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昕芸
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购物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接收速度快,受到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超前消费越来越常见。根据《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数据来看,一线城市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已超过2000元,大学生年消费规模超过了3800亿元,相较于80后、90后大学生,95后、00后使用网络支付比例达到96.8%。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7.8%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同学有超前消费行为,39.0%的大学生反馈,周边有同学使用过网络信贷产品。如果大学生过度依赖超前消费,将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探讨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表现和原因,予以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饮食支出、服装支出、学习费用、恋爱经费、化妆品费用等。在经济发展下,当前的98后、00后大学生,正处于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还是趋于理性,在购买商品时,更多强调价格、时尚、品质的平衡,提倡物美价廉,但是,依然有少数学生在面对各种商品时,经不起诱惑,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毫无计划,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消费中,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超前性。从笔者所在院校来看,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表现出几个特征。
不少超前消费大学生存在盲目性。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下,各个购物平台纷纷打造消费文化,加上自媒体的传播、网贷平台的诱导,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消费欲望,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信心,享受物质生活的快感,不惜采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途径来超前消费。大学生,他们尚未经历过工作、生活的磨难,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时代,他们常常会跟风购买自己基本不需要使用的商品,只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忽视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和自身承受能力。
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达到法定年龄,但是,他们一直生活在学校中,思想单纯,心智还不成熟,通常无法全面看待消费的本质。因此,他们也极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注重个人享受,忽视了自身经济情况。与此同时,少数大学生分辨力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在购物时,常常会冲动消费,这种消费只是满足了暂时的心理需求,对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帮助并不大。
在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中,攀比消费也时常存在,有的学生追赶时髦,追求各种奢侈品、名牌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名牌服饰、贵价护肤品、名牌鞋包等。消费的本质,其实就是欲望的满足与情感的宣泄,在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下,大学生的购物变得更为便利,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他们丧失理智,加之少数大学生虚荣心较强,喜欢享受他人的追捧,导致攀比之风日益盛行。
大学生超前消费是一个普遍问题,诱因多样,包括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层面。从社会层面来看,“个性化”“自我化”成为了消费主流,在广告、视频、影视剧中,也有大量倡导超前消费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误导;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对孩子从小溺爱,不愿让其吃苦,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消费动态,导致大学生养成了不理性消费习惯;从个体层面来看,大学生遇到的挫折少、阅历浅、经验少,为了弥补自身的感性心理、自卑心理,会通过超前消费来缓解,以此来提升个体自信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类新思潮之间融合、交流,汇聚成多元化的消费观,大学生对新思想较为敏感,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等价值观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群体中,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却与大学生渐行渐远。为此,应当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这类文化的熏陶,对此,学校需要利用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元的消费教育,结合我国的时代发展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民族精神。在校园内,宣传正确的消费思想,鼓励大学生将爱国热情、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化作自身的实际行动,坚决杜绝盲目跟风、铺张浪费。
除此之外,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思政教育的只关注理论、忽视实践作用。学校是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消费观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在这一方面,要通过校园文化坚定学生信仰,引导其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育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判断力和审美情趣,为自身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校管理者,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做好教育工作,定期开展绿色消费主题培训,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消费观,并做好特殊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可针对网贷问题开展匿名调查,掌握学生情况,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对于异常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正确纠正,彻底避免恶性事件的蔓延。而为了应对非法校园贷问题,学校需要将内部各个部门集合,调动团队力量,开展大面积、全方位排查,一旦发生非法网贷行为,要即刻禁止,并与社会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学校周边KTV、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整治,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消费与个体息息相关,是大学生无法避免的基本活动,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条件、身心差异的不同,在学习动力、价值取向和自律意识上也截然不同,因此,在消费观的引导上,也要做到因人而异,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思政教育内容。
首先,在思政内容上,要开设与中华传统消费观相关的课程内容,弘扬光荣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将消费观纳入两课教育范畴。在教学活动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出典型案例作用,利用案例为学生详细分析不良消费思想,提高大学生的甄别力,使之成为理性的消费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与消费行为相关的咨询室,对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将理性消费作为思政教学内容的一项重中之重。
其次,开展金融安全教育,在思政课程中,有必要将金融安全教育纳入其中,通过多个角度为学生讲解网贷平台的危害与金融安全知识,为学生传授防骗技巧,掌握科学的理财思想,并用实际生活中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再次,培育诚信品质,在思政教育中,加大诚信教育,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在如今我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诚信品质,要求学生既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要顾及他人感受,对他人负责。在思政教育中,要参透关于诚信品质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感恩、积极奉献,树立诚信品质,为社会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集体单独存在。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兴趣、爱好相同成员组成的社团,就是一个个的小集体。社团成员更容易沟通,对于事物的认知、评价趋于一致,交往安全感也更高,而消费价值观本身就是各种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并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变化而逐步确定,在消费观教育上,社团具有天然优势。社团成员是由志同道合的学生构成,是开展朋辈教育的绝佳场所,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认同和强化,能够形成群体性消费价值观,为此,在消费观的引导上,也要发挥出社团作用,积极予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同辈交往和交流,客观评估自己与他人,树立正确交友意识,学会用批判态度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各种不良消费思潮,以此在整个群体树立起正确、绿色的消费观。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除了要做好思政课堂的教学工作,还要将教育引导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加强学生自律,提升其认知能力。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等渠道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定期为他们推送相关的图文信息与视频,让大学生在面临消费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做到科学、理性的消费。在应用新媒体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自律,树立好科学的信息观,提升自制能力,合理控制新媒体使用时间,科学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独立思考,不断提高消费认知能力,实现绿色消费观的自主建构;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对新思想的鉴别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下,多种新思想、新事物诞生,面对这类新生事物,要让大学生能够时刻保持警惕,了解前沿时事动态,清醒意识到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理性、客观的对待,坚定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绿色、可持续消费,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将个人消费与社会、他人密切相连,懂得量体裁衣,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消费能力来做到理性选择。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种负面思潮纷至沓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迅速席卷我国,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处于青春期到青年时期的过渡阶段,受到自我意识、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辨别能力有限,缺乏合理消费意识,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他们更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出现超前消费问题。在思政教育中,要基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予以科学的指导和干预,多措并举,应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抑制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夯实其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