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威
(吉林工商学院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130507)
所谓“互联网+教育”,是将云计算、物联网、感应技术、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与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效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地代替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变革。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基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播,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且,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将大量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课堂上信息量较大,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教室、在固定的时间学习,而且不能反复听课,上课的内容基本不可重复。
但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采用传统教学结合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移动教学、弹幕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加工、整理等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讲授内容与深度有限,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对知识内容和深度的需要[1]。另外,教师选取统一的教材授课,讲课内容多年基本雷同,很少加入新的观点或者内容,而且教师讲授基本以板书为主,授课形式呆板单一,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首先,传统的教育方式下,高校选用的教材虽然版本不断更新,但是整个知识体系变化性不大,缺乏知识创新与前沿知识[2]。“互联网+”时代,学校课堂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平台,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自主地选择不同教育教学平台,获得不同需求的学习信息[3]。
其次,“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各种教育信息能够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高校、教师、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信息与知识,并且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多次学习,节约收入与产出成本、教育成本和时间成本。教育资源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缓解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改善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教学方式和内容守旧、教学质量不高、教育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基本是围绕知识点并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而进行的,这种考核模式会让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师生之间的沟通。这种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下来就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学习误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样,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基本由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只有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参加职称评聘等,很多高校也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体系。长期下来,教师就会成为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而“互联网+教育”模式,将有关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各种信息录入大数据系统内,实现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多元化的交互式考核评价体系,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大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部分高校由于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只能分批分步少量地对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线上平台进行更新,缺少高度仿真的实习实训基地或网络实验室。一些高校自有的在线开放课程从内容到评估缺乏整体设计,在线课程的视频录制较为粗糙,技术含量较低,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从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从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中获得所需知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融合的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自身互联网技术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4]。
其次,“互联网+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结合时事分析的能力、计算机及互联网操作能力、大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教师应该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校在线课程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提高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和质量,努力开发、设计和引用广受学生欢迎的互联网教学资源、互联网平台与教学手段。
1.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制定符合培养方案的课程标准,各个章节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工作任务。二是鼓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期刊、报纸、电视等媒体或资源库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小型推文或者报告,在课前与教师和同学们分享,分享形式多样。三是教师在课堂应该突出重点,思路明晰,避免照本宣科、呆板枯燥、缺乏创新。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结合互联网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可以将项目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融合,增强学生执业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行业调研与数据分析,撰写报告或者小论文,并在课堂之外,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资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利用学校提供的模拟软件,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快速消化吸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或实践,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培训,工学交替,合作单位的实践考核成绩计入学生总成绩。
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首先,现有的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将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融合,可以采用开放式讲授,讲授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学生自由发言,同教师共同探讨完成课程内容;引入典型案例,启发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参与式互动;布置适当的调研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观察思考,能够形成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掌握个人理财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学生产品营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线使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平台设计各种形式的任务,完成课前预习、课中提问、课后复习。同时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慕课、微课资源选择个别章节作为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并且通过翻转课堂分享所学到的知识。实现由以灌输为主的单项课堂教学向多形式交互学习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云班课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由填鸭式教学向提升素质转变。
4.考核方式改革
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秉持民主、公平、有效的原则,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一是平时考评方式主要有课前发言、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测验与期末考试等;二是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题、调研报告、制作PPT与小视频、观看指定慕课或者微课等形式;三是期末考试题型和组卷的多样化,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合理;四是评分方式采用教师评分+学生民主评分+云班课小组互评+实习单位评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评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下,高等院校应该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线上评价、线下座谈、调查问卷,专家听课,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反映或反馈教学的效果,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真正从学生和社会需要的角度,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事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建立起所在部门、教学督导、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考核体系,增加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强调时效性,切实出台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考核优异的教师予以在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等方面的奖励。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大量丰富、信息量大,信息表现方式多样,并且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效果无法有效监管。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大量、重叠、良莠不齐的信息搜索与选择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互联网专业知识,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在最短的时间选择出适合的资源与学习方式。
首先,各级政府、各个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高校及教师积极引进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及相关教育平台,使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开展教学,尽快实现全校园网络信号覆盖,建立互联网电子图书馆与阅览室,增设电子阅读自助设备,加强网络安全维护,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与监督、教学考核。
其次,在实现“互联网+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做好整体布局与设计,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为每一个教师配备多媒体设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新教学监督管理系统,鼓励教师自主创新互联网教学平台或者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互联网平台与教育资源创新和使用监督管理与维护。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对高等院校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高等院校在面对“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的冲击时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和平台,实现“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改变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获得渠道,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