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琳
(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资源获取路径、学习行为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群体对移动网络的高频率接触,优质线上教育资源的层出不穷,推动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优势进行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变轨超车”[1]。安徽省在2018年首次设立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要求教师依托网络平台,利用视频资源开展翻转课堂,以实现对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应用,这是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课程建设需要学习理论的分析和解释,也需要学习理论的指导。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被认为能够为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2]。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思考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这一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路径,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中予以具体应用。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基于先前的学习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自主建构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3]。作为一种教学形态,混合式教学不是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深层次融合[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框架。
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学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资源设计和线下教学活动开展应始终围绕学生这个认知主体来展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意义建构。
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不能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因此,混合式教学需要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和课堂结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地方,而是合作学习的场所。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需要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探究,进而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
学习是一种自组织和再组织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3],实现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进而完成认知、情感方面的素质建构。混合式教学不能只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应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化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将学习任务分解,将部分知识的学习移到课前课外的线上交由学生自主完成,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时空上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
知识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嵌入真实情境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混合式教学应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和认知,其中既包括反映知识生成和应用的真实情境,也包括协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改变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单一方式,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的实践与合作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协商和建构。
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建构主义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整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5]。
混合式教学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其建设基本围绕两个视角展开:一是线上线下学习的比重分布和融合程度,二是师生双方的自主性发挥及协作程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的要求,作为混合式金课的一种新模式,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认为,教育者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的概念是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3]。混合式教学遵循先学后练的教学流程,要求在课前完成初级认知目标,因此课前线上学习任务的布置是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课前,除了线上学习资源的精心设计,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清晰指导。一方面,在内容上,无论是直接调用网络资源,还是改造或自建资源,都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状态作针对性设计,并注意知识要点和教学重点的合理分布;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充分考虑自主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时间碎片化等特点,学习资源尽可能以主题化、层次化和微型化的形式呈现,并通过知识点、任务单元、课程模块等层层递进的任务支架进行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知识。
在完成课前导学任务的基础上,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更突出线下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更强调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对学生协作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促进和引导。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且,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从不同角度创设和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有直接经验的触动和对现实问题的考虑,在多元情境中思考、解释和交流,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与理解。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产生问题和任务驱动,课堂教学在真实情境、问题情境和协作情境中展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在情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研讨、思考和提升。
课程建设的质量离不开教学评价的配套。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评价需要与教学整合在一起,重点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并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进行评价,在评价内容设计上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在评价,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以使他们能够自己反思和评价其学习过程和结果,以便促进其成为一个自我促进、自我控制的学习者[6]。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开放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全流程学情跟踪评价体系,并应用于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是新兴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课程建设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的教育方式创新,能够全程记录学习动态和效果,故教师完全可以突破以学习结果为单一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进行动态化、过程化、多样化的学习检测,从而以全程的学情数据跟踪和反馈机制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是法学学科意义上的经济法,而是基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内在要求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的,旨在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学习与经济有关的法律规范,涉及民法、商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知识,是一门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的课程。目前在财务管理、会计学和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借助学校配套措施的保障和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线上线下两个层面,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具体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建构主义的经济法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教学活动流程图
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要求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输入,故课前线上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经济法课程教学应体现知识、思维和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够掌握商事活动中的法律制度,又能够养成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并能够正确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功底均比较单薄,对课程内容普遍感觉枯燥难懂,不会应用,但对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所需要的自主学习和智慧教学工具基本能很快适应。在学情分析基础上,课程采用以引进、改造为主,以自建为辅的方式搭建起线上教学内容,其中学习资源主要依托中国大学MOOC、清华学堂在线等网络课程平台检索获取并作必要剪辑处理,同时也通过教师录屏自建核心知识点微课的方式进行补充完善。线上资源主要以视频和图文形式呈现,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方案、思维导图和习题测验等基础资料,也包括知识点微课、案例报道、法务拓展、理论热点和研究动态等衍生资料。为提升课前自主学习效果,课前线上教学从自学材料的模块化和单元化、自学任务的逻辑性和进阶性两方面加强了设计,不仅每个章节都配备知识框架图,而且将内容进行模块化组织,在模块内再按照知识点分类,并注意各知识点和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通过任务点的层层递进设计,把零散知识点建构为层层递进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渐进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实现优质在线资源共建和共享的同时,更突出线下课堂的翻转应用,强调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情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此线下课堂教学的开展是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规律,经济法课程以“要点梳理-案例分析-问题研讨-协作互动-现场点评”为基本流程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由于课前导学已完成对经济法知识的初步认知,故课堂上不再对知识作细致讲解,只就知识要点作必要梳理,对重难点作必要提示,然后通过案例教学,创设知识建构的真实情境和问题情境,并激发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情境,带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开展对经济法律问题的全面探讨。期间教师会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课堂节奏,重视交互研讨,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心理和思维意识,引导学生从对经济法知识的浅层理解过渡到深入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整个过程需综合运用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串联知识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开展主题讨论、课堂测验、互动抢答等交互活动辅助课堂教学的翻转。
及时高效的测评与反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是整合在一起,同时具有相辅相成的动态持续过程。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以学习结果为单一指标的评价方式,关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重视学生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激发,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考评模式,展开动态立体的学习检测。整个过程主要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实施并不断迭代优化,课前是任务点学习情况监测和课前小测,课中是对主题讨论、课堂测验、投票抢答和分组研讨等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课后检测主要有课后笔记整理和章节综合练习两种形式。学习通平台内设的全流程学情数据跟踪统计技术为课程建设实施全程多维评价提供了便利和支持,如课后学习笔记的整理和提交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24小时内拍照提交,并借助平台设置的“生生互评”功能,安排学生完成系统随机分配的若干本同学笔记的批阅任务,实现知识巩固和协作学习的双赢效果。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平台与教师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和困难,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通的课后学情数据对学生学习作进一步的指导或辅导。整个评价会适当分配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力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合理的测评,并借助即时学情数据反馈,即时调整课程计划、修改教学策略、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使评价成为改进教与学的指南。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课程教学既无法回避信息技术的冲击,又需要保持传统面对面教学无可替代的优势,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正是将智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并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的、师生主体地位翻转的课程。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因材施教深度融合”,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契合了国家教育工作的发展需求,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挑战。基于建构主义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的变革,但具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课程团队建设问题、教学资源的持续补充问题、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配合问题、学情数据与个性化教学的联动问题等,都需要一线教师在具体课程建设中继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研究、实践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