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共生机制探讨

2020-03-03 07: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小学
关键词:共生数学知识德育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小学 肖 丽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德育缺失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做出相应的教法调整,使数学知识与德育内容在共生机制中,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现针对此问题,分别从素材汲取、方法提供、思路拓展几个角度进行简要说明。

学生毫无疑问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德育则是开展学习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围绕某一数学中心内容,全身心地参与并体验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得到德育熏陶,这样的指导理念将会积极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关键的任务在于如何从素材挖掘、方法提供、思路拓展等角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共生机制。

一、发现共生机制需要的德育要素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括了极为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的资源内容,这些资源内容既可以指向学科教学本身,也可以从中发掘一定的德育要素。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需要从宏观角度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利用,以便给数学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共生机制的形成提供内容支持。

为了顺利挖掘德育要素,教师首先要确认德育中包括哪些内容。按照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德育涉及了爱国爱党、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科学、文明礼貌、意志品格、正确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并且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也就是教师还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对其中可能和德育内容相关联的素材资源进行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利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做好共生机制的构建工作,保证德育工作的落实到位。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对数学背景知识的运用。比如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内容,了解到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背景知识,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数学背景,发掘其中相应的德育内容,并在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简明扼要地展示与讲解。比如在接触到圆的周长内容时,教师便应当注意到数学史上圆的周长的探索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认知的杰出贡献,使学生一边了解圆的背景知识,一边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在科学钻研精神方面受到熏陶。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对教材图例形式的运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除背景知识以外进行德育的最佳素材,数学教材图例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内容,如劳动教育、公德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等,它们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启迪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的潜在功能发掘出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举例来讲,在介绍到条形统计图知识时,教材中用图表的形式列出了几种动物寿命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习题。教师可在学生观察此图表时,渗透一些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人道主义情感得到激发,是一次难得的德育机会。

最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直接给出的或者延伸拓展出的数学习题中发掘德育资源。小学数学内容丰富,对应的习题也便有了极强的拓展可能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经济、文化、环境等,都可以在数学习题中得到体现,很容易在其中发掘德育因素。因此,在开展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找出这些内容,并做出对应的德育工作。举例来讲,教材中有些和动物数量、种类有关的习题,教师除了可以用这些动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外,还应当注意其在渗透爱护动物人道主义教育方面的价值。

二、增加共生机制的德育方法

有了足够的资源支持,数学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共生机制还需要对应的教学方法相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努力丰富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精神涣散、耐心缺乏等,教师同样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例如,当进行加减法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数鸭子”的动画视频引入课堂中,依靠动画的形式让大家看到鸭子数量前后不同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利用这样的形式,学生将会比较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正是有效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宝贵机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认知能力得到锻炼。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感受到团结合作解决数学问题的便利与效率,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团结的价值产生深刻认知,这也是德育与数学共生机制下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者探究色彩较浓的数学问题,运用这种方式是比较恰当的。

关于在课堂中增加共生机制的德育方法,无论哪种形式,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理想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近德育,而非用生硬的方法强制学生被动接受德育。只有用情境化的手段给学生提供本文前面所提及的德育资源,才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继而达到以情育人的理想效果。举例来讲,当教学至小时、分、秒等和时间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反复强调应当珍惜时间,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若可以创设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德育场景,要求学生在3分钟或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学生将因为明确的时间限制而切身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这对于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是非常形象的做法。

三、寻找升华共生机制需要的德育契机

德育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是要以教材和课堂为出发点,向更广阔的范围拓展,那么如何寻找理想的升华拓展契机,是教师要思考的又一课题。笔者认为,从知识中寻找契机,进行故事讲授与生活延伸的尝试,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寻找德育升华契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往往体现于学生必备能力与关键品质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和基本内容相关联的拓展内容带到课堂中来,包括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经历的介绍等,都可以让学生因为故事情节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关于寻找故事德育契机的作用,同前面所提到的背景德育资源发现的作用有相类似之外,区别在于故事的情节更丰富,趣味性更强,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沉浸与迁移的心理。例如,当教学至“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古希腊数学家勒斯刻苦钻研的故事详细讲给学生,在这个故事里面,法老要求勒斯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勒斯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不断思考和实践,最终从相似三角形原理中发现灵感,完成了国王提出的要求。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将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坚持不懈和勇于实践的品质得到进一步升华。

寻找升华共生机制需要的德育契机,另一种做法是密切联系生活,也就是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在生活中找到可起到关联数学知识及德育目标作用的内容,再据此组织设计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实际案例、社会实践等,进一步消化德育内容。如果这一做法应用得当,学生不但可以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体会活动的德育宗旨,还可以锻炼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举例来讲,当教学至和“统计”有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中每月的垃圾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要求学生条理清晰地完成垃圾袋使用数量、使用途径的记录,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格。在实践中,教师所寻找到的德育契机被学生恰当地利用了起来,真正改善了德育与智育的共生效果,让数学教学活动进入了无比宽广的空间范围之内。

数学知识与德育内容共生机制的形成,需要资源、方法和拓展三者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持续积累新的教学经验,特别是主动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深层次问题做出处理,在这几方面触类旁通,进行教学更高层次的实践与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好地融合德育要求及内容,推动数学教学朝理想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生数学知识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