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 473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供血不足,临床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高血压脑病等急慢性起病的缺血性脑病[1]。超早期治疗可最大程度恢复缺血组织活性,同时可行介入放射局部血管内溶栓治疗,使栓塞血管再通,改善缺血症状[2~3]。本研究探讨了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9 月~2020 年1 月于我院就诊的113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6 例和观察组57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6 例;年龄27~62 岁,平均(43.51±5.39)岁;疾病类型:前循环卒中30 例,后循环卒中26 例。观察组男32 例,女25 例;年龄26~64 岁,平均(44.25±5.18)岁;疾病类型:前循环卒中29 例,后循环卒中2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经头颅CT 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TOAST 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符合《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4]中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近期接受其他相关药物治疗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接受不良者;颅内出血或胃肠道大出血者;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注册证号H20130339)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56410)75 mg 口服,1 次/d;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国药准字S20070023)以0.9 mg/kg 于1 min 内静脉推注10%,剩余剂量于1 h 内静脉推注完成,药物最大剂量≤9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神经介入治疗,术前采用头颅CT 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缺血区侧支循环并明确动脉狭窄闭塞部位。给予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路径图和微导丝引导下将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22023409)与20 ml 生理盐水混合以1 ml/min 速率泵入患者体内,动脉狭窄患者在病变部位放置支架。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 以抗血小板聚集。
1.4 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6 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42 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反比。(2)疗效标准:以治疗后NIHSS 评分改善程度评价临床疗效,NIHSS 评分降低≥9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90%>NIHSS 评分降低≥4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为显效;45%>NIHSS 评分降低≥18%,临床症状有好转趋势为有效;NIHSS 评分降低<18%,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5]。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3)记录治疗1 个月后两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头颅CT 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责任血管主要分支可完全清晰显影;部分再通:头颅CT 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颅内各主要分支显影不清晰,责任血管远端部分血管显影;未通:责任血管远端未见显影。再通率=(完全再通例数+部分再通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3、6 个月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2.3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时,因脑供血区的局灶性缺血和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可出现偏瘫、黑曚、失语、意识丧失等症状;慢性起病的缺血性脑病患者多表现为头昏、头晕、易疲劳症状,但长期脑部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血管性痴呆,表现为理解判断障碍、记忆力障碍、计算力障碍、定向力障碍,甚至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3、6 个月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可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NIHSS 评分,提高治疗有效率和血管再通率。目前国内外最常使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手段是静脉溶栓,通过在静脉血管内应用溶解血栓类药物,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可改善患者心肌梗死后的心室功能,临床常用于冠状动脉梗死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但部分患者使用该药时会出现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出血症状和过敏反应[8]。神经介入治疗是指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血管造影术条件下对人体神经血管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达到溶栓、扩张、成形的目的,是现代临床医学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神经介入治疗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开颅手术造成的组织创伤,同时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特点,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机会[9]。尿激酶是从健康人体尿液中分离提取或人肾组织培养获得的一种酶蛋白,能够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亦可降解纤维蛋白原,从而发挥溶栓作用。临床常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形成等溶栓治疗,若药物剂量过量时,少数患者可能有出血、过敏、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药[10]。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提高有效率,增加血管再通率,恢复患者缺血性脑组织的活性,降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代偿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