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观下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2020-03-02 02:20李甜甜
法制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李甜甜

摘要 生态文明观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产生出的生态伦理观,它源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立足于当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新时期,我们要重新审视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在九间棚生态文明建设中汲取养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 九间棚 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86

乡村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文明成果。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乡村污染越来越突出,坚持自觉的生态治理路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要且紧要的时代课题。

一、生态文明观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总结出了能够被当下所借鉴和融合的“生态理念”。我们今天所讲的生态文明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产生的,它传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理念,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一)中国传统朴素生态观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传统的朴素生态观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大禹治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摒弃了父亲鲧堵水、修提对水的强硬抗衡,采取“疏导”和“水性就下”的基本治水方略,摸索出了人疏导洪水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的治水哲学。这种从“征服自然”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是早期人类对自然运动规律的初步认识和应用。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则融合了伦理道德意义和自然生态意义,儒家认为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道德问题,解决此问题的中庸之道就是以礼顺天。与儒家道德的人文主义不同的是,道家的“道”指属于天地万物的共同自然本性,“德”指人类从道那里得到的天然本性,它倡导“物无贵贱”“回归自然”,强调天、地、人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生态追求和佛教有很大的相似性。佛教认为自然万物皆有佛性,生命主体理应崇敬自然、珍视万物。可见,“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传统朴素生态观的核心内容。

(二)中国现代生态文明观

中国现代生态文明观是我们正在实施并向往的绿色文明。工业文明不仅改造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创造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在其倡导下,人类欲望的不断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碰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至此,生态文明就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出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可以追溯至十六大,它明确将“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科学界定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方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识”写入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中国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过程。

二、九间棚生态文明建设

九间棚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天宝山风景区内640米高的龙顶山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民生活十分艰苦。上个世纪扶贫攻坚中,支部书记刘嘉坤和村里8名党员以“九柱擎天”的形象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开地等,把“山疙瘩”变成了“花果山”,以生态之路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

(一)经济融合:九间棚里的“金银花王国”

20世纪80年代,由于传统农业的经济不合理性、石油农业的生态不合理性和替代农业的普适缺陷性,世界生态农业兴起。崛起中的九间棚村在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铸就了闻名遐迩的“金银花王国”:(1)顺应自然,培育良种。利用金银花的属地优势,九间棚人潜心研究金银花,培育出了耐涝抗旱,既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又能用于城镇绿化的“九丰一号”。(2)“六不用”种植。九间棚村的寿山农场的种植园地在金银花、作物等整个生长季节和后期管理中,全部停止农药、化肥、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种子的使用。在这种标准下,生产出了质量稳定、营养成分平衡,市场价高的农产品。(3)绿色产业模式。在“绿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战略下,九间棚寿山生态科技农场形成了从单一发展到以“良种选育.推广种植.干花购销.提纯加工.食药品研发生产”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核心产品“九丰一号”成为金银花行业的代名词,金银花也成为了九间棚人民的幸福花、致富花。

(二)文化融合:九间棚生态旅游文化

九间棚在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的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修建基础设施,成立了平邑县第一家村级旅游公司,形成了九间棚特色生态旅游文化:(1)环境卫生治理。定期打捞水面垃圾并集中到岸处理;在部分水池内种植睡莲,净化水质;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组分块落实到人,改善景区乱推乱放的现象。(2)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依托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景区开发出了梨花会、金银花采摘节、冬季雪景摄影节等乡村旅游产品,金银花酒、地瓜叶、松菇、山楂干等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在带动景区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增长。(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综合发展。借“改厨改厕”的机遇,进行农家乐和卫生公厕的改造;以农事为主题,设置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活动;在“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主题下,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激发了九间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活力。

(三)政治融合:“九间棚精神”红色教育基地

“九间棚精神”不仅是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还是沂蒙老区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九间棚精神”,进行九间棚红色教育,平邑县进行了以下实践:(1)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九间棚精神”能够形成,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九十年代初,九间棚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如今,平邑县以党建引领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胆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建设了覆盖县镇村党组织的党建可视化信息平台。(2)九间棚展览馆党性宣传教育。该馆全面展示了村党支部带领群众顽强奋斗、脱贫脱困的场景,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人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坚强党性,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在党员教育中,九间棚将传统生态发展理念与发展中的生态文明相结合,加快形成了生态文明科学制度体系,让中国共产党人实实在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先进领导力量。

三、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学成本理论的视角来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低成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领域。张孝德谈乡村治理曾提到,不是我们去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来拯救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不仅是乡村自身的问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跳板空间和希望源泉。

(一)加强乡村生态文明观教育

一般说来,相对于城市,在传统观念和传统方式比较集中的乡村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耐心:(1)生态资源观教育。普及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知识,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系统思维,加强民众绿色GDP的心理认同度。(2)生态区域观教育。明确乡村自然生态的原生性特色和生态产业特点,创造产业发展生产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生态美、乡风文明文化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之美。(3)生态消费观教育。认识生态危机的危害和生态文明的起源,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消费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4)生态平等观教育。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5)生态实践观教育。定期开展田间、农间、产业间生物学及生态健康系统基础知识培训,使人民学有所见、学有所触、学有所感,习在趣味,樂于践行。

(二)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新时期,多功能农业的资源基础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经营内容融合于第一、二、三产业,服务宗旨定位于生产、生活、生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1)生态维护功能开发。通过土体营造、土层复配、土质改良,重塑土层结构和营养结构。(2)观光旅游功能开发。塑造农业观光、自然景区观光、民俗文化观光等景区项目。(3)农业美学功能开发。加强农产品、农田美学设计,以文化艺术性带动感官享受和商业价值提升。(4)食品保障功能开发。创新“绿色生产.绿色输出.绿色后勤”产业链,加大生态系统生物治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5)生活空间功能开发。建造教育、文化、休憩等多位一体的生活空间,形成稳定和谐的风俗文化、邻里关系及生活氛围。(6)教育认知功能开发。利用生态工程环保教育、生态工程实习、农史展览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培养热爱劳动的品格,树立生态意识。

(三)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并行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行政村及村以下的区域。那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主要是以生态农业为对象。(1)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测机制。以现代对地观测和耕地质量天空地立体化监测关键技术为手段,开发应用模型,研制多级监管与多元服务的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2)建立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机制。设置合理补偿周期、补偿标准,扩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补偿方式。(3)严格生态农业准入制度。人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加强环保测评,实行废物总量控制制度。(4)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制度。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替代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友好与污染处理技术等实现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5)积极推进绿色农业GDP制度建设。运用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物种间共生互利、物质能量多层级利用等技术体系,强化消费者和还原者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话剧《乡村》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