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棋
汉末今古文易学学派融合和贯通,象数易学涌现出与官方占筮派相对的注经一派,代表着象数易学的新发展。荀爽(公元128-190年)与郑玄(公元127-200年)是这一时期注经派的著名人物。二人都是古文费氏易学学派的重要传人,又都开创了注经派象数易学。郑玄思想极为复杂,注释经传,兼注纬书。郑氏的《易纬》注,知名于易学史。郑玄受《易纬》不变思想的影响,易象上不谈爻变、卦变,是郑氏易学的一大特点。相比起来,荀爽融汇今古文学派变易理论,超越《易纬》的不易说,对于注经派学术理论上能够胜过占筮派尤显重要。荀爽的侄子史学家荀悦概括荀爽易学的特点是“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篇之文解说经意。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传荀氏学”。〔1〕荀悦是荀爽家族晚辈,又是史学家,其言有据可信。荀悦称道荀爽立言据“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荀爽象数上创新了升降、卦变体例,他运用的爻位体例也具有新意。本文从荀爽易学这两个方面探讨荀爽本着古文费氏易学派,是如何融汇今文易学学派,作出变易理论的融汇与创新的。
荀爽重新理解易之义,创新变易学说,突出地表现在他整合了今古文学派相关思想,尤其超越了《易纬》的不易理论,作出了象数形式与内容的新发展。今古文学派无论今文易孟喜、京房一系宣扬灾异,还是古文费氏易以传解经,都讲变易。这两派变易理论的结合并不始于荀爽。早在《易纬》就已经从今文易的角度做了尝试。孟京占筮派主要讲阴阳变易与卦象变易的联结,该派以阴阳灾异、占筮数术为核心与特点,开拓了《周易》经传范围之外的象数易学。《易纬》基于孟京的卦气说,改造占筮体系,〔2〕宣扬皇权天命一套神学思想。孟京占筮派改造《周易》大传义理为主的治易路数为以象数为主的路数。《易纬》对此做了理论修正,提出了不易理论,极力为神学鼓噪。荀爽突破《易纬》的思想局限,是其创新变易学说的重要契机。
荀爽继承了费氏易以传解经的原则,归本于孔子开启的不同于史巫好占筮之《易》的德义路子。孔子明确他的解易主旨是“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帛书·要》)事实上,从西汉古文费氏易依据《周易》大传到东汉末年今文易大师郎宗耻于以占筮之术被朝廷征召,拒不应征,贯穿汉易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力图超越占筮数术。今文占筮派在《易纬》中开始了这方面的理论反思。《易纬》并不是想否定占筮派阴阳灾异论,而是就它的这一特点可能带来的弊端做以修正。《易纬》明确易学数术体系的扩张,要以易之德义为价值理念,要始终围绕汉代政权关心的三代符命问题深入易之不易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阴阳灾异变易的显性层面。《易纬》的这一考虑鲜明地体现于它提出的易之三义学说。内容即托名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3〕易之三义说道出了《易纬》的变易思想,变易是易之义之一,不是易之义的全部精神。《易纬》以易之德统一易之不变和易之变易两个方面的内涵,主旨在易之德义、易之不变思想原理。这是《易纬》对《周易》经传的重要发展。《易纬》基于对易之不变思想的推崇,在理论上为今文易占筮派与谶纬神学、天命神权思潮合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易纬》是今文易占筮派进入与谶纬神学合流的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
东汉前期古文经学家贾逵为了把古文经纳入和今文经统一的话语体系,申明“《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4〕今古文经各有侧重,古文重不变,对今文重变易是必要的补充与完善。就此来看,《易纬》宣扬易之三义说,重心由变易向不易转移,理论上适应了今古文统一的思想要求,在政治实践中也更有利于神化与维护皇权统治。《易纬》做不易之说的理论补充,从根本上讲使得孟京占筮派在东汉即使没有值得称道的理论建树也能得以大行于世。这是郑玄之所以重视《易纬》的原因之一。王莽新朝失败与光武政权的胜利,一再印证了《易纬》关于易之德义、易之不变思想的神奇力量。由此来看,指导东汉立国的意识形态,在易学领域发生了《易纬》升为内学、孟京占筮派沦为外学的变动也是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易纬》是从神学意义来立说易之三义理论,把《周易》大传的德义思想改造为表达天命神意的神学内容。
由于神学化了的象数思想在政治实践中有利于儒家和谐理想落实于现实层面,在东汉前期备受最高统治者的崇信。东汉后期皇权衰落,阴阳灾异思想也随之趋于式微。党锢之祸前,荀爽上疏对策仍执迷于用阴阳灾异论劝谏朝廷。党锢难起是荀爽思想的转折点。皇权背弃儒家信仰,与宦官勾结残害士大夫精英,颖川荀氏家族深受迫害,荀爽避祸退隐,转向古文费氏易的立场。
易之三义是《易纬》对《周易》大传纲要的提炼。荀爽注解《周易》经传,开创注经派象数易学,自然回避不了关于易之三义的认识。对于易之三义,荀爽不同于《易纬》的解释是,一则消除《易纬》给易之德罩上的神学色彩,恢复与凸显儒门易学哲学关于易之德的人文价值意义。二则修改汉易流行的阴阳灾异说,剔除灾异部分,还原《周易》大传阴阳学说的本来面目,直接用阴阳爻的变化来展示天道的流行发用。荀爽注《乾·彖》“以御天也”明确提出他的新观念:“御者,行也。阳升阴降,天道行也。”〔5〕荀爽的阴阳学说反对与灾异相结合,而主张用象数讲阴阳的必然与应然变化,向儒家人文价值方向引导。荀爽创设了新的升降象数体例,作为他变易理论的独特的象数表现方式。升降象数体例凝聚了他考察易之义的独特视角。
就阴阳爻如何变动,六十四卦卦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孟京占筮派曾用消息体例、八宫体例做过研究。消息体例揭示了消息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依次象征每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阳递升、阴递降的阴阳变化,以及姤、遁、否、观、剥、坤六卦象征每年五月至十月阴递升、阳递降的阴阳变化。消息体例揭示一年的阴阳变化运动,象数上既有阳爻升进也有阴爻升进的运动。八宫体例亦是如此。孟京占筮派研究阴阳变化规律,侧重事实维度,阴有降有升,阳有升亦有降,全面反映了阴阳变化多端,复杂多样。落实在爻位上,既有第次变动,也有隔两爻的变化。前者是孟京占筮派的研究重点,通过消息体例、八宫体例揭示阴阳位次递升的变化规律。后者是《易纬》的一个内容。《易纬》从阴阳二气相应的宇宙论角度讲卦象二五、初四、三上两两阴阳爻应,是对《周易》大传应位之爻彼此相应这一原理的发展。
荀爽改造《易纬》的不易理论,去其神学化,朝着人文方向解释儒家德义思想,是在新的象数形式升降体例的创设中完成的。汉代思想界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变不正为正的问题。身处礼教崩解、政治失序的混乱社会,如何对治赏罚不明、德位不一的社会流弊,荀爽易学的高明在于把阴阳位动升降与阴阳本性结合起来,从阴阳本性的角度考察阴阳必然与应然的变化,从理论上回答了如何变正、得正的社会政治难题。《周易》古经对于阴阳爻同样居于五爻爻位,卦辞何以有“小亨”“大亨”的意义区别, 《周易》 大传比如《屯·彖》 解释:“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而《旅·彖》解释:“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等等。《彖传》的释文昭示人们阴阳吉凶与阴阳属性是相关的。荀爽进一步将三百八十四个阴阳爻归于乾坤,阐发诸爻不仅有阴阳属性的不同,亦有升降变动的不同本性。
荀爽注《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谓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亲上’。”荀爽注“本乎地者亲下”“谓坤六五。本出于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亲下’也。”〔5〕荀爽运用了乾升坤降象数体例来解释传文。认为在乾坤两卦卦体上,乾二坤五皆不当位,乾二升坤五位,坤五将乾二位,乾二坤五升降互易,得正居中,是符合天道的应然所为。另外,乾卦的四、上爻,坤卦的初、三爻也不当位。按本性,乾卦四、上爻是阳爻,应升而非降,坤卦初、三爻是阴爻,应降而非升。但是内因还要结合外因,不同爻位代表不同的时机、境遇。后文将详述。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乾卦上爻退下,坤卦三爻上行;乾卦四爻退下,坤卦初爻上行,两两往来互易,虽不得中位,但至少能达到得正的目的。本质上它们与乾二坤五的乾升坤降变动规则并不互斥。从中我们能看到荀爽从事实层面向价值层面转换提升的哲学用意与苦心。这是荀爽突破孟京消息体例阴阳爻迁次递变体系,在《易纬》爻位理论基础上作出的理论创造。
荀爽通过升降体例将不易与变易统一起来,把易之德阐发为中正之德,符合《周易》大传“元亨利贞”四德“贞”之德的哲学立意。荀爽的乾坤升降体例令乾爻与坤爻彼此一升一降,各行职分,荀爽解释这就是阴阳之变合于义的基本内涵。约而言之,荀爽通过内含求正、求中价值追求的升降体例,在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统一的哲学高度将易之德、易之不易与易之变易三层涵义做了有机联接与贯通,将儒家中正、中和的德义原则和价值理想巧妙地以升降体例贯穿于对《周易》经传象辞的象数诠释。
荀爽注《易》虽然肯定与吸收了今文易孟京占筮派的消息体例、八宫体例,但他认为阴阳变化多端,前人仅揭示一端而已。如果他局限于实然层面的描述,顶多不过是增加一端,而不能穷尽事实层面阴阳变化的多样性,亦不能在价值领域凸显主体从其与阴阳变化相连一体的大宇宙的生生不息转出超越灾异神学的理性自觉与人文理念。荀爽在爻象上主要研究阴阳爻的升降变化,即阴阳爻爻位的变动,而不是像消息体例、八宫体例集中于诸爻的阴阳属性的置换。即使是谈爻的位动升降,荀爽也重点关注阳升至五爻爻位,阴爻降至二爻爻位。荀爽升降学说的独特性在于他预设了阴阳升降的动机、目的与过程不仅是事实层面合乎客观规律,亦是道德价值层面合乎主体的合理需要与价值追求,绝非占筮派、谶纬神学目的论的虚妄荒诞能比的。荀爽赋予了阴阳升降以阴阳本性通达天道为依据,荀爽对易之德、易之不变涵义的新见解即是从这里阐发出来的。
当前荀爽易学研究仍有以下几个难题:乾坤两体乾二升坤五、坤五降乾二的乾坤升降象数变动规则延伸至六十二卦能否成为阳升五、阴降二的象数体例?如果这样行得通的话,为什么荀爽注《易》时而违例?乾坤乃至六十二卦阳升五、阴降二象数变动,必然会引发本卦的变化,形成新的卦象。荀爽关于三阴三阳卦的卦变规则,就是利用了本卦阴阳爻升降变动形成的。那么荀爽为什么又引入另一种卦变规则,注屯自坎来,蒙自艮来呢?后一种卦变规则被虞翻继承下来,其传自古法,实有根柢。那么它和荀爽、虞翻的卦变法则有何内在关联?从荀悦概括荀爽易学的特点看,这些都囊括于荀爽致力揭示的“阴阳变化之义”原理里。荀爽揭示“阴阳变化之义”,除了用升降、卦变象数体例外,还“据爻象承、应”关系对《周易》大传的爻位体例也做了重要发展,是荀爽注《易》的重要体例。分析荀爽的爻位体例,对我们认识荀爽的升降、卦变思想多有启发。
如果说荀爽的升降、卦变体例讲爻动的动机、目的和过程,那么他的爻位体例主要讲爻动的效果。荀爽主张动机论和效果论相统一,他对《周易》大传的爻位体例做了新发展。《周易》大传高扬儒家的中正理想,又有中位、正位的象数体例,那么荀爽注经派为什么还要发展爻位体例呢?因为《周易》大传的路子是象数服从义理,对于某些卦爻辞的解释虽然作出了中、正吉凶的判断,但是并不是直接从卦爻本象得来的。荀爽的注经派建立的是象数治易的路子,对于象辞不一致的问题,荀爽推测一个是,《周易》大传极有可能从象变来说易辞。这大大地启发了荀爽提出升降、卦变象数理论。荀爽的另一个推测,德位一致是儒家的价值理想,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加上时遇、命运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卦爻本象上往往会呈现与易辞不一致的地方。
荀爽认为,爻之吉凶受时位情势综合因素的影响。这是荀爽易学的一个基本思想,贯穿于他对六十四卦的整体理解里。荀爽注释《系辞上》“而观其会通”曰此“谓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动移,各有所会,各有所通”。〔5〕三百八十四爻的位动变迁象征自然与社会的演变及规律。收拢在六十四卦里,不同的卦爻代表着事物发展具体的时态与境遇。时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概括。乾坤屯蒙需讼师等六十四卦不同卦义反映了卦时的复杂多变。在卦时外环境、大环境下又有六爻因位的高低远近而逢遇的具体时机。乾卦的六爻随时与位的不同或潜,或现,或惕,或跃,或飞,或亢,这些复杂变化正体现了时位因素对事物发展历程与阶段的直接影响。荀爽深知时位的重要,他注《乾·彖》“六位时成”明确道:“六爻随时而成乾。”〔5〕
深入地看,不同的位,发挥不同作用的机制是势。一定的势反映了特定环境里能够把握和掌控局面为己所用的能力。有位无势,或有势无位,都不能真正发挥位的作用。荀爽解释内圣要想实现外王事功,位势是根本条件。所以荀爽注《乾·文言》“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曰:“‘进’谓居五,‘退’谓居二。‘存’谓五为阳位,‘亡’谓上为阴位也。再称‘圣人’者,上‘圣人’谓五,下‘圣人’谓二也。”〔5〕由家而国,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等级分位,能量大小、作用轻重亦是有别。荀爽借着注《家人·彖》“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表达了他的这一基本看法。荀爽曰:“风火相与,必附于物。物大火大,物小火小。君子之言,必因其位。位大言大,位小言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故‘言有物’也。大暑烁金,火不增其烈。大寒凝冰,火不损其热。故曰‘行有恒’矣。”〔5〕
在荀爽易学中,如果说时、位、势揭示的是阴阳爻变动的环境与条件,情讲的就是阴阳爻具体的交往实践。在乾坤两卦纯阴纯阳的理想环境中,荀爽认为阳爻的势位在五爻爻位,阴爻的势位在二爻爻位。这种认识与他的乾坤升降成两既济的学说是一致的。但是在六十二卦中,阳爻能否形成五爻势位,阴爻能否形成二爻势位,能否做到二五阴阳正应,还要看具体的环境与条件,兼之阴阳爻交往实践的差异。由此荀爽阐发《周易》大传“非其中爻不备”的象数含义,将三五同功、二四同功树立为新的象数体例。根据《周易》大传的爻位体例,相邻两爻,阳爻在阴爻之上,为据。阴爻在阳爻之下为承。阴爻在阳爻之上为乘。
按照阳升阴降的本性,承、据的关系吉利,乘的关系则不吉利。因为阴阳两爻异性相邻、相应、承顺者容易相感应和,进而将各自的才能、作用相互聚合,形成整体机能。荀爽发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内涵,解释阴阳爻相辅相成,“利者,义之和也”,即“阴阳相和,各得其宜,然后利矣”。〔5〕这是荀爽易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荀爽由此树立了三五同功、二四同功象数新例。其一种含义指的是二三四三爻互体成卦,三四五三爻互体成卦。比如荀爽注释《大壮·九三》“羝羊”曰:“三与五同功为兑,故曰‘羊’。”〔5〕另一种含义指阴二对阳四的间承。比如《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荀爽注曰:“‘二与四同功’,为四所包,故曰‘包承’也。小人,二也。谓一爻独居,间象相承,得系于阳,故吉也。”〔5〕荀爽也用三五同功来说阳三对阳五的顺承。比如《夬·九三》“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荀爽注曰:“九三体乾,乾为君子。三五同功,二爻俱欲决上,故曰‘君子夬夬’也。‘独行’谓一爻独上,与阴相应,为阴所施,故遇雨也。”〔5〕荀爽于此强调三五两个阳爻协同上行,作用上六阴爻。
荀爽注文反复引用三五同功、二四同功的象数法则,荀爽把它用作对升降体例的补充。因为它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含义,是阳二或阳三在外因主要是四爻的帮助下升至五爻爻位。比如《师·六四》“师左次,无咎。”荀爽注曰:“‘左’谓二也,阳称‘左’。次,舍也。‘二与四同功’,四承五,五无阳,故呼二舍于五,四得承之,故‘无咎’。”〔5〕《临·六四象》“至临无咎,位当也。”荀爽注曰:“‘四与二同功’,欲升二至五,已得承顺之,故曰‘至临’也。阳虽未乘,处位居正,故得‘无咎’,是‘位当’也。”〔5〕又比如阳三在四爻的帮助下升至五爻爻位。《谦·六四》“无不利,撝谦。”荀爽注曰:“四得位处正,家性为谦,故‘无不利’。阴欲撝三,使上居五,故曰‘撝谦’。撝犹举也。”〔5〕等等。《系辞下》本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荀爽则利用易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的原理,即“阴阳孤绝,其法宜忧。……阴阳合居,故‘不忧’”〔5〕的原理,荀爽由阴四上承阳五的本性,阐发其举荐助推阳二、阳三升居五爻爻位,通过符合本性的阴阳感通,整合为阴助阳升、阳主阴从的前进运动。这样,荀爽利用阴阳本性把位势情时不同因素做以整合,把时、位、势方面的劣势,转化为有利于阳升阴降的时机、机遇,形成阴阳和合、各得其宜的发展趋势。这是荀爽基于今古文易的融汇在变易理论上作出的重要创新。从卦爻变动的象数规律探讨主体的道德理性、能动因素在吉凶转化中的作用,荀爽的变易理论肯定了主体的价值自觉与能动作用,构成其社会革命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
总体来看,荀爽本于古文费氏易,以传解经,吸收与综合了今文易的相关理论经验,对今古文学派变易理论进行融汇,以象数新形式创造性地解释了《周易》大传变易原理内蕴的德义思想。《易纬》提出的易之三义理论,重心是不易的原则。荀爽去其神学化,朝着人文方向重立不易与变易相统一的原理。荀爽透过乾坤两卦失位之爻的应然升降,将儒家的中正价值理想与道德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升降象数体例,既体现了象数易学从象数出发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又诠释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道易简的本质。荀爽进一步吸收了《周易》大传的爻位理论,从阴阳升降变化当中时位势情的象数规律探讨主体的道德理性、能动因素在吉凶转化中的作用,对儒家的德义思想作出了时代阐释与发挥。象数易学经过孟京占筮派二百多年的发展运用,在新兴的荀爽注经派这里,象数易学的变易理论得以进入象数形式创造新阶段。荀爽提出的象变理论是重要标志,是象数易学朝着古文易融汇今文易新发展的“风向标”。荀爽用古文易兼收今文易的变易理论,作出的融汇与创新,构成了注经派之能超越占筮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