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起源与文化象征

2020-03-03 06:11:27上官云
领导月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纣王文化圈象牙

上官云

一头圆、一头方,长约数寸……日常掂在手里的筷子,看上去平淡无奇,它的身上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礼仪,由古至今,亘古不变。一双筷子从诞生到流行,既是餐具的演变,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一双筷子的几个名字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有一种观点似乎较合理:钻木取火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了不少骨制的短棍,以前被认为是发笄,但龙虬庄考古队的报告认为它们是筷子的原型。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常见餐具亦可窥见历史

除了比较常见的竹筷、木筷外,还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筷子。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则出土过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南北朝时,有帝王把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给百官。到了实力雄厚的唐代,筷子的类型更加花样百出,有金筷子、玉筷子等,十分珍贵。

《韩非子·喻老》以及《史记·宋微子世家》中都提到一件有关象牙筷子的往事。后者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商朝时,纣王喜欢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箕子知道后,觉得十分可怕。因为象牙筷子无疑是一种十分奢侈的餐具,长此以往,说不定纣王还会喜欢上玉杯等更奢侈的物品,逐渐沉湎于铺张靡费的生活。果然,后来纣王贪图享乐导致国家衰败,最终被周武王带兵攻破都城。“象箸玉杯”的典故即与此有关。

背后绵延已久的文化

对中国人而言,筷子远远不是餐具那么简单。就造型来讲,筷子一般一头是圆的,一头是方的,象征“天圆地方”,反映人们对世界最朴素最基本的看法。

过去,筷子的使用很有规则,要收放有度。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规定:“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相当优雅。现代社会已没有那么多规则,但是某些其他礼仪依然被传承下来,小孩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的时候,其父母及其他大人会告诉他们使用筷子的礼仪,比如不能在碗里拨弄、挑拣食物,还有筷子不能用来移动、敲击碗盏,等等。

筷子所代表的饮食文化,早已浸润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那句常常能听到的“多个人也就多双筷子”,简简单单几个字的背后是深深的情感。在中国流传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筷子被用来表达情感,喜怒哀乐均有,如“投箸”“举箸”等,显示筷子里处处皆是文化。

“筷子文化圈”如何逐渐形成?

根据饮食习惯可以大致分筷子文化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对应各自的地域文明。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客观上对筷子“流行”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今天,筷子成了“筷子文化圈”中主要餐具,既反映了饮食的需要,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对其他周边地区的影响。

当火锅和寿司流行,使用筷子还是最佳就餐方式,继续反应生活习惯和礼仪的变化:比如为了更健康的生活而出现的公筷和一次性筷子等等。可见,筷子地位的上升,有着饮食和文化的两种必然。

猜你喜欢
纣王文化圈象牙
寻找象牙参
一根象牙筷
商纣王的暴政
象牙长啊长
恶贯满盈
圈里事儿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象牙战争
看天下(2016年32期)2016-12-02 17:00:25
众叛亲离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