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丽佳,张永翊
(1.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学生工作办公室,河北 廊坊065000;2.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经济管理系,河北 廊坊065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就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发布了指导意见。相关文件的出台,一方面强化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也对理论界加强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要求。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中学和小学,对于高校的有关研究并不丰富,从高校劳动教育切入,且针对实施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及其改进的研究更是比较少见。鉴于此,本文试对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强化劳动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思维的主导下,通过耗费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和脑力,对外界对象物进行认知和改造的实践活动。①俞鼎起:《智本论》(第1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第56—57页。劳动教育是将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手段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教育目标包括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技能的形成,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等。其内容既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劳动意识的教育、劳动习惯的培养等,在各个时代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指劳动教育的结果与其预期目标的契合度,即通过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实现程度。只有劳动教育取得了实效,才标志着劳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目前,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实效并不理想。首先,存在着“重劳动轻教育”的现象,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劳动活动,忽略了在劳动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的教育,也未能充分挖掘劳动的教育功能,在劳动过程中未能充分开展德智体美的教育和引导,因而无法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其次,劳动课程的开设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课程内容不全面、内容之间缺少衔接性,导致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自始至终没能受到一套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的训练,学生的劳动意志、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等,都未能有效形成。再次,劳动教育方式单一与单向,只依靠几次临时性、短期性的校内集体劳动安排进行劳动教育,缺乏连续、持续的生产性劳动,缺乏实验、试验的创造性劳动,缺乏社会公益性劳动等等。在劳动形式的选择上,没有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缺乏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劳动实践热情不高,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也不能体会劳动的快乐。
出现以上问题,从深层次讲,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贯彻落实不到位。所以要想走出当下困境,还需回归科学的教育原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劳动教育是系统复杂的活动过程,需要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保证其建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应遵循以下劳动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突出主体性是指在劳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其主动选择的权利,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体需求,自主选择劳动教育的内容、类型、时间等等,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过程中,养成他们自我负责的精神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如若学生不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是被动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那么学生只能成为教育的附属品。劳动教育的成效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突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唤醒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通过劳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而自主选择绝非随心所欲,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在符合学校总体架构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要将学校整体安排与学生个体自主选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在具体操作层面,劳动理论、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实习操作、必要的体力劳动等,应设为必修课,而基于学生素质、兴趣、爱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提升性质的课程则由学生自主选择。
尊重个性是指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位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发展人的个性品质。教育如若无视学生的个性,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结果是学生难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考虑不同学生在情感、认知、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劳动教育的历史实践证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更能充分展现自己多方面的天赋。
基于此,结合主体性原则,高校应建构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劳动教育制度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性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热情,使其在某一类或几类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形成自尊、自信、自重等个性品格,并在精神上获得享受,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激发创造性指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如何操作,更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具体说来,激发创造性就是使劳动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实验、试验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
使劳动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创造性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①何国华、燕国材:《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7—90页。因此,在劳动中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和劳动指导教师应尽可能不做重复的、笨重的、缺乏创造性的劳动活动安排,避免劳动失去其教育功能。
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源于高校教学、管理等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现实问题。学校和劳动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安排应基于专业或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解决,通过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各类知识解决专业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收获成就感,升华其精神境界;亦可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增加竞技性来提高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到劳动的创造性和劳动创造的伟大与崇高。
注重多样性是指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且要与时俱进,要满足不同学生不断变化着的发展与需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有效的劳动教育应是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②[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黄之瑞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页。统一、单调的劳动教育形式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其对劳动产生厌烦、抵触心理,难以发挥劳动的教育功能。而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既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也可扩充劳动育人的形式,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在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中尝试自己的力量,从多种劳动形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劳动,加强自我认知,为找到最佳就业领域做好准备,最终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劳动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宏观层面看,可将劳动划分为脑力与体力、有酬与无酬、生产性与服务性、自我服务性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技能提升型与道德提升型等等。从微观操作层面看,可划分为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试验设计、技术操作、躬耕劳作、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勤工助学等等。
坚持多样性的劳动教育,需要高校充分整合与调动校内外资源以形成合力,搭建高校劳动教育平台,逐步形成上述多种方式相结合、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中,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劳动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坚持过程性是指劳动教育的不间断性和衔接性。不间断是指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劳动教育持续不断开展,营造学校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和为学生个性化劳动活动产生成果创造条件。衔接性是指形成与学生所在年级相适应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具有系统性(包括劳动理论学习、劳动技术与技能训练、劳动习惯养成)的综合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前具备社会劳动的基础,能够为学业结束后的职业定向提供帮助。
劳动教育实效不是依靠几次临时性劳动活动安排就能够取得的,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技能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经常地、持之以恒地开展。
高校通过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把握、运用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是一条有效途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劳动教育要坚持持续性和长期性,努力构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与专项的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长效机制。第一,高校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四年学业生活,密切联系所学公共课、专业课、实践实习等各类课程,以解决教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劳动成果目标,完善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全程、全方位、循序渐进地实施。第二,高校劳动教育要立足校情、教情、学情,有针对性地确定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时数量,保障劳动教育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一以贯之地长期开展。
体验性指主体通过亲身经历获得领悟。强化体验性是指劳动指导教师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去理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伟大、美好和快乐,去感悟作为人没有劳动便不可能有生活的深刻道理,去体悟只有运用知识、深入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使自身变成强有力的社会建设者和自身命运的主宰者。
在劳动教育中强化体验性,是因为劳动所具有的美好、光荣、崇高、伟大的属性,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体验。强化劳动教育的体验性与突出劳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性、激发劳动创造性是一致的、统一的。
强化体验性劳动教育,就是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过程来组织、规划、设计,使学生在全程的大学生活中,在连续不断、环环相扣的劳动实践环境中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劳动、认识科学、认识公共生活以及其他与劳动活动相关的事物,有效实现劳动教育在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的基础作用。
贯彻劳动教育整体性,是指在每一种具体的劳动过程中,要同时融进德、智、体、美教育内容,自觉地、有意识地挖掘劳动中的全部教育要素。这是因为,理论上虽然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起来加以讨论,但在实践中,它们却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贯彻整体性的劳动教育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
贯彻整体性劳动教育,需要针对劳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在明确某一种主要教育要素的同时,亦有效掘取其他教育要素,使每一次劳动教育均能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发展学生智力、强健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遵循劳动教育的原则是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坚持劳动教育的原则不偏离,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得到有效实施,才能使高校劳动教育取得实效、高校育人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