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多元课堂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020-03-03 05:10:30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小学校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小学生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小学校 罗 晖

一、站在学生角度,优化课堂教学

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取得优质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备课,展开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优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去,师生之间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还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性非常强,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小学生出现课堂走神的情况。只有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探究性认知,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比如,在讲解“家乡新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让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积极讨论自己家乡存在哪些变化。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互相借鉴、提出看法,以此来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

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二、展开多样教学,摆脱枯燥课堂

德育课程最怕的就是一本正经地说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避免这种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深化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说明在发生危险逃离时,排队和无秩序逃离这两种方式哪个用时更短、能够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通过观看视频,孩子们懂得了原来噪声也是一种污染,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多危害。除此之外,歌谣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不做‘小马虎’”一课中,在课程的末尾设计全班同学拍手共读歌谣的形式,歌谣中涵盖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够让孩子们将好习惯牢记于心。再者,绘本教学也同样可以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除了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外,教师要精选一些和课程相关的课外绘本,让孩子们寓学于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将好习惯、守规则的思想根植于脑海中。课堂上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生动、有趣、有实效性的活动能够在学生兴奋的头脑中栽上“法治的根苗”。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堂始终保持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可以摆脱枯燥的课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趣味性。

三、科学掌控进度,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掌控教学进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了解小学生真实的学习进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课堂教学进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小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比如,在讲解“我们不乱扔”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学校中是否有过乱扔垃圾的行为?”很多学生都会低头不语,这说明了学生已经意识到此类行为是不正确的。接着,可以继续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有哪些坏处?”不在第一个问题上停留,而是让学生去思考下一个问题,防止课堂氛围过于紧张。最后可以让小组代表来发言,学生共同进行补充和归纳。

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四、借助角色扮演,建立规则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总是秉承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理念会约束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由此,教师可以把“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要想构建文明社会,必须遵循社会中的道德标准、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遵守来自教师、长辈嘱咐的规则,但是他们却不会明白规则的意义及重要性。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入探究规则的意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要有游戏规则、校园规则、交通规则等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设定角色扮演方案,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这样他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认真思考这些知识。同时,当他们成为维持规则的人的时候,就会意识到维护秩序的艰难,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对于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大有裨益。

五、遵循生活规律,科学开展教学

“联系生活 认识社会”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既来自我们受到的教育和从书本中得到的理论认知,也来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来自我们的真实经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绝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对生活进行思考,并用切实的行动到生活中去探究。比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在校园、公园等种植有不同植物的地方识别植物的种类,认识植物的名称和特点。这样的教学,摆脱了教室和座位的束缚,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满着热情和探索的激情,认真完成了为他们设置的探究任务。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对拍好的照片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按照花草、树木分类,也可以按照开花与不开花分类,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和记忆。在“花儿草儿真美丽”这堂课中,需要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动物、植物以及节约生活资源的重要性,明白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努力,无形之中让小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将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借助信息平台,拓展学习渠道

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其既包括音像、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类资源,也包括QQ、博客、电子书包等支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换交替使用,才能够构建优质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电子书包等媒介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如果教师能够调整角度,那么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探究式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PPT、思维导图等软件进行知识建构与分析。如在讲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如果直接在课堂上讲授此课程,学生的感受并不会太多;如果教师能够提前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知识和图片,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对该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加之将其通过PPT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会使得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资料,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当主讲,对其搜集的资料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来搜集一些课外资料,拓展自身的学科知识面。

总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需要深切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去,在全面、深入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维意识。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小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