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GAO Ting
(山东理工大学档案馆,淄博255000)
淄博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历经百年探索与积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由于产业迭代与企业搬迁遗留下大量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不仅记载了淄博市工业发展的历程和辉煌的成就,也是淄博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推动“生活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淄博市紧紧抓住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法。但淄博市工业遗产量大、形散的分布特征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保护利用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尚未形成有效的保护利用体系与模式[1-3]。
淄博市工业遗产具有数量多、分布散的空间特征,主要集中于博山区、周村区与淄川区。另外,工业遗产种类丰富,包含了旧厂房、旧仓库、矿区、冶炼加工场所、古窑址、特色工业建筑、旧铁路、古商铺、工业设备及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被列入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保护名录中的工业遗产达46 处,占全省总数的21%,规模居全省前列。从保护级别来看,淄博市国保工业遗产1 处,省保工业遗产7 处,市保工业遗产25 处,区保工业遗产10 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3 处;按属性分,淄博市工业遗产建筑类22 处,窑类14 处,矿坑类2 处,路桥类8 处;从时间跨度来看,工业遗产清朝以前21 处,民国至建国前18 处,建国后7 处。
自2014 年起,针对工业遗产的拆毁、破坏和流失问题,淄博市启动实施了工业遗产保护工程,共申报国家级、省级工业遗产类文物保护项目12 项,先后开展了淄博矿业集团德日建筑群修缮、淄川区龙泉镇渭一窑址修缮、淄博工人文化宫建筑群修缮等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工程16项。实施了一系列工业遗产产业开发工程,例如,建设周村古商城、1954 陶瓷风情小镇、新华1948 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中国兵器文化创意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研学游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商业综合体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多条工业旅游线路,吸引广大游客参观游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突破。淄博市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在山东乃至周边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围绕充分发挥工业遗产“存史资政、文脉传承和教育后人”的多重作用,淄博市大力推进工业博物馆群建设,一方面由政府投资建设了淄博市博物馆、中国陶瓷琉璃馆等公益国有博物馆2 家,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老旧厂房、工艺设备等工业遗产建设了淄博煤矿博物馆、人立琉璃艺术博物馆等特色行业博物馆9 家。到目前,全市经省文物局审批备案成立的工业遗产类博物馆达18 家,充分展示了淄博市陶瓷、琉璃、酿酒、玻璃、丝绸等工业文化建设历程和辉煌成就。
近年来,以传承传播淄博工业文化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淄博市因地制宜根据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深入实施了一系列工业遗产产业开发工程,通过生产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及综合型开发,建设了周村古商城、1954 陶瓷风情小镇、新华1948 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中国兵器文化创意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研学游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商业综合体等,培育了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多条工业旅游线路,吸引广大游客参观游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突破。
一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顶层设计不足。淄博市工业遗产文化资源丰富,但大量文物级工业文化遗产散落民间,全市及各区县均尚未形成《工矿文化遗址名录》,导致底子不清,对工矿遗址的保护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全市工矿遗址资源面广量大,涉及不同行业和产权主体,利益诉求复杂。由于保护利用顶层设计不足、规划缺失,导致一些有重要文物级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正面临被毁灭的危机。
二是工矿遗址资源化研究深度不够。现阶段,全市重要的工矿文化遗址始终处于闲置状态,各级各部门对遗址保护利用等问题研究深度不够,对“一企一策”的专业性策划力度不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来源极大地阻碍了研究工作的开展深度,导致政府政策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项目策划与政策研究滞缓,资源显性化、项目化过程冗长、低效。
三是激励性、引导性措施不足。尽管相关法律、政府规范性文件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但全市及各区县政府均未制定或出台过具体化、针对性文件,以致于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困难重重。
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从尊重历史、传承文化角度出发,立足于城市发展实际,打造符合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特色化道路。主要措施如下:
强化工业遗产保护顶层设计。考虑到淄博市工业遗产量大面广的基本特点,加紧制定《淄博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将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上升到地方性法规层面;高标准编制《淄博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突出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利益分割,加强统一规划,避免区县、企业各自为战,低层次重复开发。注重多规合一、产城融合,与服务业、交通等相关规划密切衔接,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
完善工业遗产认定管理机制。围绕传承淄博工业精神,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按照“全面覆盖、摸清底数、因类施策、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工作,认真做好现存工业遗产资源的统计清点,加快推进符合地方实情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和分级定级工作,科学编制工业遗产清单档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对濒危工业遗址实施持续重点保护和动态监测评估,夯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工作基础。
持续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展示。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切实加强重点工业遗产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治理,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工程项目。基于淄博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现状和历史文脉梳理,从文化公益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视角,进一步深度分析目标工矿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为淄博市工矿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方案制定提供决策依据[4]。加强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损坏严重的工业遗址进行抢救保护,旧村改造、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工作必须在不破坏工业遗产的前提下进行,适时建立窑址博物馆;对矿区类工业遗产进行修复性设计和改造,对修复土地进行园林式规划,规划设计高水平的景观环境,并加强对原矿址矿貌的整体保护。
激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业态。以传承传播淄博工业历史文化为目标,围绕满足城乡生产生活需求、拉动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根据工业遗产的地理区位、文化特征和现存资源,结合新兴的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按照“工业遗产+N” 的多元形式,通过工业文化赋能研发、设计、商业、旅游、教育和商务等领域,大力推进工业遗产开发业态和利用模式创新,加快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和需求匹配的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传统工业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交融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工业文化商业综合体,丰富民俗旅游、文化演出、文博会展、民俗客栈、文创产品生产销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各类服务业形态。
打造淄博市工业遗产城市品牌。加强对工业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工业遗址价值的认识水平。将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做响企业品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坚持把工业旅游营销纳入中国陶琉之都品牌营销体系,作为市场开发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开展专题营销活动,组织工业旅游示范点参与微信平台营销,引导旅行社把工业旅游融入常规旅游和国内外旅游的网络体系,加强与同程等旅游销售企业合作,开展线上营销,构建“景区+旅行社+网站”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依托省内城市、京津冀及长三角开展旅游巡回促销活动,全方位推介营销工业旅游。加强活动策划宣传,借助陶博会暨新材料论坛、中国博山琉璃艺术节、中国丝绸文化节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统筹搞好工业旅游宣传策划工作,形成强大宣传声势,提高全民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意识,营造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外部环境。
深入推进淄博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实现现代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与新型城镇化多元化发展的诉求相契合,也是加快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淄博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5-6]。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要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打造特色化保护模式、实现管理运作系统化与规范化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