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孙昌存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性和人文性特征的基础学科,除包含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载体。为了在小学阶段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特点,积极渗透德育,顺利达成语文学科的综合育人目标。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学生学习层次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德育素质同步发展。本文将着重就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实践中渗透德育进行重点分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德育素质的养成和初步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容易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在价值观不够健全的情况之下,常常因为无法分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最终给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于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要把德育渗透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措施。这一阶段德育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审美感知。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教学指导中,面对诸多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只是把关注点放在词语、语法、内容等的讲授层面,而不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感悟文章魅力的。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则能够让学生在文章中得到深刻启发和审美熏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语文学科不单要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应关注审美熏陶,使学生可以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用自己的心灵辨别美丑。二是共情培养。文章之所以显现出巨大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受到积极影响,并不是因为词语多么华丽,而是因为可以在思想以及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学生深层次感知文本作者所要传达的人性美、生活美、世界美,通过融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以及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情感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确保德育目标的顺利达成。三是精神内化。小学语文高年级的诸多文本中都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传递了民族精神品质。简单的知识技巧传授是不能够让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文化精神的。借助科学指导、渗透、解析等方式,学生可在古诗文中品味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以品味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学习其中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文本中所传达的优秀精神,从而体现出德育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重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语文和德育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部分语文学科知识是抽象的,会使得不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德育,可以促使学生有效认知语文,让学生认清语文学习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小学生在学习中常因为自制力不足,影响正常的学习效果,所以给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语文和德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督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持续克服困难,秉持坚持不懈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纠正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语文教材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和体现,语文教材是宝贵且不容忽略的资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提高德育融合效果、培养学生道德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德育思维,对德育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比较欠缺,实施德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品读教材的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大致含义,并通过逐层分解的方式品味教材中存在的道德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深入分析中活跃思想,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综合性发展。教师在对教材资源进行利用时要注意挖掘有效信息,增强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就可以着重对这一教材内容中包含的德育资源进行研究,先让学生积极讨论这篇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以及学生从中获得的感悟。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和父母的相处,在深入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高年级阶段是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发展阶段。虽然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有所发展,但是仍旧缺少知识储备,没有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所以常常不能深层次理解文本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不能把握其中的德育内容。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深刻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文本学习情感的升华。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教师可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情境渲染,把学生带入真实而又深刻的学习情境中,带给学生直接的冲击,从而让学生被文本中的强烈情感感染,保证德育的实施效果。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不少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再加上开国大典和小学生如今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常常不能品味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也无法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当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场面,也让学生对这次大典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爱国教育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德育强调的是让德育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并逐步浸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和行动的指引。德育并非是抽象的,而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强化和体现,这就需要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理解和践行德育精神的机会,促使学生真正把正确的德育思想落实到言行举止之中。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要贴近教学主题,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品味语文学习魅力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熏陶。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所渗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牺牲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融入文本学习情境中,受到精神上的启发和道德素质上的感染,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创编课本剧,利用表演的方式把文本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参与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形成德育精神。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演过程,适时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品味语文德育的魅力。
课外阅读和积累除了可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语文素材,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带来便利条件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吸收其中的德育精神创造良好条件。为了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提高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推荐阅读具有很高德育价值的课外阅读文章。比如《六尺巷》《程门立雪》《闻鸡起舞》等都是拥有很高德育价值的传统美德故事,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事的同时被主人公的精神感染,主动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阅读和写作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启发,用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增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梳理情感脉络,引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深入思考。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关注的是对学生品德的熏陶,推动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成熟度,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大背景下,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关注学科教育整合和跨学科教育实践,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指导时要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用好语文教学中的丰富资源,同时抓住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德育和语文教育的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