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琳,张剑伟,吴春凤
(1.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为了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来源作实质性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5~2019年广东某高校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并且运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测试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对广东省十所高校1200名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压力现状和心理压力来源调查。
广东某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2015~2019年连续五年对全校大一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显示:2015~2019年该校大一新生的SCL-90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3.44%、14.13%、14.78%和15.26%,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因子检出人数的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现象较为突出,占比率均超过10%。
表1 广东某高校2015~2019年新生SCL-90平均检出率
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年以来我国20~24岁年龄段人口自杀率平均维持在3.5%以上,其中大学生自杀率维持在1.2%以上,而且每年都有小幅上升。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拥有较高知识和较高素质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大学生自杀事件受社会关注程度较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研究者的调查结论显示:55.1%的被访者认为大学生自杀行为是由心理压力大造成的。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和释放大学生心理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运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问卷向广东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107份,有效问卷1 022份,有效回收率为85.17%。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42%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一压力是学习考试压力,19.86%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一压力是就业压力,8.41%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一压力是来自家庭的压力;24.36%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二压力是就业压力,22.41%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二压力是学习考试压力,16.34%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二压力是来自家庭的压力;21.62%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三压力是人际关系压力,20.55%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三压力是性格不被他人或自己认同产生的压力。
图1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根据严重程度不同,通常可把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和重度心理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都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即其心理压力都是由于在完成自身成长过程中个人发展问题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产生的,如新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自我接纳问题、学习策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等,大学生中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极少[1]。因此,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及时调节、疏导和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本次针对广东省10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抽取50组来自其中4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分别进行心理压力来源描述的深度访谈,以此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三大主要来源展开进一步研究分析。
1.学业压力
回收的1 022份有效问卷中,53.42%的大学生认为学习考试压力是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一大压力,具体表现为:因为参加过多学生社团工作,或者沉迷网络游戏、影视剧、小说等而荒废学业,出现早睡晚起、无心上课、情绪压抑、不稳定、考试临时抱佛脚等综合症状。有的同学由于考场上过于紧张,甚至感到胃不舒服、手脚发抖、脸色发白、犯恶心。还有同学平时过于放松,考前突击学习且长时间处于高压紧绷的状态,导致出现内分泌失调、激素分泌紊乱、长青春痘、月经不规律等亚健康症状。身体不适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压力,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产生轻生的念头。
2.就业压力
回收的1 022份有效问卷显示,19.86%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一压力是“就业压力”;24.36%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是仅次于“学习考试压力”的第二大压力。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具体表现为:有一部分被访者认为所学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在同等学历的前提下自身的技能和经验都不过硬,临近就业,发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感觉迷茫;许多单位都在压缩编制岗位,人才越多,招的人数越少;且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喜好,更不了解市场需求,对马上面临的就业问题束手无策;另一部分被访者认为有时候看到其他人形象好能力好,而自己其貌不扬,心里会产生自卑感;还有一部分被访者表示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父母有意无意中施加的压力,父母跟自己的就业意向不太一致,自己想要去闯一闯或者创业,但父母不支持,更不可能提供帮助。
3.人际关系压力
回收的1 022份有效问卷显示:7.14%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压力是大学期间最为困扰的第一压力;18.4%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压力是大学期间面临的第二大压力;21.62%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压力是继学习考试压力、就业压力之后的第三大压力。多组个案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与人相处总是小心翼翼怕说错话,对方过于强势,无法进行深入沟通;其二,交际双方因性格差异大在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其三,部分被访者表示自己性格过于直率,说话直接,容易伤害到对方;其四,大部分被访者反映不愿意跟优秀的同学来往,常常感到自卑;其五,被访者与舍友、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常起因于同争一个奖项或社团干部岗位,使得双方关系从交际双方成为敌对双方等。
90后、00后大学生出生在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享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其祖辈父辈相比,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更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提升。从调查数据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呈逐年增长趋势;从统计数据看,大学生自杀率逐年上升;从新闻热点看,大学生各种恶性事件时有曝光,大学生虐猫案、硫酸泼熊案、舍友投毒案等等让人触目惊心、难以置信。按照年龄节点推算,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这一批大学生正处于30~40岁的青壮年时期,到2050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他们正处于50~60岁的壮老年时期,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批90后、00后青年将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因此,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素,研究和改善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视角切入的较多,这是必要的,但从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角度去寻找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的路径,同样是一条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背景下,把老子思想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这种探索,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根本遵循,创造性地吸收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心理因素,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地帮助新时代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塑造健全人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帮助大学生及时调节、疏导和解决心理压力问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教育,因为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思想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坚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只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大趋势,才能客观分析纷繁复杂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找到自身发展成才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理想。
将老子思想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和吸纳传统文化,而不是用传统文化来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本位立场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当代中国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新时代借鉴和运用老子相关思想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才能为新时代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培育自化自为的积极心态提供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将传统文化的运用有效地统一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中去。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研究成果丰硕,正处于学派纷呈的发展期。我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但西方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方法已像潮水般纷纷涌入,可以说,我国心理学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起到作用”[3]。对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且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形成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强调个体独立自由、权利平等制衡不同,中国人对亲情、爱情、友情的依赖心理相对更强,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关注个体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天下大同、和谐友爱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164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调节心理压力的思想资源。因此,在建设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文化心理资源,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课程和体系。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观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问题研究不应该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老子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为而不争”的生活理念、“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维和平和的心态。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研究应当充分有效地吸收和融合老子思想。但是,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典型代表,老子思想具有认识世界和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在新时代背景下借鉴和运用老子思想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应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创造性吸收其中的积极心理因素,为新时代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培育自化自为的积极心态提供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心理压力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变化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心理压力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客观环境和改变自身主观认知的方式解决。但我们知道,外部客观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的认识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但是面对同样的客观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是意识的个体独特性和能动性的表现。对大学生而言,外部环境不是靠其自身能力可以轻易改变的,它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主观体验是大学生在受到客观事物刺激后而产生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来加以调整。老子“道法自然”“道常无为”“上善若水”等思想无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看待人生提供一了种辩证思维,运用老子相关思想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来调适心理压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法”是顺应和遵循的意思。“自然”即规律,既是自然而然,又包括自然实现之过程。“自然”不仅是道的内在法则,同时也是“天”“地”“人”必须遵守的法则。“道法自然”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总概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和“自然而然”,亦即顺应规律和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妄为乱为。大禹的父亲鲧治理黄河水,采取了“堵”的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而不得治,大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疏”的方式,顺应自然规律而为,终成大业。“道”孕育了世间万物,事物无不处在一种自然的关系中,顺应自然而为,方可取得“自然而然”之效。
大学生面对学习考试压力时,可以运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予以调节。一方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第24章),想要踮起脚尖站得更高的人,反而会站立不稳;不想稳步前行,只想跳跃式前进的人,反而无法走得更远。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勤奋使人进步,懒惰使人落后,期待不学习而获得好成绩是不现实的,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把握学习的规律,方能事半功倍。有些大学生平时学习缺乏恒心与自制力,总想着“临时抱佛脚”,考前最后一周才拼命用力,突然给自己增加了学习强度,难免破坏身心和谐和健康,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形成心理压力。为此,大学生应科学把握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注意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尊重学习的“自然”,不可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老子指出“知其雄,守其雌”(《老子》第28章),只有具备了雄强的资本,亦即积累了大量有用知识,考试时才能安然若素。“雄”,体现的是一种力量,按张剑伟先生的考证,“知雄” 亦即“执雄”,即处于一种有力量的状态,而“守雌”,则意味着一种平静的量的积累,这种积累,恰恰正是雄强的根基。考试的真正压力,往往来源于准备不足。真正懂得学习的大学生更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就不会一味追求学习的直接结果,而是像“田鼠掘进”一样注重知识的积累,顺应学习的自然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64章)一旦大学生拥有了重视积累的自然心态,掌握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在日积月累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考试的压力自然会迎刃而解。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不争,并非什么都无所谓,而是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22章)。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老子的无为思想,面对就业压力,在大学学习生涯中,首先要做到“有所为”,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积极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锻造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是“有所不为”,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知识,不旁骛、不作弊、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增加知识增长才干的路径前进;最后,在就业选择时,应做到“无所为”,“无所为”不是没有目标和追求,而是不给自己提出过高的目标和要求,并非工作地点一定要“北上广”、工作环境一定要高舒适、工资收入一定要高回报,而是把锻炼才干、发挥个性、顺乎自然作为职业选择的参照和指南。人生的成功是一系列勤奋和选择的叠加。人生的路很长,其间充满了选择,因此,要从容理性地面对毕业后的初次选择,不必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过分纠结。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第51章)在老子看来,“道”生养万物,“德”畜养万物,已有之物造就了万物的样态,环境的力量亦即势能成就了万物。天时地利人和是一种势,人心所向也是一种势,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同样也是势。大学生若能具备上述“道”“德”“物”“势”等条件,便能更好地实现充分就业、理想就业。“道”是根本性的东西,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制度,通过共筑中国梦的大“道”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和努力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持“道”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德”即是培育自己的知识、本领和才能,通过“弘道”实现人生理想;“物”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启人生的既定条件,是一种客观现实,不能脱离这个条件来计划自己的人生,只有尊重它然后才能超越它;“势”,亦即趋势、情势,对于大学生而言,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干事创业的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社会、行业的要求或需求,正确地把握和利用“势”,顺势而为,则能无往而不胜。
当面临就业压力时,大学生要对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才可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这样的负面情绪在遭遇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屡屡碰壁的失败后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自信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缓解这样的就业心理压力,大学生需要理解“道”“德”“物”“势”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对自身能力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一个较为客观实际的方向,对就业市场和国家整体发展形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把自身的能力特长、就业目标和社会需求三者统一起来,做到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不妄为”, 明道、畜德、顺物、就势,就业目标自然就能顺利达成,就业心理压力也会自然消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和正常交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老子》第8章)拥有至高品德和修养的人,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低洼之地,所以水这样的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上善若水”的思想运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要向“水”学习,即学会“利他”,善于“处众人之所恶”,淡化名利,放低身段,静下心情,默默做事,真诚为他人考虑、为大家服务,这样一来人际关系便能和谐、人际压力自然减轻。在调查中发现,较多被访者将人际交往冲突归因于双方性格差异大,而事实上,性格差异是人际交往冲突的表现,而非原因。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人能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于包容,在于如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的利他精神。“利他”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即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一味强调自我利益自我价值,而应站在对方的视角上来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和诉求,将自我与他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盛气凌人,做到平等相待、相互理解,才会有高品质的沟通。
老子第41章有言:“上德若谷。”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宽容意味着既要考虑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接纳其他人的存在和发展。在调查中部分被访者由于自卑而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不愿意与优秀的同学来往,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和自我封闭,这恰恰是不能正视自己的存在也不愿接纳他人的存在的具体表现。当我们拥有如山谷一样宽广的胸怀,如水一般包容万物的心态,学会欣赏自己与他人的优点,辩证看待自己与他人的缺点,端正对生活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悦纳自己正视他人,便能获得更加稳定长久的人际关系。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语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老子》第62章)这里的“市”理解为“买卖、交换”,懂得说话的人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在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美言”是一种“润滑剂”。一方面,要说正确的话和正确地说话。语言交流讲究对象、时机和场合,在恰当的场合与合适的对象说恰如其分的话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与信赖,反之,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与厌恶。正如部分被访者在调查中表示,自己性格过于直率,说话直接,容易伤害到他人,这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度”而导致的后果。在不该说话的时候多嘴、在没话可说的时候牵强附会,必然会“多言数穷”(《老子》第5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说的多了关系便更加亲近。另一方面,老子强调:“不妄言”。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不与人争一时口舌之快,被人误解时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唯有“不争”,方能“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应当顺其自然,做好自己的本分,剩下的唯有交给时间,才能寻得最终答案。因此,真正的“利他”应当如同水一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夫为不争,故无尤。”(《老子》第8章)同学之间交往,做到不自私自我,多说“美言”“善言”,多鼓励和赞扬,少批评和挑剔,这样一来便没有人会把你置于孤立敌对的状态,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埋怨和责怪,也就不会产生过多的人际交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