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

2020-03-03 06:11卜宪群梁仁志
领导月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西域时期交流

卜宪群 梁仁志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和趋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中华民族以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奠基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国家在对外开放中的角色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主导力量。统一后的秦王朝在对外交流上有了长足进步。徐福东渡尽管不是主观上的对外交流,但这种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远洋航行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客观上使秦王朝的文明远播异域,也为此后与东亚的交流开辟了道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时期,各政权在对外开放上积极主动,民间交往则更趋活跃。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与魏晋南北朝的使节往来不断,中国史书中对这三国的丰富记载,是双方交往的见证。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高潮时期,中国与域外频繁交流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隋代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隋炀帝派裴矩驻张掖经营西域,自此“西域诸蕃,往来相继”“故诸国之事,罔不遍知”。隋代通过海路来往于东亚、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繁盛。

宋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从陆路转向海洋。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通往西域、中亚的交通时断时续。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与转折时期,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一度空前扩大,但政策却趋向保守。明代的统一与社会经济繁荣奠定了对外交流的基础。明成祖朱棣鼓励发展对外关系,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9年,跨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远至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是15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象征。

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启示

从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外开放绝不是简单地打开国门,也不是简单地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格局、水平与整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强盛的大一统国家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前提。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繁荣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时期。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至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一统局面形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通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历史证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对外开放的充分条件,国家的独立自主才是对外开放取得成效的前提。历史也一再证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是相统一的,没有国家的独立自主,真正意义上互惠互利的对外开放就无从谈起。

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对外开放的基本保障。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基本保障。汉武帝开通西域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西域政治上的统一和有效管理,有力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严密的制度设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对外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强盛、统一和有效治理,还需要一系列细致严密的配套制度设计。对外开放不是无原则的开放,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上,历代王朝都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对原则的坚持又透过相应的制度设计表现出来。如汉在与匈奴的贸易中,铁器、兵器、钱币、马匹就受到相关法律管控。唐代也是如此。宋元时期及以后的市舶法则,就是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规则。

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汉武帝解决了匈奴问题之后,西域较为稳定,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与当时较为稳定的周边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对外开放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内环境,也与外部环境关系紧密。

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意义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开放,中华文明就会繁荣发展;什么时候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中华文明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对外开放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物质文明交流。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宋元明清时期,物品的输入无论是品种还是规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宋代以后,对外贸易中的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具有政治意义,更具有经济意义。中国历史上的物质文明交流,既有大规模的引进,也有远距离的传播。中原的穿井术传到了西域,推动了西域灌溉技术的进步。中国的丝织品享誉各国,从秦汉至明清始终是对外贸易的大宗。中国的铁器及冶炼技术广传周边国家和民族,甚至遥远的欧洲。

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制度文明互鉴。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都不排斥其他民族与国家的优秀人才。汉代中央政府就有匈奴人任职,唐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有外国人任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因其先进性被周边国家所借鉴。唐代的制度文明对新罗和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罗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不仅与唐朝很相似,而且科举方式与科目设置也仿照唐朝。日本“大化革新”中的经济制度、职官制度、律令制度、教育制度都受到唐制的深刻影响。

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艺术、宗教交流从未中断。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开始向周边传播,西北汉简中《论语》《孝经》等残片的发现,朝鲜平壤贞柏洞汉墓中《论语》的发现,证明汉代儒家思想沿着东西两个方向向外传播。伴随着交往的增多,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也更加系统频繁。中华文化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和政府间的交流大量传往西方,引起了18 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注意,许多人盛赞中华文化,如孟德斯鸠就对中国的“礼”称赞有加,认为中国人正是在礼教精神的熏陶下养成了宽仁温厚、尊老爱幼、勤奋俭朴、勇敢耐劳、酷爱和平等高尚品格。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带一路”的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的措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等,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思想的实践转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历史经验,站在时代前沿,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外开放的优秀品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只会越开越大,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西域时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