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一带一路”政策正在为陕西发展赐予越来越强的动力。2018 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把陕西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在此条件下下,陕北、关中、陕南竞相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参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布局,积极盘活地区内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企业、产业、区域“共舞”,三大区域加快协同发展。陕北地区虽然处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自然条件相对来说较差,但是勤劳勇敢的陕北人民辛勤劳作,培育出种类繁多的农作物。这些主食作物在心灵手巧的妇女手里,更是变得异彩纷呈。除此之外,陕北小吃也为陕西丰富的小吃品类作出贡献——洋芋擦擦、米酒、钱钱饭、火烧、碗托、绿豆凉粉等许多简简单单的特色小吃广为人喜爱。由此可见陕北小吃在陕西小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全国的特色小吃市场中却没有一席之地。像子长煎饼甚至在陕西境内听过的人也不在多数,本文就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子长区域美食品牌做以思考。
子长小吃以其品类繁多,风味独特、荤素相宜,清淡养生,经济实惠而闻名。许多人认识子长,就是从“子长小吃”开始的。传统子长小吃大约有上百种,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以荞麦、土豆、糜谷等粗粮为原材料细作而成,包括煎饼、凉粉、灌肠、碗托、搅团、杂面、黄煎、油糕、黄米馍、洋芋擦擦等等,其中煎饼和凉粉堪称一绝。虽然其中一些小吃已经大众化,但这些美食的选材和制作的独特工艺却只有子长人才懂。现在,我国经济越来越对外开放,区域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制约子长美食走出去的原因经我方团队调研,主要有如下几点:
走在子长的街道上,一眼能看到好几家煎饼店、碗托店,大家都打着特色的旗号,而最地道的味道要属这个小县城的菜市场里,这里的菜市场一般都有几家小吃摊,依靠大家的口碑宣传,也证明了风味小吃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消费者本地人最多,能称得上是外地人的也是相邻城市的人,消费者对这些特色小吃的认识局限在“好吃”、“当地特色”上,凉粉、黄煎、子推馍这些寒食节佳肴的传统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人们品尝特色小吃通常是希望获得感觉、想象、追忆等的心理满足,进而才是基本的裹腹需求,而遍地的小吃店只看经济增长,不加文化思考,在几家规模较大的店里,最能表现文化内涵的只是墙壁上印刷的“美食背后的故事”;美食竞赛属谁最短时间内卷的煎饼多,一幅“多、快、好”的生产景象。陕北的小吃品类和味道跟西安的三秦套餐不相上下,但知名度远不够,这是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足导致的。
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必然会忽视区域的无形资产,子长小吃让许多人慕名前来是因为其名气,名气靠的是口碑,但遍地的子长小吃店无疑为区域美食口碑增加了风险。子长市内较有名气的煎饼屋在西安有连锁店,在本地只有一家;老字号的煎饼屋执著守护着自身的一隅之地,人自身的保守加上区域影响力的弱小,导致子长美食无法形成集群效应。能走出去的美食品牌也只是走到了西安。
当前,餐饮业的专业人才不足,许多学历集中在中专及以下,通常来自普通老百姓,缺乏正确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
“一带一路”看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自古以来也是各类经济要素聚集和发散之地,依托自身区位、资源、科教、人才等优势,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加速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正让西安重现历史上“万商云集”的景象。把陕西域内小有名气的子长小吃集群在西安这个中心带,大手牵小手,借力使力,把子长美食带入人们眼球,增加曝光度,不断进行推广,在竞争中提升子长美食知名度,同时也减少了子长市的品牌传播成本。
诚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餐饮业发展水平和饮食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较大,但很多地区的饮食风俗与中国菜系及少数民族餐饮习惯高度相似。比如中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与新疆维族、宁夏及甘肃回族的饮食习惯有很多共通点;而缅甸与泰国的菜肴烹饪工艺与云南滇菜、广西桂菜的制作手法一脉相承;欧美地区的消费者由于受港澳餐饮企业近半世纪的传播影响,基本认可和接受粤菜口味。子长美食的多样性与沿线美食的包容性相融相通,为子长小吃顺利进入沿线国家提供机遇,也扩大了子长美食品牌的影响范围。
在打造子长小吃品牌的过程中,人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品牌有了专业化的传播,另一方面美食文化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如此,区域小吃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进而带动区域经济。
打造子长小吃品牌任重道远,要在严谨的策略实施下稳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团队合作,巩固和加强子长小吃品牌,从本文的思考来看,区域之间的互相带动,互相融合以及引进专业性人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子长小吃品牌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