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下的舞蹈编创发展路径

2020-03-02 02:14姜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舞蹈编创民俗文化

【摘要】民族舞蹈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舞蹈编创中要结合民族舞的特点,艺术的表达民族精神特质。中国民俗中的舞蹈编创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民俗文化与舞蹈编创交叉的艺术创作研究较少,本文以岭南舞中的民俗文化为基础,进行舞蹈素材的提炼整理,为艺术创作中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二次创新。

【关键词】民俗文化;舞蹈编创;岭南舞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文化是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民众在语言行为的生活习性,有关民俗文化与舞蹈编创的研究数量有限,理论研究成果匮乏,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舞蹈创编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地域性民俗舞蹈的研究空间很大。本文以岭南舞蹈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提炼,对具有地域性民俗特点的舞蹈研究起到完善作用。通过对岭南舞民俗文化的阐述,让更多人了解具有民俗特色的地域性舞蹈形态可以得到挖掘创作。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民俗舞蹈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民族舞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存在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产生的文化,显示出民俗文化的普遍性,民俗文化的根源性的文化,连接传统与当下,处处体现民众的智慧。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世界,产生民俗文化。

在独特的民俗文化衍生下的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广大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果产生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遍布于各地域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民俗活动为民族舞蹈发展提供了开阔空间。民俗活动产生发展民俗舞蹈,民俗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民俗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事像产生不同的舞蹈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汇集融合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是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民族舞蹈集中凝聚着民族艺术精华。民族舞蹈风格是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生产,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人文风景等促进民族舞蹈风格各异。

民族迁移带来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各民族曾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民俗文化体现在不同时代风格中。舞蹈民族风格是积淀在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个性特征。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体现民族艺术文化独特的特色与鲜明的个性。

二、民族舞中展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舞蹈创作题材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景象,舞蹈艺术呈现时代性等多种特征。舞蹈艺术呈现方式对观众的审美取向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精神面貌。舞蹈艺术实践者应置身新世纪发展方向。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要保持坚守民族文化特色,使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必须对民族舞蹈中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利用,才能更好的展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增强舞蹈创作中把握民族风格的自觉意识。舞蹈编创中要发掘民族精神,表演形式要体现出民族舞的风格,内容充分体现民族舞蕴含的精髓。发掘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汲取不同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我所用,丰富民族文化特色[1]。

首先,要掌握舞蹈表现创编知识,只有掌握一定舞蹈表现技能,才能开始编创实践。舞蹈编创中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感受体验民族舞蹈,了解更多民族舞蹈知识,编创出具有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其次,必须透彻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民族舞蹈是特殊的艺术形式,非简单的对生活进行再现,是用人体动作造型组合变化形成的鲜明舞蹈形象。理解舞蹈艺术特征才能在舞编中更好的把握民族风格。

优秀的民族舞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朝鲜舞蹈《长鼓舞》等经典舞蹈作品,突出各地域民族风格,展示了民族舞蹈的辉煌历史,舞蹈编创中要注重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鉴赏,通过欣赏经典舞蹈作品,很好的提高艺术素养,在舞蹈编创中融入体现民族风格特点[2]。

三、民俗舞蹈的发展趋势

民俗舞蹈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现阶段民俗舞蹈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各种新文化元素不断融合,为民俗舞造成了很大冲击,民俗舞蹈人才缺乏,仅有部分年长者了解民俗舞蹈的真谛,民俗舞蹈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积极促进民俗舞蹈健康发展是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民俗舞蹈的创作必须从创新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民俗舞蹈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以新型的艺术方式进行加工,呈现具有民俗特色能够吸引广大青年群众参与的民俗舞蹈作品,推动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人们不断呼吁的话题,创编技能将民俗文化带入舞蹈艺术中,对民俗传统舞蹈文化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现状国内舞蹈节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利用探索处于初级阶段,深入民俗收集更多第一手田野资料,民俗舞蹈文化传承发展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教育及舞蹈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查找收集相关文化资料,对民俗舞蹈文化的资料建设研究,舞蹈的创作表演具有深远意义。面临多样化民俗特色在历史发展中的消沉现象,民俗舞蹈研究者面临将民俗文化挖掘研究利用的重要使命,必须对民俗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在舞蹈编创中融入体现民俗文化特色的舞蹈语言,更好的展现民俗文化特色,促进民俗文化的不断传承发展。

四、岭南民族舞蹈创编

岭南民俗舞蹈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通过岭南人民时代相传,使岭南民族舞蹈文化不斷传承发展。三灶鹤舞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舞蹈文化,面临现代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当地政府将其列为省一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统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需要深挖民俗文化,创新民族舞蹈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参与民族舞蹈的传承,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发展。

(一)素材选择

三灶鹤舞是宋代三灶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模仿白鹤的精神动态创造出的汉族民族舞蹈。珠海市金湾区在三灶村设立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让市民全方位了解鹤舞的历史文化,使传统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播。由于经济飞速发展迫使青年劳动力外流,三灶鹤舞现有表演队中成员多为中老年人。三灶鹤舞艺术表演濒临失传。当地政府在当地传承基地小学开展三灶鹤舞的课余学习班,但由于小学生普遍反映舞蹈学习内容枯燥,培养的学生大部分离校,导致鹤舞的传承缓慢。对三灶鹤舞艺术提炼创新迫在眉睫[3]。

三灶鹤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身披鹤衣的舞者宛若仙鹤优雅,鹤舞种类分为朝鲜鹤舞,齐齐哈尔健美操。三灶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十年中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创造民间舞蹈。三灶鹤舞演绎仙鹤临门,梳毛等过程,物资形象传神。三灶鹤舞国家传承人陈福炎指出,三灶鹤舞以歌和锣鼓伴奏,具有很高的实践性。陈老认可三灶鹤舞的表演创新。对创新提炼鹤舞成为为发展切入点。音乐是编创中的重要因素,三灶鹤舞的伴奏为打击乐,伴奏类型丰富,三灶鹤舞常由固定人声进行配合,歌词包括婚嫁等祝福词。

(二)提炼方法

对素材中具有典型造型的提炼是编舞的关键,如三灶鹤舞精髓是模仿仙鹤神韵,如休息部分的提单脚站立,将其提炼美化利用。三灶鹤舞由表演者通过手动控制鹤头木棍方向模仿头部动作进行表演,舞蹈艺术作品表演中,羽衣沉重影响舞者头部动作,用手部动作弥补没有服饰修饰的缺憾,如拍打翅膀的动作用手臂完成,对鹤舞进行头部动作的提炼。

岭南舞编创中对素材的可舞性动作提炼尤为重要,三灶鹤舞是相对成熟的岭南民俗舞,演绎白鹤觅食,嬉戏等过程,每部分有独特的动作表达美好寓意,为提炼编创提供基础。如仙鹤临门中快慢步灵活运用在走场中,模仿仙鹤行走动作。

(三)创编手法

舞蹈作品的编创需要文化的支撑,舞蹈作品主题立意大多来自编者对相关文化的研究提炼,三灶鹤舞提炼离不开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鶴舞表演伴奏鹤歌表达的美好意愿体现三灶人民对白鹤的崇拜,通过相关音乐如鹤歌等,利用素材的历史背景等相关文化进行适当的加工。

舞蹈构图是舞蹈作品时空的动态结构,三灶鹤舞大多是成队表演,如觅食中表演者从场中走向左右,表现白鹤的滩涂或草地中寻找食物动作。舞编中运用一字型队形体现白鹤在溪边成群梳洗景。

五、结语

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岭南传统民俗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相当一部分民俗舞蹈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抢救保护民俗传统文化刻不容缓,通过对岭南民族舞进行编创思考,为舞蹈工作者提供素材选择,编创手法思路,为创作更多优秀的岭南舞蹈作品,为传承发展岭南民俗文化贡献薄力。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必须主动挖局体现民族精神,编创舞蹈要更好的把握民俗文化,为民族舞蹈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沙呷阿依.基于民族属性与民族舞蹈动态的编创之源[J].舞蹈,2018(4):80-82.

[2]孔雪.论民间艺人在民族舞蹈艺术转变中的作用[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

[3]史航.云南民族民间双人舞编创探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姜莹(1983-),女,海南省海口市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学。

猜你喜欢
舞蹈编创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情之所至,舞之于形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浅谈三人舞《恋》的创编分析
试论舞蹈中道具与情感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