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物类课程“课程思政”探索

2020-03-03 09:49刘剑辉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思政

王 剑,刘剑辉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21 世纪,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一直以来,高职思政教育都是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尤其在理工农医类院校,往往与专业教育“各自战阵”,未能很好地融会贯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经典定义。师者所传之“道”首先指的是道德,即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强技先立德”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直秉承的价值理念,即高职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20 世纪50年代,我党提出“教书育人”的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高校教书育人理论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挖掘并整合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员全方位育人[1]。

生物类课程是高职生物医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要落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合理践行“课程思政”,就要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入生物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其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高职生物类课程“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高职生物课教师不关注“课程思政”

高职生物类课程授课教师在讲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往往更注重与医学、药学、人体疾病的联系,平时也更侧重关注生物与医药的交叉前沿,如tau 蛋白与老年痴呆、表观遗传与肿瘤等;而忽视了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对思政教育理论认识不深,对当前形势政策学习不够,不了解目前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讲授内容,却又很少与思政课教师沟通、探讨生物与思政的联系,挖掘生物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目前高职生物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科内容为主,因此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严重不足。

(二)高职生物类课程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溶入价值理念的思政教育形式,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都更上一层楼,才能从专业知识中挖掘出深层的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教师的水平承担着主体作用。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都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感染着学生。而目前高职生物类课程授课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课程思政,因此平时也不关注思政教育和思政学习,以致自身科学人文素养不高,专业视野不阔,人格魅力不强,缺乏专业驾驭能力,未能挖掘出生物学知识中深层的思政元素;却认为生物类课程教学中没有开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可能性,无法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以致课程思政无从下手。

二、高职生物类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

高职生物类课程如何践行“课程思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如下对策。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者,既要“授业解惑”,更要“明德传道”[3],故首要修身立德。 《论语》 有云: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 《礼记·学记》 有云: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有名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故教师要教学生做人,本身就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师平时求学问道,努力提升专业学术水平,更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注重国学、时事政治、国家大政方针、党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论述,提升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思政水平。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指导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乐于奉献、不计得失,才能自然而然地言传身教,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品德高尚、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挖掘并整合生物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求非思政课程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中,“思政”与“课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授业之中传道,教书之中育人。非思政课程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出本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再将其完美整合到讲授的课程中,既能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知识,加深印象,又能向学生传播思政元素,一举两得。笔者在生物类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挖掘并整合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效果较好。

1.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讲授细胞生物学绪论时,介绍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分、表达水平、修饰、功能等[4]。讲到对蛋白质的研究,就一定要给学生讲讲科技部蛋白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施一公,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向学生介绍施一公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鼓励学生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机会拜名师深造。他在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细胞》 《自然》 《科学》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然而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必然是付出,科学领域没有捷径。曾经有学生跟他说,成功不仅靠努力,还依赖运气,运气很重要。他很不赞成这个观点,施一公认为运气完全靠努力创造出来,并不独立于努力之外,“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不会[5]。施一公在2018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讲,他在纽约做博士后期间,每晚做实验到第二天凌晨3 点左右,早晨9 点左右回到实验室。这种节奏持续11 天,接下来两天每天睡近10 小时,然后再开始下一个11 天的奋斗。做一名优秀的学生,时间的付出是必需的。

2008 年2 月,施一公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面对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他觉得“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在施一公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期间,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 多个增加到了100 多个。这些年来从清华大学施一公实验室里走出的人才不胜枚举,有造纸工出身的博士后,有“学渣”逆袭的大学教授,但最让人称道的,还是施一公的三名女学霸。施一公把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带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就是我们通过“课程思政”要传递给学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国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使中国和平崛起,走向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国学文化博大精深

国学,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中医学、农学、数术、政治、经济、音乐、建筑等方面。我们要善于找出国学与生物类课程的契合点,几个成语、几句小诗,适当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国学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讲授医学遗传学时,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很好地解释了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现象。明朝张谦德《朱砂鱼谱》 谈到,“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他不仅看到家养金鱼的大量“变异”,而且提出一套通过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讲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比非近亲婚配发病率高时,可引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给学生介绍,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认识到,近亲结婚容易生出畸形的孩子,或身体残缺,或弱智痴愚,以致后代不能繁盛。

讲授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依据,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引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说明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环境因素影响基因型相同的同一物种的表现型。

再如,讲授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即可引用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提升了文化素养,同时给学生介绍诗人龚自珍以诗明志,虽然辞官但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我们要学习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报国之志,为报效祖国,不畏挫折,勇往直前。

3.祖国医学万古芬芳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国医学万古芬芳。中医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国粹,它记录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高职医药卫生相关专业开设生物类课程,授课中必然联系疾病、治疗,适当穿插中医佳话,既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例如,讲授寄生虫学检验,讲到杀灭红内期疟原虫可用青蒿素,即可给学生介绍一下祖国医学在此项研究中对世界人民的贡献。20 世纪50 年代,耐药疟原虫的大规模出现给疟疾的防疫和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开发新型抗疟药物迫在眉睫,1967 年5月23 日,中国政府启动了“523”国家项目。1969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加523 项目,屠呦呦被委以重任,承担抗疟中药研发工作。屠呦呦研究了640 种可能有效的中草药,测试了包括青蒿提取物在内的380 多种提取物,结果都不令人满意,但屠呦呦并未放弃,而是深入研究中医古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重大启发,提取青蒿素需避免高温,研究团队据此改用沸点低的乙醚低温提取,再用碱溶液去酸性部位得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抑制率高达100%[6]。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当时科研条件较差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始终执着地追求,兢兢业业,锲而不舍,终于取得成功。

2015 年12 月,在瑞典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了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青蒿素的发现给了我们启示,中医药现代化的途径之一便是中医药的原创思路结合现代科技产生原创性成果[7]。

通过插入该中医佳话,学生既对青蒿素治疟疾印象深刻,又对祖国医学为世界人民做出的贡献无比骄傲,同时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的精彩传奇故事,更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我们用好这本书,教育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更要用屠呦呦的精神教育、鼓舞、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4.美丽中国从我做起

例如,讲授生命的起源、进化与多样性时,可以给同学们介绍我国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繁多,如大熊猫、水杉、银杏等;区系起源古老,如大熊猫、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如我国有经济树种1 000 种以上,药用植物11 000 多种等,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自豪感。但同时给同学们讲,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密切,跨境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人员往来和国际邮件迅猛增长,非法携带、邮寄种子、种苗、新型宠物等进境的现象逐年增加,带来很大检疫风险。

2014 年,仅旅邮检渠道就截获各类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44.39 万批,从中检出有害生物4.6万批次。水葫芦、一枝黄花、紫茎泽兰、巴西龟、红火蚁等外来入侵物种一旦逸散到环境中成为野生状态,由于其旺盛的繁殖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将排挤环境中的原生物种,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破坏本地生态、环境,威胁本地物种、人类健康,对我国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威胁。境外旅游归来,带些水果与亲友分享,但水果中可能携带有害生物。如地中海实蝇,是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农业有害生物之一,可能带来上百亿人民币的损失,而使用灭虫药物还会对当地物种和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告诫同学们,我们要自觉遵守国家进境动植物检疫法,不携带、邮寄水果、蔬菜、种子、种苗、生熟肉类、水产品、蛋、奶制品、多肉植物、药材、新型宠物如箭毒蛙、捕鸟蛛等动植物及其产品入境,关注国门生物安全,人人有责,美丽中国,从我做起。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8],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9],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学科课程主动转变教学思路,充分挖掘与整合教学资源[10],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笔者在高职生物类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教师平时求学问道,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国学、时事政治、国家大政方针、党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充分挖掘生物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完美融入课堂,既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知识,加深印象,又给学生传播了思政元素,提升了人文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了拼搏进取、科学攻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授业解惑”的同时“明德传道”,一举多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愿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和同行专家继续协同深入探索出一条高职生物类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提升教书育人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生物医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生物思政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第12话 完美生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