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
對未来的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全世界各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趋向一致。
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正中央,把充满自信的人、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放在中间。美国“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也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放在正中央,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放在中间。《201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从1978年开始至今,第一次使用了“学习”作为标题,题为“学习,实现教育的承诺”,以此把学习作为主线,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并非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的,而是从顶层开始,受教育者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我实现已经不再是顶峰。能不能自我实现之后,进一步超越自我,打破自己,把自己清零,重新开始,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挑战。
为什么有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脱离不了“教”?是因为在坐标之中没有选对位置。在纵坐标也就是认知的复杂性这个维度上,大部分课堂陷入了第一级“回忆与再现”知识,到不了第二级“技能与概念”。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层级上,所以其对应的横坐标也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同样处于低层级。真正要达到“学”的层级,课堂必须在第三个层级“问题解决与应用”和第四个层级“思维迁移与创造”中展开学习任务,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相对比较大,横坐标上学生的自主性也比较高,就会走到比较高的层级,这才是理想状态。
有些人说,学习不仅仅在体验中发生,必须在体验之后产生反思才会真正产生学习。有一个公式:你学习到的知识等于过去的经验乘以反思的平方。反思值越大,你的知识收获越高。反思值小于1的时候,你就越来越不如过去。假设反思值是1的话,基本上是学了等于没有学。反思值是0.9的话,学了一顿只剩下81%,一定要多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问题。
处在中间层次的就是“寻找制高点”。研究某一个领域,就要找这一领域最高、最顶尖的专家探讨、学习,就要去办得最好的地区的学校考察学习,实在没有机会,就要买这位教师的书、这所学校的经验、这位专家学者教授的学术著作来学习,寻找这个行业、这个领域、这个方面的制高点,知道自己的差距,不断把短板补上。
处在中间层次的还有一个是“从不同的观点里寻找10%的精华”。看到一些你认为不合适的、错误的观点,不要急于否定,找到其最精华的10%的有益的地方。教育管理者要有一种谦逊、不断反思的能力,能够看到不同意见的最好的地方。
处在顶层的是“重新定义人生”。过去我们经常把人生分成两段:一段是学习,一段是工作。今天则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对于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外界的“气流”怎么冲击,办好学校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处在主导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教育效益,干部的积极性涉及一个学校内部的团结和文化。有了这三个积极性,才能办好学校。
作为教育管理者,一切有可能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事情都要慎重。外面的“气流冲击”来了,一定要分类整理,要进行“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处理,最后觉得毫无问题才能交给教师,这样一个“后台”一定要搭建起来。
作为教育管理者,当知道教师的态度、心态比知识更重要的时候,教育管理就发生了变化。如,教育管理者要学会消化不良情绪。有三句话很重要:一是今天的大事,明天就是小事;二是今年的大事,明年就是故事;三是今生的大事,来世就是传说。如此来思考,消化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好多了。
作为教育管理者,对于客观原因的重要程度,可以打分,进行管理分类,分成“无法改变”“很难改变”“可能改变”,然后用主观能动性代替客观原因,这是以色列一个著名的减法原则。如一场考试,减去试卷能不能考试?没有试卷怎么考试?没有课桌也可以考试?没有监考教师也能考试?没有学生能不能考试?一个一个要素减去的时候,这是创新,这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加法原则。学生到学校是为了干什么?为了玩,为了寻找同伴。体育是讲究规则的玩,而且是锻炼品格成长的重要载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体育课,顺便就把数理化学好了。如果学校把体育课变成15个体育课程,学生不喜欢学校才怪。如爬树,就对一个人的品格影响非常大,当人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快要崩溃的时候,突然够到一个树枝上去了,就会松一口气;或者即便上不去,下来了,也会了解了人生,学会面对失败。人学会面对失败是很重要的,跌倒后爬起来并且不受伤,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本领之一。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有删改)
(摘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