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时代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0-03-01 05:01孙国海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智移云财会双师

●孙国海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2019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些政策和措施中,都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重大作用。在教育部等四部委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更是强调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等。随着“大智移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财会类专业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加强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财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中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就是职业教育合格教师的代名词,因此,如何界定其内涵至关重要。从上世纪90 年代起,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有“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双来源说”等界定。2004年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从专业技术资格、企业工作经历、应用技术研究、实践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做出了细致阐述。成为对“双师”内涵最具体的解读,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将其界定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该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

二、“大智移云”时代职业院校财会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即财务会计类专业,主要包括有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中高职专业。在“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因此,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必然要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带动下顺利转型,才能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达成国家和省市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的需要

教育部等四部委《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2 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则规定,到2022 年,全省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财会类专业作为一个老牌专业类别,师生规模庞大。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加大财会类“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以保证达到国家和省市关于“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求。

(二)提升财会类专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且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如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不能同步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就难以融会贯通,更不能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眼高手低,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则很难适应岗位需求,更不要说市场竞争力了。因此,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师资就成了学生专业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三)推动“大智移云”时代财会类专业改革的需要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彰显了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巨大优势,不久的将来基础类财务工作将完全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这对财经类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重大革命,也对财经类专业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可以说,在“大智移云”时代,财经类人才需求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教师不仅在教学上、学识上“专业”,更要在实践工作上“专业”,从而不断推动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所以,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跟进时代发展,顺势而为。

三、当前职业院校财会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

教师的成长和转型,内因是关键。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调研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就是进行理论教学的,专业实践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再学习就行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理论教学,更别说提升自己专业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另外,目前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师还普遍存在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职业倦怠明显等现象。所有这些思想认知和现实问题都制约了职业院校财会类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职业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训,但部分教师一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实际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培养措施不到位,用人机制不灵活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对于财会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有给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经费支持、实施下企业锻炼、组织相关培训等措施。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较大,学校没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和激励措施,报考积极性不高;下企业锻炼大多是利用寒暑假进行,没有严格的过程把控,没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导致最终流于形式;从培训方面来说,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主要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的机会并不多,走马观花式的非系统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行业企业每天与实践工作打交道,由其组织的系统的财会类实践培训最能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但很多学校受工作制度和报销制度的限制导致难以参加。另外,职业院校选人用人机制灵活性还有待提高,虽然最新政策明确了新教师准入制度、“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但人数毕竟有限,对存量教师,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则整体“双师”水平难以提升。

(三)引入企业进驻校园难实施,企业积极性难调动

财会类专业岗位不仅实践性强,规范性要求也高,如师生在校就能深度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教师的“双师”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效果必然非常理想。许多学校也进行了相应尝试,如引入财会类服务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等。但由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属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严格管控下将企业引入学校难以实施,且校内也会受到师生教学安排和寒暑假的影响。合作中难以达成共赢,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合作初期风风火火,但最终经常是不欢而散。

(四)认定考核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各职业院校标准不一,虽然有相应规范,但具体实施有难度,由此许多学校的制定的认定标准就比较简单化,即教师系列职称达到一定标准,专业资格证书符合一定要求即认定为“双师”。从当前财会类专业职称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来看,主要考察的还是理论,这一认定在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教学能力方面可能没有问题,但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则比较牵强。另外,即使教师具备了“双师”能力和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学校建立一套严格的随着财会类职业的发展而持续更新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作用难以把握。正是存在以上认定考核问题,“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很难落地,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

四、“大智移云”时代院校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学校自主范围内利用所有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一)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形成提升“双师”能力的内在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因此,职业院校应多措并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形成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可以财经院系党支部、教研室为单位,结合当地师德修养培育资源,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通过模范事迹宣讲、名师传记读书会、“四有”好教师评选等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形成“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己最大使命的意识,坚决扛起肩上的责任,积极投入到主动学习、努力提升的行动中去,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跟进财会类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双师”能力。同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财会类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合格的财会类职业人才的关键。因此,提升财会类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搭建多元培养平台

通过各种资源和渠道,基于本地会计服务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的需求,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具体来说,首先,创新教师下企业锻炼机制,在紧密型合作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制定相互支持方案和流程,职业院校教师在企业财务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企业的资源和平台完成一系列财务实际工作,掌握最新的软硬件操作和财务工作流程与方法。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也应以自己的丰富的理论知识积极为企业业财融合、内部控制、流程再造等提供智力支持,以校企共赢来推动教师企业实践不断深入。其次,可在学校建立财务实践专家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导师,共同研究实践教学方法,共同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共同进入实践教学课堂,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训练,在共同工作中切实提升学校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解决各种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三,深入研究国家现行政策,在符合相关要求下积极引入知名行业企业入驻学校建立“智慧财经梦”工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实践教学团队,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开展真账实做。这一合作模式使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教师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针对寒暑假问题,教师层面,可按“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和“每年至少一个月参与企业实践”等要求,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在“智慧财经梦”工厂全日制实践。学生层面,可以通过学校推荐,企业选拔招聘并给予工作补贴的方式吸引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勤工俭学。当然,在以上合作的基础上,校企还可以共建产业学院,推动在双方更深层次合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支持。

(三)认真落实师资聘任要求,拓宽引进渠道,加大引进力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均明确了师资聘任的要求,如“从2019 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 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以此来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落地。逐步建立财会类专业教师持证(财会类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职格、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上岗制度,将“先达标、后上岗”作为师资聘任的前提条件。另外,积极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职业配置新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形成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结合财会类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主动参与国内外高层人才、财会类专业人才招聘会,采用适当的优惠条件如福利、待遇、编制等吸引高层次人才,以此来充实财会类“双师型”固定教师队伍。主动到财会类专业人才集中的行业企业聘任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专业能力、掌握财会类行业前沿发展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以此扩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打造创新型校企师资团队,以面带面,相互促进,切实提升全体财会类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

(四)完善评价认定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外在动力

首先,建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评价体系,并进行分层次认定、动态修订。具体可在师德师风评价的基础上,从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与认定。在教学能力上,不仅要考察理论教学能力,更要考察实践教学能力,可从参加财经商贸类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能比赛、教学比赛等)获奖情况、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实施、实验实训课程指导等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考察。在研究能力上,主要考察教师能否能根据专业岗位需求、课程改革要求、行业职业发展变化来做出相应的思考和研究,如财会类专业教师是否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研究财会类专业教育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一新课题。在社会实践能力上,主要考察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和效果,如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技术环境、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管理等,并能够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在教育创新能力方面,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考察。教学内容上主要考察教师是否把握财会类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如学历晋升、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提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有情况、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教学方法上主要考察教师是否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未来职业发展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任务导向开展教学,切实担当起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双重责任。

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形成专业提升的外在动力,巩固和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可根据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逐一或综合设置激励措施,如技能大赛和教学大赛奖励办法、教学质量奖励办法、下企业锻炼支持及激励办法、行业企业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奖励办法、会计类专业职称提升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及继续教育、“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经费支持办法、获得不同等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后在职称晋升、职位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的优先权等。

总之,“大智移云”时代,职业院校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财会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双师型”师资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认定,更是动态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深入研究地区、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培养方案和保障体系,以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财会类专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大智移云财会双师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大智移云”技术的C2C网络交易税收征管创新措施探讨
“大智移云”时代企业财务共享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