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与价值探究
——以四平市为例

2020-03-01 05:01王文博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劳动育人

●王文博

一、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核

劳动乃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既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全方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催生创客激情和互联网思维。教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时代,讲求立德树人,讲求“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劳动教育正是立德树人的一项基本育人环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紧紧抓在手上,系好学生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这一重要任务,而劳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独有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在“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将劳动教育做到、做好知行合一,则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环节。当代大学生对劳动持有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态度及方式,并且在某种角度将决定着全社会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我们既要明确教育的综合价值,也要看到其独特育人价值,明晰劳动教育的“融入性”与“独立性”的关系。为全面提升青年学生劳动素养,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五大目标体系”——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习惯、知识技能、品德,“三大任务体系”——劳动思想教育、实践锻炼、技能培育,“1+8 实施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校园文化、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产教融合、实习实训、专业教育和“3+1 保障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组织与条件保障+社会支持,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劳动群体,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其社会生存能力以及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观念的培养与形成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劳动观念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拥有充实的人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必然联系和重要价值。因而,探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劳动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以劳动树品德风尚,以劳动增智慧品行,以劳动强体魄,以劳动行美育,以劳动促改革创新,以劳动化社会发展,体现劳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劳动教育既是对未来公民的物化价值的追求也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立身修心教育文化。劳动教育既是对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对人体现自我社会价值的认识培养,无劳何以“立身”,无劳无以“修心”。

劳动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精更专的人力资源。《资本论》中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不变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可变资本”。我国每年高校、高职院校等毕业生人数高达近千万,这样的劳动力资本注入社会,当经历过系统劳动教育培养,对社会的贡献将是无价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W·舒尔茨应用他的“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农业在20 世纪初至20 世纪50 年代所获得的迅猛发展进行论证,并测算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进而估算了1929—1957 年美国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份额,揭示了教育发展、人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彰显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劳动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率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和基础是教育。例如“人力资本理论”学说,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并且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菲的收效。若想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其关键因素是挖掘人的潜能,但挖掘人的潜能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教育培养。通过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开发劳动者的潜能,不断创新创造,提升劳动力效能,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因而,通过专业化、系统化和职业化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培养,将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率的提升。劳动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对这两种环境的造就,一定程度上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其主阵地作用。正所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协调发展。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特别是针对完善和造就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稳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高校劳动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价值内核——以四平市为例

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均衡发展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四平市纵深推进“五城联创”“五市联动”“五路并进”城市发展模式,创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建设总体目标。正处于改革创新发展转型期、加速效能转换关键期和转型蓄力突破攻坚期的四平,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和动力同样是前无古人。

在“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和社会的培育价值凸显。深挖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培育、社会实践育人等相融合。家庭要做好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启迪,引导、教育学生投身到以家庭、社区为单位的区域劳动教育和以社会、乡村为单位的志愿服务当中,切实体验和感受劳动的乐趣。大道至简,家庭环境将直接辅助和影响学生未来的思想、逻辑、行为。社会这一大熔炉,淬炼的是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和态度,影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和青年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因此,需要我们尊崇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创新劳动、广泛劳动的大劳动生态环境。同时,如前文所说,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资源的输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家校联合、校社联合等,通过教学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打通劳动教育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便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真实途径,只有付出实际行动的劳动,才能真正为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大到城市规划发展,小到垃圾分类、植树造林,把四平城市经济发展视为己任,将“世上无一物不因劳动而产生,无一物可以不劳而获”融入到学习实践全过程。

其次,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可增强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同,使其主动劳动、积极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一次志愿服务的实践,一场城市发展规划的报告会,一次市政大厅“一站式”服务的观摩实践,把各专业、各领域所学知识切实运用到打好打赢深化改革、生态治理、城市发展、经济繁荣等各场战役中。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和现实针对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体系更符合新时代的社会需要。提升劳动者的创造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科学育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热爱劳动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探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