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进路径研究

2020-03-01 05:01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共同体中华民族

●沈 涛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自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表述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国家开展民族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维。党的十九大首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域空间和主要场域,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应发挥应有作用,担当光荣责任,履行神圣使命。有效路径是以课程思政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单独通过一门课程开展的旧有模式,而是被融入到全部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指出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高等院校的思政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实现资源整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立德树人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当代大学生头脑、深入当代大学生心灵。因此,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推进一方面使课程思政更加生动化、更加具有时代感,另一方面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现实逻辑关系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正向互动关系。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方面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平台,使其成为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广大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民族地区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责任和担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民族众多,千差万别的多民族文化使得各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鉴于此,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必须充分结合民族地区特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崇高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包括民族青年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引导他们做拥有家国情怀、爱党、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学习、爱生活的新时代的青年人才。通过科学的正确的引导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健康发展,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与稳定及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良好关系,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良性互动关系。

三、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挑战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民族构成和文化背景多样化的挑战

相对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更高,民族组成更为丰富。各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不同民族学生大多采用普通教材进行常规学习,尽管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往往无法和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整合到一起,很多学生并没有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也是属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面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这种复杂的民族和文化传承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面临了更复杂的挑战,如何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主要挑战。

(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挑战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素材收集,还是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传播,都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作为一个全新的改革项目,很多高校教师并未对课程思政的方案和内容设计做好准备,如何结合自己承担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对高等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硬性考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课程思政内容在专业教学中如何进行考核和评价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这可能导致高等教师面对复杂的课程思政任务时无从下手,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效果。教师知识准备不足、考核抓手不清晰是可能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另一挑战。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由于特殊的学生构成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一个可供使用的工具,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结合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如何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挑战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除了学生构成与其他高校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之外,在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方面并没有太多差别。但是由于专业构成复杂,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成为另一个重要挑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替代专业知识本身的育人作用,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在专业知识中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内容,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避免将两者割裂开。如果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可能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更可能无法有效地传递课程思政内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管理任务复杂的挑战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面临的全新问题,需要设计新的评价方案和管理方式,以往的教学管理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需要进行有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改进课程思政方案。然而,由于课程思政内容本身并不等同于知识传授,很多内容无法通过传统的考试来考察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如何考察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成为一个全新问题,需要针对课程思政本身设计新的评价方案。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课程思政内容,所有课程的教学和考试大纲都需要进行重新修订,这不仅增加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还要求各级教学单位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既要保证专业知识传授有效,还要实现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内容的有机融合。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讲,仅通过形式上的审核很难实现对课程思政内容改革的评价,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跨专业知识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课程思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共进路径

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切入点,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推进。

(一)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增加课程思政内容

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恰当的内容对于课程思政实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个民族共同生长的优势,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可以更多采用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由于各民族之间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存在差异,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民族间的历史文化认知冲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内容。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可以让各个民族的文化优势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体化。

(二)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水平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首先将课程思政内容内化,以内化的课程思政内容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才可以达到同时完成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的效果,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出于对项目与论文等教师评价指标的机械错误理解,少量老师个人对课程思政的内容重视度不够,在教学中无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对于此类情况,学校应该对相关情况进行摸底,掌握老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驾驭能力,对无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及时提供思想和知识上的指导,确保全体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教学与实施能力。对民族地区高校而言,考虑到各种教学资源的局限,可以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学校考察、进修和学习;积极邀请在课程思政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校讲学,通过共同交流与讨论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

由于各专业之间知识差异明显,推行统一的课程思政改革显然无法实现。对不同专业知识而言,都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与课程思政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切入。比如介绍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在研究与发现重要创新时所需的性格特点与家国情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既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也可以通过悄然无声的课程思政达到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文化素养的目的。另外,对于部分在国外产生发展并主要由外国科学家做出关键贡献的学科,可以介绍学科知识的产生背景,并以此激励学生树立积极赶超的理想,既要认识到现有的差距,也要积极寻找存在差距的瓶颈所在,以努力奋斗、科学赶超为目标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思想。

(四)提高教学管理适应课程思政改革的能力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首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在必要的时候将评价权下移,由各专业的教学管理者实施专业知识课程的课程思政评价,并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改革评价方案。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教学评价的主体既有学生、同行,也有教学管理人员,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评价中,需要针对不同评价主体制定不同的评价视角,让课程思政效果可以在学生、同行和教学管理人员中都能得到有效评价,逐步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此外,由于课程思政实施需要专任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因此在各级教学改革项目中可以针对课程思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环节设定专门项目,提供教学改革资金方面的倾斜,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