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立意:赋予数学核心素养自然生长的力量

2020-03-02 14:51朱茵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朱茵颐

[摘 要] 以“数学思想”立意,能赋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自然生长的力量。以“形式化思想”“转化性思想”“变量性思想”为指引,能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抽象、推理和建模。在思想立意的课堂上,学生能相互信任、接纳,能彼此分享、共融。立意“数学思想”恒久,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能形成一种自然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 思想立意;核心素养;自然生长

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成长的场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至真追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核。以“数学思想”立意,能赋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自然生长的力量。在思想课堂上,学生能相互信任、接纳,能彼此分享、共融,能相互激荡、建构。以思维为准绳,使学生数学学习潜质充分释放。

一、立意“形式化”思想,发展学生“抽象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具有统摄性、驾驭性、抽象性、概括性等普适意义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立意“形式化”思想,引导学生从具体背景、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一般规律、结构。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与其说是学习数学,毋宁说是学习数学化;与其说是学习公理,毋宁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毋宁说是学习形式化”。

如“运算律”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用符号概括运算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把握运算律,理解运算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运算律富有背景、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情境抽象、概括运算律,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大胆猜测,也需要学生的小心求证。以“乘法分配律”为例,通过教材中的具体情境: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通过情境,学生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有学生先算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再算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有学生先算四年级、五年级分别领多少根跳绳,再算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在不同的问题解决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围绕计算结果相同的两种不同的列式形式,学生提出了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猜想,并通过自主举例,验证数学猜想。由此,学生概括一般性的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为此,笔者引导学生用符号进行概括,从而建构乘法分配律的符号模型。借助这个符号模型,学生能更好地举例验证,更好地将乘法分配律放到情境中。

立意“形式化”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素养”。同时,学生的抽象素养发展了,也有利于学生将实际情境问题进行概括,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这种“形式化”的抽象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适意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

二、立意“转化性”思想,发展学生“推理素养”

除了抽象思想具有普适意义外,“转化性”思想也是学生数学思考、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立“转化性”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素养”。因为,从根本上说,“转化”就是将数学的未知转化为已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离不开学生的邏辑推理。逻辑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其中,合情推理分为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又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等。可见,转化性思想与一般性思想是相关的。形式化思想,强调抽象;而转化性思想,强调推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转化性思想贯穿始终,而且是螺旋上升的。在教材中,“转化”有两种脉络:一种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之间的横向转化;另一种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之内的纵向转化。无论是横向转化还是纵向转化,都是转化性思想在小学教材中的凸显、强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展开内容梳理,更要展开具体的实践。如教学“圆柱的体积”,笔者通过原型——“圆的面积”推导,启发学生推导“圆柱的体积”,因为圆可以分为若干个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所有圆柱就可以沿着底面分为若干个“楔子”,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中渗透类比思想、极限思想等;有学生以圆形为底面,将圆形垂直平移,转化成圆柱,从而得出直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从中渗透无限累积思想等;有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统一公式,类比推理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从中渗透类比思想,等等。其中,对于转化前后的圆柱与长方体,学生能展开逻辑性较强的推理,因为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是圆柱的底面积乘高。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演绎推理还是合情推理(类比与归纳),都是对所学的未知知识的一种转化。这种转化,不仅解决了新知的认知问题,更让新知与旧知融为一体,构建了完善的知识结构。正是通过转化性思想,数学知识建立起了广泛的关联,数学的具体的思想方法也建立起广泛的关联。

借助“转化性思想”,数学知识不再处于散点状态,而是构成了一个整体。转化,构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全景的空间,形成了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认知、数学学习的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全视域状态。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能学得“一生有用的数学”。当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之后,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越来越自觉。

三、立意“变量性思想”,发展学生的“建模素养”

在某种意义上,“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研究数量的“变”与“不变”,发展学生的“变量性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建模素养。一切的数学定理、规律、法则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抽象、推理,引导学生积极建模。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范式,这种“变与不变”的变量性思想,也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

如教学“间隔排列”,笔者出示了多种多样的素材(变),比如“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等。学生通过不同情境中对不同素材的观察,能够直观地发现这些素材的共同点(不变),即都是“一个物体间隔一个物体排列的”“两端物体都是相同的”“两端的物体都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中间的物体都比两端的物体少一个”,等等。这种对多元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表征,能让学生舍弃素材的非本质属性(变化属性),而聚焦于素材的本质属性(不变属性)。由此,学生尝试用符号字母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了“ABA……A”的符号模型。当然,对于这种模型的认知,学生还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笔者追问学生:为什么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为什么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通过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以两个物体为一个周期的,当两端物体不同时,这些物体就是完整周期;当两端物体相同时,这些物体就不是完整周期。教学中,笔者不断“破模”,不仅通过“两端相同”“两端不同”,而且通过“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让学生建构起数学模型。

“变量性”思想应当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通过“变与不变”,让学生明辨数学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也就是讓学生能科学鉴别,从而通过非本质的素材建构本质的数学模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立意于“变量性思想”,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建模素养”。

以数学思想立意,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天孝认为,“数学思想是现代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标志”。以“形式化思想”“转化性思想”“变量性思想”为指引,能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抽象、推理和建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立“数学思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然能养成,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8(31).

[2]徐正亮.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解读[J].教师,2017(25).

[3]施雁飞.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1).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