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绥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从最初只是中国一国积极倡导的意识,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而日益成为国际共识,从启于旨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贯彻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发展领域且凝炼升华为思想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是建国以来外交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发布与商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 北京共识》的达成、携手抗击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类斗争等等,大量实践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回答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内在隐含着对“人类和世界向何处去”的深刻思考。2017 年1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提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
早在100 多年前,恩格斯曾向人类发出警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1〕辩证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自诞生始,就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将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漫长的历史长河见证着,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唯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得以延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的矛盾为逻辑起点,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不论国别、不论种族、不论政体,人类一切活动与行为都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影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2〕同舟共济是世界各国最正确的选择,携手合作是国际社会最可取的路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人作为现实的个人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自己生产出来的。人类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从人类历史一开始,从地球上人类诞生并组成社会一开始,直到现在也还在持续进行的活动。在社会关系中,个人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存在,而是与他人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中的个体,是社会的人。人是生活和活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的现实的存在,人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以自己的活动创造着历史的同时创造、发展、改变着自身。在此过程中,“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结成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越来越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人们的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之前,“人类社会或者被神化,或者被精神化,或者被自然化了”。〔5〕相对于自然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言,人类社会是自为的存在,但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交往不断扩大,全球化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2〕全球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趋势,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到那个时候,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即在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使命。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和人的解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只有每一个人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全人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什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指出“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8〕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考察人与社会的发展,强调现实的生产力条件和生产关系状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历史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历史过程,“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道“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9〕资本主义生产“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10〕进而,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社会主义,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将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提供更直接的物质条件和实践基础,更接近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努力奋斗,经历一系列相衔接的革命阶段和建设阶段,通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实现共产主义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远大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不要幻想一蹴即至。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现实进程,就是一步步通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为民族谋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迈向共产主义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为世界谋大同”,站在人类社会走向、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中国将自身前途命运与世界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逐渐向“自由人的联合体”靠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体现,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历史必然选择,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类情怀和远大抱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国际战略。2018年2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会议上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意味着这一中国理念已然成为国际共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人类问题、促进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责任担当,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与响应,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理念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有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 年多来,从点成线再到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绩。截至2019年7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36 个国家和30 个国际组织签署195 份政府间合作协议,〔12〕从基础设施到民生改善,从贸易往来到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惠及世界,赢得信赖。此外,中国努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首届高峰论坛以来,中国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12〕中国始终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合作共赢,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现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胸怀的大格局,蕴涵惠及各国与造福人民的大智慧,彰显和合精神与积极作为的大担当,推进了中华文明进程,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确立了人类文明走向的新航标。第一,在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启中华文明的新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气度和自信,续写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第二,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映射出耀眼的价值光芒,是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开放、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根本宗旨、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完全契合。“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13〕第三,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主张求同存异,促进人类文明大发展、大繁荣。全球有70 多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14〕不同文明各有千秋,本没有冲突,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各国应摒弃傲慢和偏见,秉持平等尊重,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5〕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下,不断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推进多样文明共同发展的国际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共同创造世界美好未来。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当前国际格局及发展形势的一个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国际秩序、国家竞争形态、人类生活方式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着重大变化,同时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复杂多变、接连不断,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中愈加紧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和平、热爱和谐、宽厚包容、不尚暴力的文化品质,“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等,都是“和合”思想的充分体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弘扬,也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国际风云骤变,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仍如1990 年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中所说,“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然选择,不仅为维护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体现了“近百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16〕
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出现以后就有了国际关系,人们很早就有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萌芽,如中国古代著作《春秋》《左传》中诸侯作乱、礼崩乐坏的历史,《史记》中连横、合纵的记载,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希波战争等。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反映国际关系伴随着世界历史发展而发生嬗变,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新的特征。今天,世界处在新的百年变局之中,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的重点开始逐渐发生转移,每个国家都需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要看到,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没有变,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只有“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2〕才能真正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全球治理理论最初由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提出,认为全球治理过程中以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方式,使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 年3 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向世界提出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7 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倡导建立符合世界各国共同价值的全球秩序,提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国家、民族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实现方式,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国多点暴发蔓延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成为未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理念。“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17〕“推责甩锅”伎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霸权思维”和“强权逻辑”不会有市场、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老路对世界各国毫无增益,只有推进全球抗疫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能最终战胜疫情,推动全球治理良性互动。
马克思把人类世界称为“感性世界”“现实世界”,是因为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5〕人通过实践“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7〕创造对象世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着不确定性,恐怖主义、宗教冲突、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威胁着世界安全与稳定,人类追求普遍和平、共同发展步履维艰。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并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8〕和谐世界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深刻把握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前提,高度概括了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着眼于人类未来发展和世界前途,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引发全球政党强烈共鸣,体现了世界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共同期待和愿景。这一思想更全面、更深入地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促进各国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极具创新性的重要内容,是关于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是符合当今世界客观现实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全局性,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思想必将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检验、确定和发展,日臻丰富完善,达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始终保持自身独立性,应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能够引导世界人民走向光明与美好的未来,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三是必须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切实维护好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不能模糊甚至放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及战略渗透,应当特别注意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