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玉石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117004)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和民族的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大量的能够培育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存在。运用这些内容帮助当代大学生减轻压力、构筑积极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交友、就业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的心理压力,从而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些年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轻生、伤害他人、离家出走等悲剧都充分说明了给大学生减压应该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如何帮助高校大学生减压这一问题,积极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即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一直以来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心理学应致力于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倡导通过关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来促使人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工作来开展。首先,使大学生体会到希望、快乐、喜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培养大学生在勇气、乐观、爱和希望等方面的积极的人格特质;最后,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他们在与室友、同学、老师的相处过程中能够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个层面的工作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总体上构建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良好效果。
1)儒家思想中蕴含着博爱、旷达等积极人格取向的思想意蕴。
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论语》之中的“仁爱”思想和“君子”教化蕴含着博爱、旷达等积极人格取向的思想内容。儒家教导人们做君子,以一种开阔的胸襟面对世界。君子不是圣人,却拥有践行圣贤之路的理想,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君子也许很贫穷但生活绝对充满了快乐和意义。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也许没有显赫的成就,但君子的心胸是开放的。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君子人格的思想核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由“爱人”之心出发,就可以进入“仁”的境界,就可以达到君子的德行。儒家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和“君子”风范,有助于他们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同时按照儒家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和“君子”风范处理人际关系也一定会有助于大学生构建积极、和谐的人际环境。
2)道家思想中蕴含着洒脱、任自然等积极人格取向的思想内容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在处世态度上主张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生活上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世事纷争有着超然的态度〔1〕。 “上善若水”的心灵哲学能够使人体会到顺应自然的柔软心境。庄子的道家思想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精神境界。强调一种内在的心境超脱,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自然地去做事,注重人的生命要顺从自己的内心,过一种本真的纯净生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自由豁达,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操〔2〕。面对着复杂而纷争的当代社会,道家思想无疑是一种对治各种精神压力的抚慰剂,能够起到帮助大学生养成自由、洒脱等积极人格的作用。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唯美诗词朗朗上口、传唱至今。这些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诗词中往往都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情绪体验、从中能够感受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著名的哲学家雅尔贝斯曾经曾说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一首唯美的古诗词都是作者高贵灵魂的浅吟底述,这些古代高贵而唯美的灵魂定会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给大学生带来真、善、美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潜移墨化之中受到滋养和熏陶,从而有助于他们构筑持久的积极情感体验。如《诗经》中的《木瓜》一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能够使人体会到互助互爱的友好氛围,从而达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效果,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桃夭》一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能够使人产生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建设美好家庭的温馨韵味;《关雎》一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能够使人对爱情产生行为恰当、纯洁的美好感受。由此可鉴,中华优秀古诗词不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积极人际关系和组织系统的构建。
中国艺术强调琴棋书画。抚琴舒喉,在高山流水之间,体会流动的旋律之美。行书于雅室,墨韵笔痕,顾盼留连之间凝练书者的风骨。画作芝兰,走笔龙蛇之中汇聚天地万象之精神。欣赏优秀的中华书画音乐作品,能够开启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互动,体验那份心智的滋养和快乐。例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能够让人领略千里江山的磅礴气象。王羲之的《兰亭序》能够使人体会到妍美流便的雄秀之气。古琴《高山流水》令人油然而生欢泉于山涧鸣响的愉悦之情。在课堂内外,引导他们欣赏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就是在培养他们把玩人生的技巧与才情,在没有任何的功利和纷扰的心境之中,享受自身生命的律动和心气的调养。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琴棋书画作品的欣赏与创作,提升身心境界,令他们在赏心悦目之中怡情逸志、形成的美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的影响。
将蕴含积极心理学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课堂,首先要构建具有积极心理学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置。将传统文化课设置成一个体系纳入公共选修课〔3〕。选修课范围可以涵盖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方面的内容,如《论语》、《道德经》、《庄子》、《大学》、《中庸》、《黄帝内经》、《易经》《传习录》等;中华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内容,如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将能够打动人心、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的古诗词抽取出来带学生一起品读;中华传统艺术文化鉴赏方面的内容,如将古琴、书法、国画、茶艺、戏曲、太极拳、篆刻等能够增加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传统艺术课带到选修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同时鼓励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其次,传统文化进课堂应该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构建有积极心理学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再次,可以聘请校外名师和专家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以补充本校传统文化方面师资力量的不足。
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要在校园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如果在校园中融入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教室里的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在广场、花园里镌刻名人的书法、塑像;在走廊里悬挂一些优雅的国画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慢慢地接受熏陶。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建设。社团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成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团、古诗词诵读社团、民间舞社团、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古琴社团等。依托社团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进行汇演,如利用社团开展中华优秀古诗词诵读活动,让大学生在诵读的同时,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学生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出于己心。达到涤荡大学生心灵的意境。传统文化进社团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注重师资培训、加强教师的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环节。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优雅的校园环境之中,使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可以使他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扩大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报、微信公众号、公共微博等媒介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并经常保持更新和互动,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巩固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和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
上述几种途径,总体上来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展现给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在人生的路上求真、求善、求美。使他们在与传统对话的过程中,达到美的心灵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特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