雷公——雷(雷公狗:四脚蛇)

飞鼠——蝙蝠

泥湴——泥土

阿爹——爸爸;爷爷

(二)形容词

岔——分开

滚——水煮开后翻腾的样子

劣——锋利

定定——安静的样子

凳登——摇晃的

黑麻麻——黑暗的

右右——慢慢的、悠闲的

(三)动词

劏——宰杀

康——养

斗火——生火

嘎——用胳膊夹住

买送——买菜

屙肚——拉肚子

凸——扔、砸、摔

去村——逛街、回娘家

担——咬、叼

削——塞

落水——下雨

埋——买、卖

执——捡、收拾

畏——会

使——用

搵——找、赚(搵钱:赚钱)

打交——打架

蚊——拔、用力拉

(四)副词

蔸——条

只——只、个,可指物也可指人。

(五)虚词

虚词在童谣中主要起协调韵律作用

冇——没

乜——什么(乜人,谁人;乜野,什么东西)

罢之喳——没关系

四、吴川民间童谣中的修辞

吴川民间童谣对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为比拟、夸张、比喻、借代、铺排、重叠、对比、顶针等。本部分童谣也多用国际音标标明韵脚,特此说明。

(一)比拟、夸张

吴川民间童谣则在“谐”的基础上,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对丑恶的社会状况进行讽刺或者对客观人事进行描写,富于强烈的谐趣。

1.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在吴川童谣里两者兼有。

1)拟人显趣味

鹩哥骑牛跌跛脚
鹩哥骑牛凸跛脚[iɛk],老鹩撑船去取药[iɛk],
摞得药回鹩哥死,泥鳅哭得鼻长长。

鹩哥“骑牛”、老鹩“撑船”、泥鳅“哭”都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整个故事读下来,老鹩明明可用飞的形式快速地取回药来救治鹩哥,却选择了用时最长的撑船方式,令人忍俊不禁。

天光光,捉鸡劏

天光光,捉鸡当刂,鸡毛鸡屎鸡垃圾[ak],不如当刂只鸭[ak];鸭话我毛多[],不如当刂只鹅[];鹅话我颈长[ia],不如当刂只羊[ia];羊咩话我脚趾岔[a],不如当刂只马[a];马话我要送主人出屋头[u],不去当刂只大水牛[u];牛话我要耕田养人口[u],不去当刂只大乌狗[u];狗话东边有贼我又知西边有贼我又知[i],不去当刂只大肥猪[i];猪话我日食主人三斤糠,夜食主人三斗馊,主人要当刂我就当刂我,乜人食到我肥猪肉,一觉睡到大天光。

这首《天光光,捉鸡劏》站在家禽角度,把家禽当做人来写,通过一系列家禽诉说“不当刂”的理由,生动表现了各种家禽的特征。

拜月爹拜月奶
拜月爹拜月奶[ai],三封糕四只蟹[ai],
谷米便宜康弟大[ai],奖金欧奖银牌[ai],
猪斗火狗嘎柴[ai],猫儿担水路头挨[ai]。

这首《拜月爹拜月奶》中,月亮被赋予了生命,猪、狗、猫也被拟人化。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不能用手指指着月亮,不然会被月亮割耳朵,如果不小心指了,唱这首民间童谣月亮就不会割耳朵了。再如:

强强转
强强转,强强转,

阿妈L我睇龙船。
我冇睇,睇鸡仔,
鸡仔大,捉去卖。
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头钱。
一百打金钗,二百打银牌。
猪斗火,狗劈柴,
猫儿担水右右行,
家贼倒退琼[ke]龙[lo]康[ka]。

这首《强强转》类似于其他地区的童谣《凼凼转》。“强强转”就是团团转的意思,“琼龙康”是拟声词。猪斗火、狗劈柴、猫儿担水,都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拟物带讽刺

吴川运用了拟物手法的民间童谣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其中最突出的形象是“公鸡”。公鸡是家禽中最吵的一个,除了报晓外,还特别好斗,经常引起鸡群的躁动,于是“公鸡”在吴川民间的意象里带有贬义色彩,如:

鸡公仔,尾丢红

鸡公仔,尾丢红[o],餐间吃饭冇野送[o]。
闩倒房门打老公[o],打得唉也唉哟痛[o]。
快快开门去买送[o],买斤牛肉煮生葱[o],
买斤牛血煮牛红[o]。

从全篇,可知在此“鸡公仔”指的是女性。这首《鸡公仔》借公鸡的美丽外表和好斗的内心,塑造了一个泼妇的形象。又如:

我有歌

我有歌,我有歌[],
歌儿歌仔两三箩[]。
拈一箩换酒饮,
拈二箩换花婆[],
三箩丢下鸡屎屙[],
鸡公打掉骂鸡婆[]。
鸡婆上山下水死,
鸡公拍手笑呵呵[]。

“鸡公”“鸡婆”是一对夫妻,这里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当物来写。这首《我有歌》反映了旧社会扭曲的婚姻关系以及妇女在家庭中地位比较低。

2.夸张

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民间童谣的趣味性,如前文提到的《十只戒指响叮当》这首歌谣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有钱人家极尽奢华的结婚现场,与下面的《亚凤凤》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如:

亚凤凤

亚凤凤,嫁上洞[o],
姑爷来,无物送[o],
劏只鸡儿炒禾檬[o],
新娘吃到肚屎痛[o],
新郎吃到为屙肚。

“肚屎痛”指肚子痛,“为屙肚”指会拉肚子,“无物送”这里指没有聘礼,联系上下文,穷人家的婚礼是极其的简陋。再如:

唱条歌仔压通洲
唱条歌仔压通州,官府听闻点点头,
竹木听闻蟋蟀响,江水听闻颠倒流。

“蟋蟀”是一个拟声词,整首歌谣不见一个描写唱歌人歌声的词语,而是夸张手法,竹木听了忍不住发出“蟋蟀”响的声音想为歌者伴奏,江水听了出现倒流的现象,这些都侧面写出唱歌人歌声的高超,与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歌谣连用三个“听闻”为排比修辞。此外,童谣《我有歌》中“一箩”“两箩”“三箩”也明显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化无物为有物,写出了歌谣多到要用箩来装。

(二)比喻、借代

1.比喻

比喻这一种修辞手法在吴川民间童谣里不多见,不过亦存在,如:

送仔过江去读书
月亮光光执粒珠[i],送仔过江去读书[i]。
人读三年都识字[i],你读四年无识书[i]。

起兴句把倒影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珍珠”。古时,吴川缺少桥梁,人们常常需横渡当地的鉴江去求学,这首民间童谣写了人们在晚上撑着船送小孩去读书的场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

2.借代

吴川童谣常常运用借代,使人或者事物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如:

十指谣

矮仔阁,点盐指[i],
高相公[o],冇鬼用[o],
挖耳屎[i],凸死你[ei]。

“矮仔阁”指十个手指里最短的大拇指;“点盐指”指的是食指,食指通常用来尝试味道的;“高相公”,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最长的中指;“冇鬼用”指的是无名指,因为它是五指中最没有力气的,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挖耳屎”指的是小指。这是一首游戏民间童谣,是根据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而创作的。又如:

勾廉蛇
勾廉蛇,老鼠尾[ei],
阿妈去村无跟尾[ei],
买封糕,等路你[ei],
买架雨遮等康女[ei]。

“勾廉蛇”“老鼠尾”都代指小孩子。这首《勾廉蛇》是借壁虎粘着墙、老鼠细细尾巴写出了小孩子喜欢粘着母亲的情形,就像壁虎和老鼠的尾巴一样,去哪里跟到哪里,一刻也不能离开。再如:

发财,开花
发财,开花,两公婆,
一支竹,六叔,咖啡,香宾,
手指尾,依旭旭。

这是一组手指动作游戏,“发财”“开花”“两公婆”分别对应的是猜拳里的“石头”“布”“剪刀”;“一支竹”是伸出食指表示一,“六叔”是同时伸出大拇指和小指,“咖啡”是大拇指,“香槟”是小指。这首民间童谣不仅在小孩中流行,还在大人中流行,主要为一种猜拳游戏。

(三)铺排、重叠

1.铺排

吴川民间童谣往往运用铺排手法,铺陈一系列相关事物,主要起到渲染气氛、抒发情感作用。

1)同类事物铺排

a.并列式

落雨大
落雨大[ai],水浸街[ai],
亚哥担柴上街埋[ai],
亚嫂出街着花鞋[ai],
花鞋花袜花腰带[ai],
珍珠蝴蝶两边排[ai]。

此首童谣与其他粤方言地区一致。“花鞋”“花袜”“花腰带”写了妇女的衣着是极其鲜艳,“珍珠”“蝴蝶”是妇女头上的装饰,一系列的物品铺排,尽显旧时期妇女俏丽的打扮。

民间童谣《十指戒指响叮当》也用了铺排的修辞手法,“十只戒指”“十张大船”“金谷枕头”“银轿杆”“绸纱蚊帐”“银牙床”,童谣中迎面扑来的是耀眼的金银色,表现了有钱人家极尽奢华的婚礼现场。又如:

定定睡
两姐妹[ui],定定睡[ui],
金耳环[an],银耳坠[ui],
有话朝头讲[a],无话定定睡[ui]。

《定定睡》是一首摇篮曲。“金耳环”“银耳坠”是美好事物的代表,表达父母对儿女的美好祝愿,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富贵、无忧、安定的生活。再如:

狗儿汪汪牛偷贼
狗儿汪汪牛偷贼,后园竹蔗咬生牛[u]。
老鼠担猫梁上走[u],蛤仔拖蛇水面游[u]。
鱼叼白鹤上沙洲[u],蚁扛石锅下江流[u]。

歌中表现了狗、牛、老鼠、猫、蛤蜊、蛇、鱼、白鹤、蚁等多种动物及其行为,意在让儿童在学说话的同时能够增长见识。这首歌谣还用了倒装手法,因为正确语序应为:贼偷牛、生牛咬竹蔗、猫担老鼠、蛇拖蛤蜊、白鹤叼鱼,最后一句“蚁扛石锅下江流”,用了夸张修辞。整首民间童谣具有浓厚的童趣。

b.递进式

递进式铺排主要体现在相关性事物的铺排,事物之间呈现层层深入的关系,如:

阿子姊
阿子姊,子姑娘。
十八岁,嫁那良。
那良无米煮[i],嫁老鼠[i]。
老鼠畏食谷[ok],嫁间屋[ok]。
间屋要住人[in],嫁门神[in]。
门神人要粘[in],嫁文钱[in]。
文钱人要使[ei],嫁床底[ei]。
床底黑麻麻[a],嫁老鸦[a]。
老鸦飞去无飞回[ui],嫁只大锣棰[ui]。

这首《阿子姊》通过一系列一个比一个差的结婚对象,写出了旧时粮食短缺时期,女性被物质所支配的婚姻观念。

2)颜色铺排

小孩子接受能力强,特别是对颜色敏感,因此人们在编唱民间童谣时,有意识地加入一些颜色,让小孩子在学唱民间童谣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认识颜色,如:

白石骨仔去拜冬
白石骨仔去拜冬[o],清茶清酒饮一盅[o]。
猪肉片开块块白,豆腐豆芽滚虾公[o]。

这首《白石骨仔去拜冬》写了茶和酒的清澈、猪肉的肉色、猪肉煮熟后的白色、豆腐的白色、豆芽的黄色、大虾煮熟后的红色,颜色感非常强。

上面所列举的一首《落雨大》中的“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也用了颜色铺排,通过一个“花”字做形容词,给儿童留下想象的空间。

3)数字铺排

此类民间童谣主要是为了让小孩子在学习说话的同时,认识数字,并且学会数数,如:

一二三
一二三[am],去勾监[am],
四五六[ok],炒牛肉[ok],
七八九,饮烧酒[u],
老师来,快快走[u]。
一二三
一二三,斩三刀[ou]。
四五六,蚊鸡毛[ou]。
七八九[u],磨利尖刀斩狗头[u]。
八九十,跟我走[u]。

这两首民间童谣都是运用数字铺排,节奏明快,其中第二首《一二三》是一首游戏民间童谣。再如:

一螺富,二螺贫

一螺富,二螺贫,
三螺担官凳,四螺去卖身,
五螺开田水,六螺骑马上青云,
七螺开仓粜白米,八螺开铺稳金银,
九螺九粪箕,十螺富贵无人知。

“开仓粜白米”指的是开店卖米,“螺”指的是手指上的螺圈纹,十个手指头有多少个完整的螺圈就算多少个螺,并且对应上面的说法。

2.重叠

朱自清先生认为“歌谣以重叠为生命”[10]311,顾颉刚先生也认为:“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11]169。重叠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吴川民间童谣多用在开头部分。

1)起兴叠句

“起兴”是常见的一种手法,在吴川民间童谣中主要通过开头之句的反复出现,起到“起兴”的作用。起兴句往往与正文无联系,主要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协调诗歌韵律,如:

脚麻痹
脚麻痹,脚麻痹[ei],
劏只鸡儿请哥四[ei],
哥四冇来请四嫂[ou],
四嫂来了脚就好[ou]。

这首民间童谣《脚麻痹》是指小孩蹲久了,双脚会麻痹,但只要唱了这首歌脚就不会麻痹了,这只是一种哄小孩的说法。民间童谣的起兴句与正文在意义上并无联系,如:

翻娄厘
翻娄厘[ei],翻漏利[ei],
荔枝壳,龙眼皮[ei],
翻上天,翻下地,翻过那边墙。

“翻娄厘”是一种游戏,小孩子把手举起来,一边唱一边翻动手和转动身体。“翻漏利”是“翻娄厘”运用了“谐音”。吴川民间童谣中的比兴运用有多方面功能[12]。再如:

打谢谢
打谢谢,打谢谢[ɛ],
买斤猪肉削木胳[ɛ],
可惜囖猫儿担去嗲,冇有嗲[ɛ]!

“削”是塞的意思,“木胳”是房子的空隙。这首民间童谣主要是对那些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说的,大人握住小孩的双手一边教他们拍手掌一边唱。

2)一般叠句

点兵兵
点兵兵[e],点兵兵[e],
点到乜人去当兵[e];
点家贼[ak],点家贼[ak],
点到乜人去做贼[ak]。

这是一首游戏童谣,小孩子在玩类似“兵捉贼”的游戏时,通过这首民间童谣找出一个人来当兵。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兴,歌中渲染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另外,还有《我有歌》与《我冇歌》这两首歌谣是对应式的。

3)叠字

点点蝶蝶
点点蝶蝶[ip],
菊花落叶[ip],
飞鼠卷尾[ei],
卷着乜人就是——你[ei]!

这是一首类似于《点兵兵》的游戏民间童谣。“点点蝶蝶”这几个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孩子手指点人的动作与蝴蝶飞的动作有相似之处。

类似这类游戏的民间童谣又如:

点脚泥鳅

点脚泥鳅[u],同船坐舟[u],
三官坐轿[iu],白蚁行桥[iu]。
桥儿凳凳[],凳到三官大路口[u],
震到南镇[n],南镇不倒[ou]。
猪婆赶狗[u],赶到三岔大路口[u],
猪一脚马一脚[iak],大小姑娘伸边臭屎脚[iak]。

这是一首点脚游戏,点到最后的一个儿童就是“臭屎脚”,被点到“臭屎脚”的儿童绝不服气,又重新开始新一轮游戏。又如:

落水微微
落水微微[ei],水浸田基[ei],
田基有兜蛇[ɛ],吓死大老爷[ɛ],
大老爷担支枪,打烂人家玻璃窗。

“落水微微”是指下微微的细雨,田基指田。这首童谣反映了旧时代地主的横行霸道,人们生活的不易。

(四)对比

吴川民间童谣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反映旧时民众生活的艰难。如:

坐轿好精神
新娘新姑爷[ɛ],坐轿冇坐车[ɛ],
坐车头骨晕,坐轿好精神。

“头骨晕”指头晕,意指旧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较差,不习惯坐车。再如:

我冇歌
我冇歌,我冇歌[],
因我细时食得咸菜多[],
我爹叫我少少夹,
我娘叫我大箸拖[]。

爹让我夹少点是因为家里穷,娘让我夹多点咸菜是怕我饿,通过爹和娘的一个对比,反映旧时人们生活的不易。此外,童谣《送仔过江去读书》的后两句“人读三年都识字,你读四年无识书”也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恨铁不成钢”之义。

(五)顶针

一些童谣运用顶针修辞,使前后的句子头尾相接,顶针所用的词往往是名词。顶针与押韵交错运用,使得童谣念起来郎朗上口,易记,如:

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
年卅晚[an],摘槟榔[an],
槟榔香[ia],切紫姜[ia],
紫姜辣[at],埋胡达[at],
胡达苦[u],埋猪肚[ou],
猪肚肥[ei],埋牛皮[ei],
牛皮薄[k],埋菱角[k],
菱角尖[im],埋马鞭[in],
马鞭长[ia],顶屋梁[ia],
屋梁高[ou],埋把刀[ou],
刀切菜[i],埋箩盖[i],

箩盖圆[in],埋只船[in],
船沉底[i],浸死一班大懒鬼[i],
一只浮头,一只沉底[i],
一只摁在门角落,
一只摁在床下底[i],
仲有一只随街去买油炸鬼[i]。

这首《月光光》用了系列名词,铺排了大年三十晚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迎接新年的东西,充满喜庆气氛。再如:

打手掌
打手掌,买咸鱼,
咸鱼淡[am],买乌榄[am],
乌榄甜[im],买禾镰[im],
禾镰劣[iak],割下劣[iak],
下劣利[ei],割只鼻[ei]。

这首《打手掌》类似前面提到过的民间童谣《打谢谢》。大人握住小孩的手,一边唱一遍拍手掌,在说到“割只鼻”时,大人会轻轻地划一下小孩的鼻子。此外,《天光光捉鸡劏》《阿子姊》《脚麻痹》等亦运用了顶针手法。

(六)设问

设问,在民间童谣中亦称为“对歌”,吴川的一些童谣运用了此手法,如:

菊花菊花,问你几时开花

菊花菊花,问你几时开花?几时开花呀?——后日;

菊花菊花,问你几时开花?几时开花呀?——天日;

菊花菊花,问你几时开花?几时开花呀?——今日。

噢,开花嗲!

这是一首游戏式的歌谣,几个小孩手拉手围成一圈扮演“园丁”,负责浇花,圈里面站着一个或几个小孩扮演“菊花”,通过“园丁”与“菊花”的问答,重现菊花的开放过程,凸显了童真。再如:

天上乜[mk5]嘢喊?

天上乜嘢喊?——雷公喊

地下乜嘢喊?——朕谢(蝉)喊

朕谢边处喊?——掩喊。

田螺有掩为乜无喊?——水深泥湴

青蛙都在水深泥湴为乜喊?——因为口阔

油缸口阔为乜不喊?——泥捏火烧

泥捏火烧的鸡哨又喊?——两头通气

火筒两头都通气为乜不喊?——竹做

横箫竹制的又喊?——多眼

米筛多眼又无喊?——反沿

铜锣反沿又喊?——铜做

门锁是铜做的又不喊?——有须

羊咩有须又喊?——四脚到地

方台四脚到地又不喊?——木做

大鼓是木做的又喊?——有皮扪

脚趾有皮扪又不喊?——有甲

鸡嘴有甲又喊?——嘴尖

犁头嘴尖又不喊?——铁打

你不是铁打的又喊?——我……呵?

“掩”[him35]是指婵腹部的发声器。这首《乜嘢喊》主要通过“乜喊”“又喊”“又不喊”的重复问句,让小孩在一问一答中认识事物的特点。又如:

磨谷煮粥
磨谷煮粥,磨米煮饭,
磨糠头煮出油,磨米碎煮成配,
人人一碗,剩下你没有罢之喳。

这首《磨谷煮粥》是一种游戏式的民间童谣,民间童谣中连用四个“磨”,磨谷、磨米、磨糠头、磨米碎,层层递进,体现人们在困难面前的乐观精神。

本文对吴川民间童谣的用韵、方言土语、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吴川民间童谣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关于吴川民间童谣的研究还有一些方面未涉及,如吴川民间童谣的源流与发展、吴川民间童谣的语法运用、吴川民间童谣与广府民间童谣的比较、吴川民间童谣背后的地方文化习俗等问题,目前学界对粤西民间童谣这一块的研究还不多。本文籍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对民间童谣的关注和研究。

(谭日珍女士给本文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童谣民间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咿呀声中的童谣
民间妙联撷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湖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