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雯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
在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接近一半,感染率增长速度较快,HIV阳性的孕妇11%-60%会发生母婴传播,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感染,母婴传播是唯一途径[1]。全球每年新增约15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产妇,不进行干预的母婴传播率高达45%[2]。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共3个,其中2个涉及到育龄妇女,即通过母婴传播途径,通过性传播途径,因此在控制和传播艾滋病中主要桥梁为育龄妇女,故做好母婴传播阻断、避免婴幼儿感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笔者从造成母婴传播的主要原因、预防干预措施等综合防治措施对HIV 母婴传播阻断进行综述,现总结如下。
艾滋病毒主要在患者和感染者的乳汁、阴道分泌物、精液、血液中存在,传播方式主要包含4种,即母婴传播、吸毒(静脉注射)、发生性行为、血制品与血液,其中最后方式可以在移植器官、抑制皮肤、人工受精等血液相关操作中感染。
在我国吸毒人中使用新型毒品的人数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3],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在使用新型毒品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越来越明显。女性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女性人群中性病,比如梅毒等呈现高发和蔓延的趋势[4]。患有性病的患者呈现皮肤破损的情况,CD4+细胞在体液中的数量也呈现提升的情况,为感染艾滋病毒提供靶细胞增多,导致病毒传播在女性吸毒者中,如果该群体的女性受孕,将会增加新生儿患艾滋病的发病率。
个体认知包含态度、知识和行为,也影响感染艾滋病的传播[5-6]。医护人员告诉育龄妇女艾滋病病毒监测呈现阳性结果,但是因为其缺乏相关知识,坚持怀孕生子和无套性生活,增加了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提升感染患儿病死率,而患儿病死后,感染者又再次怀孕生子[7]。伴随人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开放,性观念也较为开放,高危行为发生过程中没有充足的预防措施,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得以提升[8]。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将影响其求医及自愿咨询检测行为,说明进一步加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认知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临床研究(2010年)可见[9],艾滋病在我国流行较高的部分地区,孕妇对孕产期保健策略进行接受,检测发现孕期仅29.33%艾滋病抗体。有部分妇女是因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才到医院就诊,发现时已经是艾滋病病人,说明自愿咨询检测、婚前检查、孕产妇检查等检出方式能够有效地早发现HIV 感染者。还有临床研究中数据显示,不实施干预的情况下,艾滋病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感染的发生率为15~48%;而综合干预之后,仅有2%母婴传播率[10-11]。因此应更加积极开展育龄高危妇女及孕产妇HIV的免费筛查,促进普通居民和高危人群检测率和咨询率提升,对感染艾滋病患者进行尽早诊疗,孕妇检测呈现阳性结果,对婴幼儿进行生育过程中要对积极干预进行开展,实现医学阻断,将母婴传染率显著降低。
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阶段主要有哺乳、分娩、妊娠,传播途径为产后、产程、宫内方式传播。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孕前、孕期保健,抗病毒药物应用,产科干预,正确喂养[12]等,现总结如下:
2.1.1 婚前体检
伴随艾滋病呈现蔓延的状态,同时国家出台二胎政策的影响下,感染艾滋病不仅仅局限于高危人群,已经向地位人群中扩散,严重威胁育龄妇女的健康。女性感染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同时也孕产妇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妇幼保健部门要提高警惕,在女性婚前体检中为期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13]。然而,2003年10月1日颁布和实施《婚姻登记条例》,“强制婚检”被“自愿婚检”取而代之。这个条例的实施把是否婚检的自主权交给了当事人,所以针对要求育龄妇女进行婚检比较难强制执行,只能通各个途径进行健康教育,在认知上提升婚检的意识,主动自愿进行婚检,在对妇女中呈现阳性结果的人进行随访,在孕期管理中纳入孕妇,以便尽早实现干预。
2.1.2 妊娠期保健
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毒,要开展妊娠期保健工作,为患者提供服务,孕检诊室(固定)要配备在医院中,医护人员也要保证固定,健康宣教采取一对一形式,并提醒孕妇定期产检,尤其是超期还没来的孕妇[14]。妇女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各个阶层歧视感明显,尤其是医生和护理人员让患者感受到歧视感,会影响对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15]。在实施该项目时,为患者做好保密工作,关心尊重爱护患者,才会促使患者积极的参与产前检查,最大可能的保证孕期胎儿的正常发育。
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克力芝;替代方案: 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或奈韦拉平、拉米夫定、拉米夫定[16],优势较为明显,对复制病毒进行控制,对耐药菌株和病毒载量进行有效降低,然而在14孕周后,由于胎儿各个器官已经完善发育,此时用药,可将胎儿畸形率显著降低,药物影响小,可对母婴传播艾滋病进行有效预防[17],值得注意的是依非韦伦在怀孕3个月内不得应用。母婴阻断在用药的过程中,要对副作用、病毒载量、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严密监测。新生儿出生6 h之内,对母婴阻断艾滋病毒治疗进行开展,最好在2 h之内开展为最佳,早晚2d内开展。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可以,在出生2 d内要检测艾滋病毒载量,对宫内感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出生3个月也要检测艾滋病毒载量,对感染进行尽快排除[16]。根据临床试验显示,感染艾滋病的孕妇在分娩后对计划治疗方案未开展或者对抗病毒药物进行停止使用,病毒会发生反弹作用,而如果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对抗病毒药物坚持服用,会产生较好的免疫反应,也会中断治疗者会可能会发生其他艾滋病疾病[18]。对孕产妇和胎儿进行尽早干预,并对抗病毒药物进行规范服用,可对母婴传播艾滋病进行预防,所以一定对孕产妇及新生儿按疗程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感染艾滋病产妇以剖宫产为分娩方式以此促进母婴传播率降低,然而剖宫产对母婴传播艾滋病的预防作用却不明显,与自然分娩相比,效果基本一致。常理来说,孕周38周为剖宫产的最佳时机[19], 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比对其他分娩方式,剖宫产可将产程缩短,以此对产时艾滋病传播率降低[20]。婴儿出生断脐后及时用流动水洗净被感染母亲血液污染的皮肤、头发及外生殖器,擦干保暖[21]。对无产科剖宫产指征或孕产妇要求顺产且符合自然分娩条件,妊娠期抗病毒充分治疗,孕晚期 V-L<1000 copies/mL,可以实施阴道试产,但是要对损伤性操作进行避免,比如胎吸或产钳助产、电极检测胎儿头皮、人工破膜、会阴侧切等,将胎膜早破及产程时间缩短,不然要对剖宫产进行选择[22]。在产妇生产前要清洗产道,抗病毒溶液或消毒液对阴道进行消毒和清洗。
在喂养新生儿时,包括3种喂养方式,即母乳、人工、混合,其中混合喂养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最高为45.83%,其次为母乳喂养,26.13%,人工喂养为3.45%[23],人工喂养方式可对艾滋病毒母婴传播进行预防,此方式较为安全。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毒,喂养新生儿时,要对人工喂养进行提倡,对母乳喂养进行避免,对混合喂养进行杜绝。对免费奶粉提供1年,社会医院要指导儿童营养,对人工喂养进行指导,并以国家方案为依据实施随访工作,监测婴儿发育生长情况,实施规范管理。
综上所述,HIV感染孕产妇早期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接受抗病毒治疗、孕期病毒完全抑制、提高CD4细胞计数、实行人工喂养、严格母婴阻断工作流程,可有效的阻断HIV的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