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东,宋 鑫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1)
交感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常见类型,致病因素复杂,且临床症状因人而异、复杂多样;但目前交感型颈椎病误诊率高,且并没有统一手术指征[1];但调查发现,内科综合治疗远期疗效较差,需联合小针刀结合骶管开展冲击治疗[2]。为进一步体会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特择我院46例交感型颈椎病展开研究,现分析。
遵循治疗措施差异原则,择我院2019.2~2019.10内的46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25):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6.50±12.33)岁。对照组(n=21):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6.96±12.74)岁。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成立(P>0.05)。
对照组:常规治疗:电脑中频与中药热敷:在阳性体征处开展电脑中频与中药热敷,30 min/次,1次/天。牵引:患者以仰卧位为体位实施治疗,重量控制在4 kg,30 min/次,2次/天,治疗14天。
观察组则以对照组为基准,联合开展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1)小针刀治疗:进针点选择在局部压痛点,松解相关部位软组织,治疗2次,2次期间间隔1周。(2)骶管冲击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消毒铺巾,给予局部麻醉(利多卡因),取穿刺针(9号)自皮肤骶管刺入骶管裂孔,后拔除针芯回抽,直至无脑脊液;用注射器(50 mL)将配制好的药液(5 mL利多卡因+10 mg地塞米松+12 mg维生素B12+250 mL生理盐水)注入骶管内。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而定,治疗1~2次,2次期间间隔1周。
观察临床疗效;通过症状(偏头痛、颈部酸痛、失眠、耳鸣)、体征(局部压痛感、生理弧度改变)、影像学(CT、X线、MRI)进行判断。
SPSS22.0软件进行研究,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x”表示。定性数据用“x2”核实以(%)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显著差异。
观察组(n=25):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疗效96.0%;对照组(n=21):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疗效71.4%,P<0.05(x2=5.3409)。
椎动脉壁分布交感神经纤维,通过交感神经纤维可对平滑肌收缩进行有效控制;若刺激交感神经,极易导致椎动脉缺血;而颈脊髓受压迫是引发交感型颈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交感神经兴奋度提高,会产生反射作用,对心脏等器官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患者频发“心悸、头晕”等症状[3]。而在颈椎硬膜外注射麻醉剂(低浓度),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阻断疼痛传导。
炎性因子的释放与颈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密切相关,椎间盘突出,引发椎体后缘增生,以上因素刺激后纵韧带,致使交感神经纤维兴奋度提高[4]。且相关症状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症状。所以临床治疗该病,必须兼顾椎管内外因素后开展对症治疗。
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发展、完善,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药物注射在椎管内,确保内部充满药液,浸润神经组织的同时消除炎症、缩小病灶。小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原理:针刀属于典型的高选择性、微创治疗措施,术野小、创伤小,对增生、肥厚组织(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直接切开,解除肌腱粘连现象。
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总疗效96.0%,明显较对照组71.4%高,P<0.05。证实了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借助小针刀联合骶管冲击治疗的价值。故,具备一定的推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