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摘要:意识作为行动的先导,对于行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行动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努力为人民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却呈明显的滞后或缺失状态。在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以及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缺失的原因,并针对公民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为实现美丽中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美丽中国 公民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46-02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现在的“美丽中国建设”的观念与行动,都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教育普及、历史发展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公民生态意识在整体上也呈现出强弱不均的特征。因此,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并分析成因,对于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
1.公民生态意识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动公民生态意识的快速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绿色消费观淡薄、生态法治意识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2.公民生态意识差异性较大
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公民生态意识同人口分布、城乡差异、年龄差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正如我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一样,我国东部公民生态意识高于西部公民的生态意识。正如城市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发展水平,我国城市公民整体生态意识高于农村公民生态意识。正如年龄差异一样,接受较多教育的年轻人的生态意识高于缺少教育的老年人的生态意识。
3.公民生态意识教育起步晚
我国环境教育开展得较晚,直到1992年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才提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方针。大多数公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高,主动参与性差。这导致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在起步阶段就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在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方面,更是遥遥无期。
二、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缺失的表现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而且仅仅用2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公民的生态意识更是极度匮乏,突出表现在公民绿色消费观淡薄、公民生态忧患意识缺失、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不足等几方面。
1.公民绿色消费观淡薄
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体,是绿色消费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1]。在我国绿色消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名词出现在公民的视域中时间短,大多数公民仍以过去原有的观念来消费和购物,对于产品的健康因素和环保因素考虑较少。公民在购物时,易受价格因素影响,更喜欢相对便宜的商品,而绿色消费品更多考虑环保性,其生产成本会相对偏高,因此,受到冷遇。
2.公民生态忧患意识缺失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原料,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然而,自然环境的修复功能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休止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诚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当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应验了恩格斯的预言,并且这些都是公民缺乏忧患责任意识的表现,只顾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子孙后代的发展。例如,公民随意使用和丢弃一次性垃圾袋、餐盒和筷子,对塑料袋危害漠不关心。再如,一些公民为了赚钱从外国收购垃圾,对垃圾二次利用,对一些不可降解的物质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却毫不在意。这些都是公民对于生态环境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后代的发展。
3.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不足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过活环境和质量。而大多数的公民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这种利己的思想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和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背道而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见到随手乱扔垃圾、乱排放生活污水和乱砍乱伐的现象。这些事情都表现了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的缺乏,没有把周边的环境当成自己的美丽家园来建设。
三、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随着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该如何快速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政府加强宣传力度、转变宣传方式、进行全方位公民生态意识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不仅要制定法律法规,更要转变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力度,全方位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强化宣传力度,从之前的上级传达下级命令式的简单宣传,转变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全方位宣传力度。从之前的简单僵硬的宣传方式转变为通俗易懂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公民感觉到生态环境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面对公民生态意识差异性较大的历史现状,政府应该采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农村教育、城市教育、西部偏远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同时并举的方针,逐步缩小公民生态教育差异,整体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为美丽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公民增强责任意识,培育生态实践能力
公民作为现代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不仅在政治上拥有权利和义务,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同样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应主动承担自己在生态环境上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主动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公民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己息息相关,应意识到自身和环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
公民除了要積极贯彻执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应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首先,从规范自身生态行为出发,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便乱扔废旧电池,采取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其次,通过参加植树节、地球日、环保日等生态实践活动,不仅增强自己生态实践能力,而且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公民绿色消费能力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建成“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秉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绿色发展理念。每个公民应自觉学习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增强公民绿色消费能力要从改变公民消费理念入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这个新概念也不是没有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对症下药。针对绿色消费这个名词出现在公众时间短、概念新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公民充分了解绿色消费的好处和优势。针对公民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心理,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从而增强公民对绿色产品的购买力。绿色代表了时代的发展颜色,代表了公民的生活需求。因此,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公民绿色消费能力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润如.以全新的理念驱动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0.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