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俗文学史到文化政治视野中的张恨水
——新时期张恨水研究的成就与下一阶段的研究构想

2020-03-03 03:01朱周斌
关键词:张恨水政治文化

朱周斌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重庆400031)

民国时期最受市民阶层欢迎的作家张恨水,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书写中却长期被压抑和忽视。这种情况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40年来,张恨水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了思想不断解放的轨迹。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研究的成果作出简明而准确的评价,从而为今后张恨水研究提供借鉴和助力。总体上说,张恨水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向前推进,才能回答更新的问题,才能够与张恨水的文学遗产相匹配,才能够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张恨水。

一、近年张恨水经典作品传播的滞后困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张恨水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相对比较孤立,未能同更深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构成一种互动关系。我们的研究也未能被出版与传播行业及时吸收,公众对张恨水的认知也停留在比较固定的印象中。最明显的例子是,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恨水作品系列”,以纪念张恨水先生逝世50周年。该套丛书包括了张恨水的名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丹凤街》《纸醉金迷》《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八册七种。我们注意到,实际上,张恨水逝世50周年纪念应该是2017年。考虑到作为国家级权威文学出版社是在建国70年前后这样的特殊年份推出这样一份略显迟到的纪念版,我们可以据此认为,这是对张恨水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一种再次确认与强调,表明随着历史的演进,张恨水并没有被遗忘。无论如何,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这套书的推出,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目前人们对张恨水的阅读与认知及在受众层面上的困境。该套丛书收录的基本都是张恨水的经典作品,这毫无疑问,但张恨水的更多经典作品并未纳入其中。而且,该套丛书对张恨水的定位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作家”“社会言情小说集大成者”。它所做的宣传,仍然是以老舍先生和茅盾先生当年对他的赞誉作为广告语。总体上说,这套丛书仅仅部分地吸收了近40年来张恨水研究的成果,更多的成果并未被凸显。

与此同时,2019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在1993年该社出版的《张恨水全集》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新的《张恨水全集》。此次修订承认了1993年版本存在的错漏之处,并且强调:

此次修订出版《张恨水全集》,以我社一九九三年初版为底本,参照原始文献和学界最新学术成果,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诗词、剧本等不同体裁分册,共计六十四册,总字数一千八百余万字。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精编精校,遵循《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1001—2001)等出版规范文本,并参照《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工具书小心求证,有缺字漏句处,则标以□为记,力求保持作品原初品味,又可让读者明白晓畅地理解。①北岳文艺出版社:《张恨水全集·出版前言》,见《张恨水全集·春明外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张恨水全集》的修订毫无疑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任何关于这项工程的努力都应当得到极大的尊重。这次的修订版本在文字校对上花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它参照民国版本,恢复了1993年版中删改的内容,订正了由于繁简体转换造成的字词错误。但是,同样的问题是,如果将近40年的张恨水研究成果尽可能地考虑进来的话,《张恨水全集》肯定不止如今的这个规模。从目前的形势看来,一套真正的,或者说,一套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张恨水研究进展和成就的“张恨水全集”大概仍然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工程。张恨水作品在今天的出版与传播,与张恨水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比,处于较为滞后的困境中。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们也不必为此感到沮丧。学术研究同出版和传播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出版和传播行业,并没有同学术研究亦步亦趋的义务。但是,如果从学术研究自身严格要求的角度看,张恨水研究是否该用更为显著的、不可忽视的成就来促使出版和传播行业不得不正视一个更加全面的张恨水呢?换句话说,目前我们的张恨水研究已经取得了怎样的巨大成就呢?同时,还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张恨水研究呢?

二、近40年张恨水研究的五种主要范式

为了简单讨论问题起见,我们不妨认为,近40年来,张恨水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总体上说主要围绕着以下五个范式展开。必须声明的是,这五个方面可能并不全面,它们之间也有可能存在着相互的重叠和交叉,这里仅仅是作为讨论的起点而已。

第一种是爱国主义研究范式。这类研究强调张恨水作为一个爱国文人的形象。在“新时期”的早期,部分学者将张恨水研究成功地纳入到了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董康成先生的《闲话张恨水》和袁进先生的《张恨水评传》即是其中的代表②董康成:《闲话张恨水》,黄山书社,1987年版;袁进:《张恨水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他们为张恨水“正名”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奠定了张恨水研究的基础,功不可没。近年来,这类研究进一步深入,在爱国主义的框架内,进一步凸显了张恨水“抗战小说”的重要性,赋予其抗战作品以极高的地位。其中,既有讨论张恨水经典抗战作品如《八十一梦》《魍魉世界》《傲霜花》的①唐娒嘉:《战时知识分子的“歧路彷徨”与张恨水的道德理想》,《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也有讨论几近遗失的抗战小说如《桃花巷》的②杨惠、谢家顺:《张恨水抗战小说〈桃花巷〉史料的发掘》,《新文学史料》2019年第1期。,还有关注其抗战小说中所包含的民生问题书写的③谢萍:《张恨水抗战小说中的民生问题书写》,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这些研究立体、多方位,又笔触日益深入,为还原出张恨水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形象作出了不懈努力。

第二种是通俗文学特征研究范式。这类研究将张恨水放置于通俗文学的系统内,对其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并赋予很高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张恨水研究。它既反对将张恨水简单地看作被迫具有了一定贬义意义上的“鸳鸯蝴蝶派”,又承认张恨水确实在此传统中并对之加以革新和提升。孔庆东、徐德明等人的研究就是其较早的代表。台湾的赵孝萱的研究将张恨水称为“世情小说”的典型④赵孝萱:《世情小说传统的继承与转化:张恨水小说新论》,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实际上也是这种研究范式。此一范式在不同侧面上被不断加以扩展,有试图继续厘清“言情小说”内涵者⑤李玲:《张恨水〈春明外史〉的情爱意识建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也有将张恨水小说作品同影视化潜能加以探讨者⑥陈伟华:《张恨水〈啼笑因缘〉与20世纪30年代武侠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在此基础上,这些研究往往探究张恨水小说文本的审美特征及其生成原因。它们重点考察和研究张恨水作品本身的价值问题,包括其叙事特征、人物形象描绘。张恨水的经典作品《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反复的研究。它们同传统章回小说的关系、同“鸳鸯蝴蝶派”的关系等⑦胡安定:《多重文化空间中的鸳鸯蝴蝶派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都得到了新的阐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张恨水小说特色的认识,并为张恨水小说文本的再生产功能提供了初步的论证。无论如何,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张恨水属于一个特殊的文学系统,也即范伯群先生所试图构建的“通俗文学”系统。这既帮助了张恨水这类作家获得其文学史的地位,同时又意味着这种地位是一种特殊的、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争辩的地位。

第三种是现代性研究范式。此类研究不满足于将张恨水单独放置在一个特殊的系统内,而是致力于将张恨水放在现代性的谱系里进行考察。借助于现代性理论,人们发现张恨水可以放置到一种新的视角下进行考察。这意味着张恨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小市民的生活趣味,而是代表了另外一种现代性的选择维度,是对主流现代性的补充⑧温奉桥:《现代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但张恨水的现代性是否真的就是一种“另外的”现代性,实际上还是可以再讨论的⑨朱周斌:《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很大程度上,张恨水所代表的现代性并非独立的,而是对主流现代性的一种补充。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深入下去,其中的辨析将会带来更多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第四种是多文体及文化研究范式。此类研究试图摆脱将张恨水简单地定位为“通俗小说家”的单一身份,将研究的触角推及到张恨水的其他体裁作品(如诗歌与散文)中。在此视野下,张恨水的散文和诗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多重文化视野下的张恨水形象。近几年,除了以往的散文研究,还涌现出了以张恨水散文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⑩张琳:《张恨水散文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为张恨水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乃至于张恨水小说与戏曲叙事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得到了更为明确的探讨⑪黄静:《论张恨水小说的戏曲叙事》,《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同时,这类研究还向纵深挖掘,试图探讨张恨水作为一个传统文人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品质①燕世超:《独立人格与文化自强——论张恨水的文化观》,《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谢昭新:《张恨水与儒家文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汤哲声、董胜:《“佛法无边”:张恨水小说的文化建构与解析——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为中心》,《学术界》2018年第4期。。它们是张恨水研究未来非常重要的生长点。

第五种是资料整理和考据研究范式。这类研究在现有张恨水资料发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张恨水作品进行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作。这里既包含了较为经典的对张恨水作品借以传播的报纸和期刊的还原与研究模式②宋海东:《张恨水小说图志》,广陵书社,2019年版。,也涌现了对张恨水生平进行的细致而系统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谢家顺的《张恨水年谱》的出版③谢家顺:《张恨水年谱》,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它是对前一阶段张恨水资料研究的全面总结与深化,为以后更为长远的张恨水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些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有目共睹,为张恨水在文学史上争取了应得的地位,同时,也对张恨水的作品做出了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对张恨水的意义赋予了充实的内容。与此同时,在新时代,我们完全有必要在以往基础上,探讨其蕴含的生长空间,努力将张恨水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形成一种新阶段的张恨水研究格局。

三、张恨水研究新阶段新路径的可能性构想

为了今后更好地研究张恨水,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张恨水,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界有关研究领域的启示,不妨在此抛砖引玉,提供一点可能性的构想,以期对下一阶段张恨水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提供一些粗陋的建议。

(一)拓展研究目标:从作为一个对象的张恨水到旁及整个领域的张恨水

首先,拓展张恨水研究目标,不要为了研究张恨水而研究张恨水,而是努力将张恨水研究从一个研究对象拓展为以张恨水为出发点旁及整个现代文学领域的研究。如果说以往40年张恨水研究存在一个中心问题的话,那么这个中心问题就是确认张恨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公众和学术界承认张恨水的价值。现在这个目标可以说已经初步完成了。公众重新认识了张恨水作为一个通俗作家的存在,学术界也承认了张恨水对传统小说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作家,这一点也被认可。给张恨水争取文学史地位,这当然是研究的重要一步,甚至必然是第一步,但远非问题的终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张恨水,在解决了“张恨水很重要”这一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追问的是“张恨水为什么很重要”。这两个问题当然常常是连接在一起的,讨论“张恨水很重要”的同时,往往也讨论了“张恨水为什么很重要”。症结在于,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的起点是对张恨水及其代表的市民流行文学和文化的否定这一历史语境,因此,“张恨水为什么很重要”经常是为了辩驳这一否定。随着历史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的强国之后,市民流行文学和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现在重要的问题不再是否定市民流行文学和文化,而是在什么方向和轨道上去发展流行文学和文化。

在这一新的历史语境下,回答“张恨水为什么很重要”就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和新的历史要求。我们不再是为了去做辩驳式的争取承认意义上的论证,而是要深入到张恨水现象发生的历史语境中去追问——张恨水为什么在新文学蒸蒸日上的时代却依然能够成为老舍先生所说的“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我们不仅仅只是在利用这一句话为张恨水的存在做合法性辩护,而是深入到历史语境中去,分析老舍先生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在什么样的意义和层面上是合理的,它在多大程度上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这句话应当既是我们探讨张恨水的入口,也是探讨张恨水的出口,但证明“张恨水妇孺皆知”并不是我们探讨张恨水的目的。张恨水研究的目的并非为了证明张恨水这么一个作家取得的“妇孺皆知”的个人成就,而是要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天地:在旧文学样式式微的历史语境里,他经受了怎样的巨大压力,又在这巨大压力中怎样成功地完成了一种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与文学实践,我们今天应当如何重新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与文学实践,它对我们今天建设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意义。

(二)双重阅读:在文化政治视野中阅读和理解张恨水

研究张恨水,就意味着我们要进入到文化政治的领域和层次中,把张恨水还原到当时的文化政治领域中进行整体性的和关联性的考察。文化政治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作为一个来自于当代西方语境的术语,对它的挪用当然充满了误读和过度使用的风险。但是,由于“文化政治”这一术语的核心在于坚持将文化问题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强调权力对于各种形式文化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无论‘正式政治’还是‘非正式政治’,都通过和借助文化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广泛地发挥着政治载体的功能。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的文化政治,从总统选举到环境保护运动、从街头涂鸦到历史档案、从文艺作品到广告招贴、从流行音乐到媒体技术、从服饰时尚到建筑风格、从议会程序到家庭行为……对各种形式中的权力关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究,其发现和洞见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文人研究的面貌”①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页。。文化政治这一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抽象的结论当然不能够随便套用在张恨水所生活的时代,但是,由于张恨水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歧见迭出的时代,而他又是一个居于流行文化中心位置的流行作家,所以在他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和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同时他的存在本身又是不同身份、不同人群、不同政治力量所关注的焦点,如何看待和阅读张恨水,便折射出了不同文化身份的人群自身所隐含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和理解张恨水,也就是阅读和理解不同人群的政治意识。通过对这些阅读的阅读,对这些理解的理解,我们又能够阅读和理解它们所包含的政治立场和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借助“张恨水”这一文化和文学现象,进行双重的阅读:一是阅读张恨水自身的政治文化身份和选择,二是通过对张恨水的阅读,来阅读当时正在发生和激烈变动的广阔而又无声的政治文化的复杂形式和样态。张恨水的写作带有非常流行的色彩,而且他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潮乃至于不同的物质文化的变迁,都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自然而然的流露。正是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流行书写中,它所留存的文化遗迹也就具有了延续性的特点,这一延续性显然包含了张恨水个人的文化政治身份意识和选择。同时,如何理解和阅读乃至于批评这些文化遗迹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政治身份意识和选择,又牵涉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中不同的文化政治身份意识和选择。因此,阅读和理解张恨水,分析和理解张恨水,并不只是为了证明“张恨水”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将他作为当时多种政治文化的汇集点加以分析和考察。张恨水本人就是多种政治文化塑造和吸纳的结果,同时他作为政治文化的汇集点,又影响和促使了不同的政治文化群体对他进行接受和排斥。可以预见,考察围绕着张恨水所发生的这些政治文化的融汇和交锋,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张恨水研究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文化政治的分析模式并非简单的历史环境的重构和分析。“文化政治”这一概念的建立,就是意识到权力的普遍性,意识到在那些看不见权力的地方,权力并非不在发挥作用。这种意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思想家福柯。“福柯倾向于把权力视为策略而非拥有,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从事或执行的事件。权力应被看作是不断执行的,而不是被实现的东西。事实上,他认为,权力是一组弥散在全社会的关系,而不是被设定在特定的机构,如国家或政府。”①[英]萨拉·米尔斯:《导读福柯》,潘伟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显然,对福柯来说,权力不只是国家或政府才拥有的,虽然它们肯定拥有权力,但权力的本质是在特定环境中必然存在的、必然发生的。

张恨水作为一个交汇点,将为理解和研究复杂的、多方角逐的文化政治领域,将为现代文化政治生成和最终确定的历史进程,将为如何理解当代文化生态及其发展走势,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分析和理解张恨水所生存的文化政治环境,也就是在分析和理解张恨水所代表的流行文化,分析其在今天有可能遭受的处境到底是怎样的形势,我们又该如何在历史中吸取其教训和参考其经验。

(三)知识谱系的断裂与生成:从印刷资本主义体系考察张恨水的必由之路

在福柯的权力观的意义上,一部现代文学史,也是现代文学权力建构和发生的历史。在福柯看来,“没有知识,权力不可能行使,知识不可能不产生权力”,“这是关于知识讨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展,因为它强调知识不是平心静气的,而是权力斗争的组成部分,但它也提醒我们,在知识生产中可以主张权力”。②[英]萨拉·米尔斯:《导读福柯》,第69页。而这样的“生产知识和保持知识流通的过程可以被称为‘认知型’”③[英]萨拉·米尔斯:《导读福柯》,第71页。。“认知型”的提出,意味着知识是被塑造和生产出来的谱系,而不是“自然的”记录。可以说,现代文学史发生的过程,就是现代文学“知识型”所生产的现代文学知识谱系的形成过程。

这就意味着,要围绕着张恨水的文化政治身份和意识进行研究,就要在文学知识谱系断裂和革新的层面上进行具体的分析。要进行这样的分析当然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在此,我想指出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依赖于民国期刊和杂志,将知识和权力的关系、知识谱系的生成、文化政治的事件等问题落到纸质媒介这一历史时间的遗迹中去加以考察。以往已经有了很多此类研究,但是,在文化政治的视野下,这一研究将有别于以往关于张恨水的“报人身份”和张恨水小说的传播等的研究视角。我们必须借助于文化政治的框架和知识与权力的理论认知,从印刷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及其作用这一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探讨④参阅Christopher A.Reed(芮哲非):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1876—1937,UBC Press 2004.。它将是对以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张恨水的流行,除了他个人的写作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印刷资本主义的推动。印刷资本主义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想象,甚至可以说,不同的群体和主张在一个共同的印刷资本主义争夺不同读者的过程,便构成了一部新文学史发展的过程,也构成了张恨水写作的现场。在这一新的视野下,报纸期刊研究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讨论报纸和期刊对张恨水小说的传播,而且也不只是研究关于张恨水的小说连载的报纸和期刊,而是要将这些报纸和期刊同与之不太一样的报纸和期刊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它们背后所包含的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内涵,从而在文化政治的层面上来讨论报纸和期刊问题。

报纸和期刊只是读者群的载体,研究报纸和期刊及其传播,是为了研究读者的文化政治身份和意识,而不只是为了研究作为物质存在的报纸和期刊。在这个意义上,张恨水仅仅是阅读他的读者群的一个代表人物,重要的是读者群体的存在,重要的是这些读者群体当然也包括作者群体所获得和所持守的政治文化身份与意识。通过对张恨水发表作品的报纸和期刊的研究,确定它们背后发行和传播的目的和基础,从而追踪和探讨其阅读对象群体的阶层,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张恨水作为一个现象,作为某种文化政治身份的代表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理,借助于对《新青年》以来的主流文艺报纸和期刊的研究成果,两相对照和交叉,一幅张恨水在不同文化政治身份和意识里被审视、被怀疑和被排斥的历史文化现场图景,就有可能逐渐浮出历史的地表。可以说,将对文化政治问题的讨论具体化为对报纸和期刊的分析与探讨,是下一阶段研究张恨水的必由之路。

结 语

过去的40年里,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尤其是在“通俗文学”这一框架下,张恨水被承认为重要的作家。但是,“通俗文学”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对“文学”这一概念的改变。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在“通俗文学”的框架里面去谈论张恨水,这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它在赋予了张恨水以很高地位的同时,也削弱了张恨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张恨水研究在学术界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影响还可以并且应当继续扩大,张恨水研究必须而且应当同更广泛的现代文学话题进行结合和碰撞。在早期研究阶段,海外张恨水研究还曾出现过重要的论著,但是,在最近的10年里,在海外并没有产生关于张恨水研究的重要论述,这从侧面说明,我们对张恨水的认知和研究已经到达了某个瓶颈,而突破这个瓶颈是新阶段张恨水研究的使命。要突破这个瓶颈,我们首先要摆脱一些重复性的话题,要突破通俗文学的框架,将之拓展到文化政治的领域中,借助于电子化时代民国期刊文献资料获取的便利,去探讨现代知识谱系生成过程中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结构。张恨水正是这一关系结构中极其重要的汇集点。这就是张恨水作为作家取得成功让人意外也让人尊敬之处,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张恨水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之所在:研究他,既是研究属于他的历史,也是研究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研究他,既是研究属于我们的今天,也是研究属于他的今天。

猜你喜欢
张恨水政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