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霞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历史教学中须以教学立意为核心、优质问题为动力、历史情境为载体、能力评价为机制,深入探究家国情怀落地的有效路径,从而更好地锤炼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素养,丰润学生心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试以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殊家国记忆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涵养家国情怀、锤炼思维的品质之策。
教学立意是课堂的灵魂,蕴含于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等各环节,有统摄全局的作用,能将教学内容拾珠成链,体现着教学的价值取向,传递着教师的理念视野。深刻的教学立意利于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培养深度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能力。在确立教学立意时,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并根据学情,在吃透、深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盘考虑,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提升或降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立意。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明确列出。新教材不仅花费大量笔墨凸显上述要点,还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整合为一个单元,并与前一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承接,从大历史视角凸显其在民族复兴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本课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下的抗日战争”这一教学立意,从民族复兴之梦想高度,从“一寸山河一寸血 艰难”“四万万人齐蹈厉 团结”“煌煌战史耀千秋 伟大”三大维度,凸显家国情怀,强化政治引领,升华学生思维。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学立意的渗透与关键问题的设计、解决分进合击,齐头并进,是唤醒学生历史思维和情感的有效路径。思维品质的锤炼需要依托思维价值大的高阶问题设计,问题要具有统摄力,能直指核心概念,紧扣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具有诱惑力,能搅动学生心灵,引发自主探究欲望;具有牵引力,能利于持续建构,提升能力素养涵养。
民族复兴之艰难是抗日战争一大重点,20世纪30年代,日军从局部到全面,从关外到关内,从东北到华北、华东步步进逼。日军侵华的主干史实自然是教学的显性重点,也在初中教学中有了细致解读。但“日本法西斯的侵华为何如此顺利”这个教学细节,也是高中生需要关注的隐性知识点。从中国视角来看,涉及国内国共对峙、国际环境严峻、中日力量悬殊等方面,思维综合性要求更高。教师可创设相关情境,如利用时间轴、文献材料凸显在二战的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利用数据图表凸显中日军力对比及文明代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复兴之艰难,团结抗战之重要,拓展思维深度,并激发爱国精神。
深度思维还要有清晰的思维逻辑链,在庞杂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全民族团结抗战部分史料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围绕教学立意提炼主线,整合资源,于历史脉络中化解难点。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要点,如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的措施与作用”为关键问题,引领中国的抗争部分教学,既能完整呈现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历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觉醒,还能更深层展现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决策、组织、动员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理解解放战争的迅速成功奠基,并旗帜鲜明地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在历史的洪流中把握主流方向不动摇的信念。
历史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它曾经生动、丰富,饱含激情,但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它的细节,粗疏的记录冲淡了它的情感。强化深度的学习参与、体验和反思,选择有温度的史料,于小处切入,通过精细的史料爬梳,并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以情激情,能更好地升华教学立意,内化家国情怀。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华大地赤地千里,生灵涂炭,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这些切肤之痛已渐渐淡去。但精选乡土史料,创设特定时空情境,能唤醒学生痛点,引发学生共鸣。为更好地深入历史,教师在史料选择时须考虑典型性、客观性、多元性原则。例如,日军入侵部分优选日军对学生熟悉的交通枢纽、繁华商区、医院、银行等民生设施的轰炸,凸显无差别轰炸的残忍;侵略暴行部分同样以小见大,将相关照片、日记、第三方新闻报道等客观史实串联成证据链,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回眸战争,既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也有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的豪迈。以家书为抓手,我们能进入写信人的生平世界,不仅可以还原当事人的抗战经历,而且能发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巾帼英雄赵一曼致子书、抗日英烈路景荣致妻书(乡土史)等家书,从字里行间体会烽火岁月里的革命信念,侠骨柔肠,对家人的纸短情长让人潸然泪下,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更令人肃然起敬,而两种情感的交织取舍,更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之美,也更能唤醒学生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改进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教学的最后环节,依托深度评价,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审视抗日战争的伟大地位、伟大影响,进而升华理解认识,厚植家国情怀。
深度评价要关注评价的综合性、深刻性。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事实,而最要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一件件地分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地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通过不同时空维度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利于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从较长时段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走向新生的重要转折点。从较大范围看,正是因为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上其释放了中华民族蕴藏的巨大能量,才彻底改变了世界尤其是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看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从大历史的视角回望抗战,凸显抗战地位,不仅能彰显国家意志、民族自信,更利于对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深度评价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能促进评价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样,由被动转向主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深度思维是一种主动拥抱、主动出击、主动成长的过程,理解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可在提供丰富史料的前提下,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合作学习环境。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充分让学生学,还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争,还学生学习的思维与过程;让学生讲,还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让学生评,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教,还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自信。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党的成长、民众觉醒、民族共识、大国地位等角度,独立自主地分析抗日战争的伟大影响,大部分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讨论、耐心倾听意见、主动自信发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充分参与,不仅利于其掌握本课知识、方法,还有助于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对增强其今后独立应对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亦有长效意义。
梦想指引方向,梦想激扬力量,梦想召唤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从家国情怀中汲取复兴伟力,是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使命。在教学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回望抗战,以教学立意为核心,以优质问题为动力,以历史情境为载体,以能力评价为机制,能更好地锤炼思维品质,涵养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