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下的底线思维

2020-03-03 09:53
理论与当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衡量标准理性化底线

《环球时报》6月15日刊登杨雪冬的文章说,底线思维,关键是要厘定谁的底线,什么水平的底线。中国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社会利益快速分化,社会观念更加多元,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都有自己的底线预期,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些底线预期并不完全一致,衡量标准除了不同,还可能相互抵牾。

因此,在当下中国讨论底线思维,首先的前提是,必须承认这是社会多元条件下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至上思维,就是改革思维、开放思维。

其次,在多元底线条件下,底线思维要努力塑造社会共识。社会越多元,观念越多样,就越需要以制度化、法制化方式控制社会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提供诉求表达,就越需要主动塑造社会共识,增强社会认同,把全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因此,底线思维就是民主思维、协商思维、法治思维。

第三,在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底线思维就是短板思维,需要认真分析国家治理体系还存在哪些缺陷,国家治理能力还有哪些不足,还需要跟踪研判国际环境中哪些变化会成为“黑天鹅”事件,哪些会产生“蝴蝶效应”“灰犀牛效应”,进而常怀忧患意识,培养系统思维、同情共理思维,提高预判能力、回应能力、应变能力,及时补短板。

近代以来,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底线思维是这种忧患意识在当代的理性化呈现。越是接近成功的目标,越是需要保持对复杂环境的清醒认识以及冲破各种利益、观念束缚羁绊的勇气,越要戒骄戒躁,从容筹划,果断实施。

猜你喜欢
衡量标准理性化底线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结社革命”背后的幽灵:非营利部门的理性化及其成因
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
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做法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关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理论探析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