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
溧阳市妇幼保健院呼吸内科,江苏溧阳 213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肺阻”(COPD),以不完 全可逆气流限制为主要特征,患者会有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全球中发病率高达10%,我国中老年群体的患病率为12%且病死率排名第四[1]。COPD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控制病情的发展,步入稳定期后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就会减少,此时实施肺功能保护改善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即为治疗的重点内容[2]。早在2003年的COPD全球创意指南中就明确指明,中度及以上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时联合实施康复治疗可促进恢复。基于此,现探讨肺功能康复训练对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8例COPD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现报道见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COPD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计算机“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2~76岁,平均(58.47±7.20)岁;病程5~18年,平均(12.14±3.59)年;COPD分级:Ⅱ级16例,Ⅲ级18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8.93±6.89)岁;病程4~20年,平均(12.80±3.95)年;COPD分级:Ⅱ级15例,Ⅲ级19例。该研究已获得该院伦理会的批准,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2007年版)中诊断标准;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熟知该试验并签订相关知情书者。
排除标准:不愿意配合该次试验者;凝血功能、心电图存明显异常者;存在四肢运动功能障碍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止咳、气管舒张、化痰、吸氧等治疗。嘱咐患者保障休息质量,忌过度劳累,饮食清淡、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调整呼吸频率,每日慢走等进行有氧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肺功能康复训练。(1)呼吸训练:①缩唇呼吸。鼻腔深吸气后,嘟起唇部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的1.5倍,15 min/次,3次/d。②腹式呼吸。选择合适的体位,静息状态下,将手置于腹部、胸部,缓慢吸气后腹部向外扩张,从鼻腔缓慢呼出气体,整个过程保证胸部不扩张,20 min/次,3次/d。③胸式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骨盆保持中立位,双手自然平放在身体两侧;慢慢深吸气且收缩腹部,肋骨缓慢上升同时向两侧扩张,直至腹腔内壁完全收缩,后缓慢呼气,逐渐缩小胸廓,20 min/次,3次/d。(2)有氧耐力训练:①四肢耐力训练。上肢进行上举、扩胸、前伸等训练,并适情况增加哑铃,重量从1 kg逐渐上加;下肢以慢走、慢跑、爬楼梯等训练为主,心率≤110次/min,血氧饱和度>90%,15~20 min/次,2次/d。②踏车训练:借助功率自行车进行训练,首次训练强度为peakVO2的60%,此后逐渐增加至90%peakVO2,15 min/次,2次/d。(3)排痰训练:叩击患者的背部,可借助振动排痰,10 min/次,2次/d。(4)家庭疗养:坚持氧疗,夜间强化吸氧,氧流量为1~1.5 mL/min,同时对颈、胸、背进行按摩、揉搓,直至有微热感,3次/周。
(1)统计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呼吸功能变化:①表面肌电图。以肌电图仪测定患者静息状态下右下腹部呼吸肌表面肌电图(RMS),取最大值。②呼吸困难评分[4]。采用MRC呼吸困难评量表(0~5分),分值越高表示呼吸功能越差。(2)统计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肺活量)和FEV1/FVC。(3)统计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运动耐力变化情况:①6 min步行测量(6MWT)。患者以最快速度步行,以不引起气促、加重呼吸为度,测量在6 min内所行走的距离。②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5]:对咳嗽、咳痰、胸闷、爬坡气喘、做家务、社交信心、睡眠和精力8个维度进行自主评分,每项5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耐力越低。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训练前两组RMS、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RMS评分低于观察组,MRC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s)
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组别1.12±0.18 1.14±0.15 0.498 0.620 1.29±0.32 1.52±0.41 2.579 0.012 1.72±0.61 1.64±0.68 0.511 0.611 2.02±0.48 2.39±0.50 3.113 0.003 60.27±5.64 60.94±6.03 0.473 0.638 63.75±6.96 68.34±7.05 2.702 0.009 FEV1(L)训练前 训练后FVC(L)训练前 训练后FEV1/FVC(%)训练前 训练后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对比(±s)
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组别4.35±1.17 4.40±1.04 0.186 0.853 7.69±1.30 8.70±1.26 3.253 0.002 3.62±0.53 3.65±0.44 0.254 0.800 2.50±0.25 1.22±0.12 26.914 0.001 RMS(μV)训练前 训练后MRC(分)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FEV1、FVC、FEV1/FVC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训练前两组运动耐受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6MWD低于观察组、CAT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对比(±s)
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组别202.18±16.45 201.75±18.93 0.100 0.921 245.26±22.83 274.20±25.05 4.979 0.001 20.72±4.11 20.20±4.65 0.489 0.627 18.01±2.91 16.36±2.07 2.694 0.009 6MWD(m)训练前 训练后CAT(分)训练前 训练后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恶化,化学物质、粉尘、吸烟对呼吸道造成的刺激,使得慢肺阻的患病率逐年上涨。
肺功能康复训练是一种旨在恢复“呼吸”的训练措施,结合呼吸肌训练、肢体训练、运动训练、家庭疗养、协助排痰,将正常的呼、吸生理现象作为基础,通过有节律、间歇性的吸气动作调动腹部的胸锁乳突肌、肋间外肌、膈肌等,逐渐改善呼吸功能,确保肺部气体的足够吸入,逐渐扩张肺部体积,直至最大量[6]。呼气时尽量减缓流速,延缓呼气的时长,提高呼气肌的功率,降低呼气末肺部的CO2,提高呼吸间肺部气体的交换速率,以改善肺部张力和呼吸肌肌力,改善肺功能。下腹部肌力在气体交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腹部肌肉的提高可调节咳嗽,缓解气促和呼吸症状[7]。此外,COPD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量骤减、最大摄氧量不足而对心肺功能造成损伤,心肺功能退化、运动能力下降。肺功能康复训练中的有氧耐力训练,以合适的运动强度逐渐提高肢体运动的肌力和耐力,帮助心肺恢复,提高运动能力[8]。从实验数据可知,经过有效的恢复锻炼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RMS(8.70±1.26)μv、FEV1(1.52±0.41)L、FVC(2.39±0.50)L、FEV1/FVC(68.34±7.05)%、6MWD(274.20±25.05)m等指标明显提升,MRC(1.22±0.12)分和CAT(16.36±2.07)分显著下降(P<0.05)。刘卫庭研究员及其团队[9]发现:患者入院第6天行肺康复训练,经过 半 个 月 的 治 疗FVC (1 776.7±360.19)mL、FEV1(985.50±317.65)mL、CAT评分(16.25±2.36)分、6MWD(194.45±47.71)m较之前的(1 610.50±378.8)mL、(890.00±279.91)mL、CAT(20.30±4.07)分、6MWD(169.25±53.90)m明显改善;早期肺康复训练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而言,具有显著的改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的作用;这与该次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肺功能,改善了呼吸功能,提升运动的耐受力,建议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