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将德育渗透进行到底

2020-03-03 00:27杜迎春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物德育意识

杜迎春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泉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将德育思想渗透进生物教学中,也就是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思想融为一体,在生物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思想品德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只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便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加入德育思想,这是新时代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所在。

一、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课程,生物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万物的特性、生物的组成元素等;同时,生物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而生物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就需要自觉地利用这些知识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能促使学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所学知识化为进步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正确的道德观会发挥“正心诚意”的教育作用,正如《礼记·大学》所倡导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原因。学生心地端正诚恳,真诚而不存邪念,就能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生物学习中完善个人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能让学生拥有坚毅的品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而德育思想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拥有道德自觉感,就能将所学知识回馈给社会、国家、人民,这样,生物知识的作用以及教育的意义便显现出来了。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理念融合的具体策略

生物教学与德育理念的融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否则,课堂很容易成为说教的场所,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下降,丧失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生物课程与自然、人类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把知识贡献给社会。这便涉及教学方法的问题,既然生物与自然、人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无穷奥妙,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要对自然保持敬畏、感恩之心,并且要形成贡献意识,也就是说,领会了知识也要学会分享,形成更大的力量,让人类共同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一)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在论学时曾说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若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交流切磋,就必然导致见识短浅;反之,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沟通交流,就可以创新思想,得到更加深刻的见解,生物的学习也是如此。生物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需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调研中得出结果,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培养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本知识可以创设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进步;同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与团结意识,让学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结果,利用课堂教学完成德育思想的渗透。比如,在“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息息相关,这便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原因。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动物以及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可以分成四组,一组走入养殖场,记录养殖场的动物数量以及具体用途;一组走入药店,观察记录哪些动物可以做成中药材;一组进入超市,调查超市每天需要销售的禽畜数量;最后一组到动物园中观察动物园的动物种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学习才能完成要求,这便能培养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大有裨益的。

(二)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生物的学习必然要接触广袤的自然、丰富多样的物种以及生物的形态变化,学生可以认识到自然的奥秘,从自然现象中探求背后的运行规律,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一种专业素养。生物成为一门学科,自然有其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形成基本的学科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德,这样才能学到知识。生物属于自然科学,其研究成果基于大量的实验观察、精确的数字统计以及刻苦的钻研精神。要想学好生物,学生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学科素养,那么,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可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时结合名人的重要事迹,鼓励学生向名人学习。比如,在“社会行为”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英国研究者珍妮·古道尔利用13年时间深入丛林观察黑猩猩行为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研究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实地调查研究,摆出事实与数据才能得到结果。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蚂蚁如何交流信息,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按照确定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且做好相关记录,最后分析结果,做出实验结论。探求事物的本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生物的探究需要的是细心、认真、严谨的钻研精神,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学习生物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这样的科学研究精神,如此一来,学生的品德修养也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环保意识

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生存于地球上,我们息息相关,是一个共同体,一个物种的灭绝必然会给其他生物带来不可忽视的灾难。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不受节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味索取只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物种生存环境也会导致物种的灭亡。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学要求我们培养环保意识,促进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然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也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渗入德育思想,本质上是让学生拥有基本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而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学过程必须培养的基本意识。具备环保意识,学生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理念,从而改善当前社会状况,推动社会发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时时向学生强调人类与动植物共为一体的重要观念,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此外,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让学生宣传环保思想,改善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出生物多样性消失对农业、工业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进而通过课本解读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金丝猴、银杉、扬子鳄等动植物濒临消亡,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给生物提供适合生存的空间。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便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且愿意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环保理念,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社会,这即是德育理念渗透的作用。

初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受到所学知识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慢慢成形。因此,在教学中渗入德育思想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利用知识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这是生物教学的意义,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猜你喜欢
生物德育意识
生物多样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第12话 完美生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