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阴刺法的临床应用

2020-03-02 19:31沈卫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7期
关键词:刺法太溪灵枢

李 琪,沈卫东

(1.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上海 20033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333)

太溪穴作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是实现患者滋阴益肾的重要穴位,太溪穴在临床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发展特征,选取相应的穴位以及适应的刺穴手法,最大程度提升太溪穴为治疗的治疗成效。

1 太溪穴概述

太溪穴,又名吕细,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出自《灵枢·本输》,曰:“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太溪,太者大也,溪者川也。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大溪,故名太溪。《经穴解》也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涌泉发源;尚未见动之形,溜于然谷,亦未见动之形,至此而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侧也。”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说明原穴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脉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1]

由此可见,肾脏本身的疾病以及肾经循行部位的疾病均可以考虑用太溪穴来治疗。

太溪穴的能够温暖机体的四肢,给人类机体痛疼缓解治疗带来意想不到得应用价值作用。对于女性而言,在冬天都会有手脚冰凉的情况,即便女性穿的相对较厚,女性的身体即便热了其四肢冰凉情况也并没有得到化解,这是由于女性身体内存在阳虚问题,这类女性不仅存在手脚冰凉的问题,同时面部也存在虚寒现象,因此只有让女性冰冷的四肢得以温暖。太溪穴的具体位置在机体脚内踝后缘凹陷之中,多数人在进行太溪穴揉按时并没有任何反应,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人员,太溪穴一按就直接凹陷下去。对相关人员进行太溪穴按摩能够温暖学生的四肢。对于足跟痛患者而言,这是肾虚的重要表现,多揉患者的太溪穴顺着太溪穴实现对肾经气血的有效吸引,在充分激活太溪穴的前提下,借助新鲜血液将患者机体内淤血进行冲散。

2 阴刺法概述

《灵枢·官针》篇是论述针刺方法的专篇,从针具的选择,十二经的病证特点,邪气的深浅程度,五脏的病证特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刺法。阴刺也是其中的一种针刺方法,《灵枢·官针》篇记载:“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刺法是指取足踝后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治疗寒厥证。而杨氏针灸的阴刺法是继承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的阴刺法取双侧太溪穴治疗发音嘶哑。治疗时,双侧同时进针,双手握针,左右同入,一样深度,如针下有麻感效果便佳。[2]

阴刺作为专门对下肢阴阙患者所采取的针刺方法,需要选取足少阴肾经中的太虚穴,由患者的双侧选取太虚穴进行针刺。各个研究学家对“阴刺”的部位取穴位置并没有任何异议,但对“阴刺”这一名词的解释并不相同,杨上善认为踝后为足少阴脉循行,阴刺需要以寒厥为病症,对其进行少阴此,因此将这种方式成为“阴刺”;马莳亦认为刺银害主要为少阴经,杨上善以及马莳亦都是从寒厥刺阴经的静脉角度进行全面诠释,而张介宾主要是从症状角度进行穴位分析,因此其认为针刺是阴寒之症,因此将这种刺法称为“阴刺”。

杨上善认为在《素问·长刺节论篇》中认为篇中的“阴刺”的书写是由于错误因素,而之后的医学家研究都是以杨说为基础。在治疗女性双下肢厥冷问题时,医者可根据足少阴肾经双侧太溪穴,选取毫针对其进行阴刺,治疗女性双下肢厥冷问题过程中阴刺法主要是选取两侧相同的穴位,加强对女性双下肢厥冷的治疗疗效;选取患者肘膝关节一下的穴位能够对患者的内外科杂症进行有效治疗。

3 病案举隅

病案1:丘xx,男,22岁,曙63-25。曾有暴喑病史,经针治而愈。昨晚略受风寒,晨起即觉喉中痰阻,吞吐不舒,继即舌强音哑,言语不清。该患者素体肾亏,屡作腰痛等疾,神色萎顿,脉细弦带数,苔薄白。取哑门(针1寸,单刺法,泻法,用开合补泻法)、廉泉、通里2、丰隆2(泻法,用提插补泻法),太溪2(阴刺法)。

2诊(第3天即间隔1天):语言较利,但尚不清朗,声音嘶哑,读字不准,喉中有痰,不易咯出,苔薄白,脉缓。杨老认为此为肺气渐宣,痰粘未化,再投开郁化痰法。上方加郄门2、太冲2,用提插补泻法),余依上方。

3诊(第5天即间隔1天):患者声音清朗,咯痰已爽,症情见缓,再予上法,上方去哑门。

续治已见痊,即出院,本例经诊断为癔病性失音。[3]

病案2:黄XX,男,48岁,由于长期顽固性失眠来针灸科进行门诊治疗。该患者在近三个月时期每天仅能睡4、5个小时,因此该患者常常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甚至常常出现通宵不睡觉的问题。该患者精神常常处于倦怠期间,甚至常常出现头晕晕眩的问题,但患者的血压值始终处于正常阶段,脉弦苔薄白微腻。

选取百会、风池以及神门等穴位,对患者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对太溪穴采用阴刺方法,每次留针二十分钟,每隔一日行一次针,行针五次之后患者的头晕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患者每晚的睡觉时长超过5个小时,按照上述治疗方法每周对患者进行两次治疗,此后共治疗13次之后,患者的睡眠情况逐步恢复正常。

按:年过半百的患者而言,其肾阴存在亏虚问题,正是由于阴虚阳亢问题导致患者出现头晕问题,心肾不交进而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治疗人员可选取太溪以及神门进行针刺治疗,能够对患者的心肾进行交通,佐以风池穴、百会穴来平肝潜阳,对患者的太溪穴进行阴刺法治疗,对患者的失眠症状进行有效治疗,帮助患者最快速度恢复最佳状态。

4 讨 论

癔病性失音是喉发声功能暂时性障碍,并无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癔病表现,中医称为“暴喑”,乃肝气郁结,咽喉启闭失司所致。《灵枢·忧恚无言》指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宋代《仁斋直指》则指出:“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杨老认为该患者屡作腰痛,素体肾亏,肾虚久病,神色萎顿,脉细弦带数,苔薄白。盖外邪所束,虚在肾而实在肺,本虚标实,宜兼治之。[2]因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具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可用太溪阴刺,配以哑门开窍利咽,廉泉疏调舌本经气,通里舒调心气,丰隆化痰降浊,郄门、太冲疏肝解郁。诸穴相伍,具有利肺气,调肝气,滋肾阴的功效。

针刺方法和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古代文献也有论述。杨永璇先生注重针刺手法,将《内经》刺法应用到针灸治疗中,运用阴刺太溪穴治疗音哑多例,临床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刺法太溪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