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家训家规的时代价值与现代转化

2020-03-01 05:01李大清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闽西客家人家训

●李大清

客家先民一路辗转迁徙,来到钟灵毓秀的闽西大地,谱写荡气回肠的奋斗史,创造了精彩纷呈的客家文化,留下了短小精悍意蕴深刻的客家家训,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国家领导人王岐山考察永定土楼“客家家训馆”时,给予高度评价:“客家家训体现真善美,没有一点假大空。”在中央部署建立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今天,深入挖掘、整理和运用闽西客家家训家规,具有现实意义。

一、客家祖训家规的要义

1.劝勉崇文重教。客家人到了闽西,披荆斩棘,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同时保持着中原人读经诵典的传统。他们认为,家族后人要成为家族的荣耀、国家的栋梁,读书是唯一途径,只有读书才能图谋大志,实现人生宏愿。福建省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恪守“以田地养育子孙,靠教育培养后代”,暗合耕读为本的家训文化。永定区客家土楼的楹联都赫然写着“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时时告诫后人要勤勉读书,出人头地。在民间俚语中也折射出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福建省上杭县都康村叶氏家训“劝君好好读文章,把书读好有名扬;兄弟双双来中举,上京考个状元郎。”从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民间俗语中可以看出,客家人把读书当作增长见识、摆脱贫困、成家立业的根基。

2.劝勉和睦宗族。客家人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深谙族群抱团取暖的重要性,独木架桥难行走,众木成排好渡口,只有内部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族侵扰。为此,他们的先祖都在告诫后人“敦忠秉信,睦族和乡”。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自家兄弟要和睦,李氏家训“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不和兄弟,是伤手足”,兄弟不和外人欺。其次,要团结族人,“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成事靠天时地利,更要讲究人际和谐,闽西客家人把族亲和睦当作持身善法和处世良规,这是他们抵御外人欺凌的法宝。客家人抱团的黏合剂就是和颜悦色,温言婉语,利益共享,相互提携“和气呈祥地 昌言积德家”。客家一般都习惯夸人优点,不揭人短处,更忌讳恶语伤人,遇到族亲困难,都能出手相帮,这也许就是客家一家亲的文化密码。

3.劝勉邻里守望。客家人信奉善有善报,广种福田多做好事,才能子孙多福。连城培田吴氏家训“鳏寡孤独无所依赖者,宜不分亲疏,尽量互助救济之。”要求子孙要同情弱者,不论亲疏,都要尽量接济,体现了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邹氏家训“救危周急,济困扶灾。”在他们的生存哲学里,每个人难免三灾两难,助人就是助己,平时周济别人,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候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连城蔡氏家训“周穷恤匮,济物利人。”他们平时节省用度,却时常接济鳏寡孤独和陷入困窘的村民。国家困难时期,远在异国他乡的闽西客家人,节衣缩食接济困难乡亲。

4.劝勉开拓进取。客家人保持着中原人的粗犷,立志高远,具有打拼事业的雄心壮志,从他们的楹联可见一斑。“乾为天,坤为地,顶天立地是奇男”。希望家族男人顶天立地做伟男,“丈夫鼎立原无定,能开大业便是雄。”期望儿孙开疆拓土创事业。他们渴望科举高中,荣耀门楣,族中子弟科考“进士”,便竖立龙旗,镌刻姓名官职,激励客家子弟刻苦学习,成才立业,光宗耀祖。闽西客家人大都不愿固守家中三亩地,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足迹遍及东南亚、欧美和云贵川,从事各种行业,每个行业都能做到风生水起。

5.劝勉诚信处世。客家人恪守本分做人,诚实守信。长汀刘氏族训“信任于义,言出于诚。”言由心生,不自欺,也不欺人,才会事业通达,财源广进。永定区江氏祖训:“守信维何,忠实不欺。千金一诺,抵死不移。”一旦承诺,决不食言,守诚如玉的信念影响了一代代客家后人。永定区金砂乡至今还有无人菜摊,附近村民自取自付,毫厘不差,可谓古风犹存。在闽西客家人的交际圈里,诚信是人的脸面和名片,诚信厚道的人受到礼遇,背信弃义之人,往往遭受乡人鄙视和唾弃,只能远走他乡。

6.劝勉爱国爱乡。在诸多家训中,大都劝勉置家业,兴家族,但闽西客家人却先有国后有家,体现国家至上的理念。他们十年面壁,寒窗苦读,除了求取功名利禄,振兴家族声望,更重要的是为了报效国家,维护民族利益。他们谆谆告诫后人“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先国家,敦孝友”。正是先祖的教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慷慨壮烈的爱国义士。日本人在《客家与中国革命》写道:“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的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国家有难,子民自当奋勇。土地革命时期张鼎丞、刘亚楼、杨成武立马扬鞭,为国建功。送儿当红军、鏖战松毛岭、血战湘江的画面历历在目,拳拳爱国之心苍天可鉴。

7.劝勉廉洁从政。客家人承袭孔孟学说,具有正确的义利观。连城县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要求子孙不能只为自己谋求利益,不能为谋求眼前利益,要为社会大众某利益,为子孙万代某利益。上杭县沈氏家训:“人非蚓,饮黄泉,谋衣食,也需钱,取有道,不伤廉,有执业,得自全。”要求子孙恪尽职守,不能监守自盗。二者都强调义在先,利在后,和儒家倡导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脉相承。闽西客家家训特别注重对古代官员的劝诫,都希望他们爱惜名节,清廉为官,不辱没先祖。长汀县官员黎士弘,在江西永新县令理政3年,为官清廉,听断精明,政通民和,深受百姓爱戴。离任之际,父老乡亲接踵而至,来到抚军衙门前请愿,恳切要求连任。

8.劝勉力戒争讼。客家人有坏事不出村的习俗,发生纠纷,都不希望对簿公堂。“和乡党以息争讼,明礼让以厚风俗。”希望乡亲各自退让,和气生财。永定区胡氏家训“族中子弟,或有无理取闹,及因小事动辄持械争斗,不受家长理喻者,定应分别处分”。连城县培田吴氏家训:“各房子弟,务宜和气,各安生业,不得恃强凌弱,或藉智欺愚。”“族中遇有大小事故,致发生纠纷时,须报由各房长会同秉公调解,不得涉讼。”族中出现纠纷,往往由族长内部处理,进行教育调解,把矛盾消化在家庭内部。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有个“和里坊”,相当于现代的道德法庭。在这里,好事有人褒扬,坏事有人批评,村民产生纠纷,就相约去那里解决。乡贤主持说事评理,及时化解矛盾,邻里各自退让,相安无事。

二、客家祖训家规的时代价值

1.有助于孕育优良家风,构建和谐家庭。客家家训倡导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兄弟同心。无论是土楼还是九厅十八井容纳二三百人,锅碗瓢盆,家长里短,需要高明的处事智慧。闽西客家人隐忍包容的态度和温和善意的语言,容易化解人际交往过程的小误会小摩擦,引导整个家庭朝着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家庭的小型化、利益追求的多元化、无处不在的群体焦虑,时时冲击着原本和睦的家庭。征地拆迁补偿的分割撕裂兄弟的情感,外面打拼的劳累忽略孩子的学业辅导,生活压力导致的言语不和时时动摇山盟海誓的坚定。孩子叛逆、老人孤独、夫妻反目、兄弟不和屡见不鲜。重温先人家训,聆听祖辈教诲,回归气定神闲,“温清定省,必有婉容愉色”。

2.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向上向善。客家家训的很多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谓殊途同归。爱国教育方面,客家家训可谓赤胆忠心,“食毛践土,祖国当尊,主权须保,爱国忠贞”,要求后人国家有难一定舍生就义,在朝为官要鞠躬尽瘁,在野谋生保持浩然之气,不做贪生怕死之徒。当前,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更需要我们众志成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敬业方面,客家倡导“勤则职业修,慎则职业堕”,意在告诫后生干一行专一行。客家土楼屹立千年不倒就体现了客家先人的工匠精神,客家美食的精致体现了客家人注重细节的品格,值得后人传承。诚信方面,客家家训告诫后人:“一诚之理,备于人心。毋欺夙夜,时项悃忱。”友善方面,客家人倡导“睦族里,恤患难”“切勿悭吝自守”,扶弱济贫,怜寡恤孤,就是善良情怀的体现。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扶危济困永远在路上。

3.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促进平安乡村建设。客家人不仅有温柔劝勉的家训,也有约束力很强的族规家法,制止和惩戒不良行为。一是禁止赌博。客家人认为,赌博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赌博既损耗家产,又萎靡心志。二是禁止邪巫。上杭田氏家规“一切左道惑众,诸辈宜勿令至门。”要求各房警惕神汉巫婆的游弋,禁止子孙和他们接触,更不允许引狼入室。三是禁止争斗。在客家家训中明确禁止斗殴,认为争斗必然两败俱伤,还会祸及子孙。一旦出现争斗,族长往往会动用族规,以示惩戒。四禁止洋烟。客家人认为,“吸食洋烟飘飘欲仙,日久意志消沉,是毁坏家族的祸根。”五是禁止偷盗。“自甘匪类多遗臭,孝子慈孙赎不回”,一旦养成偷盗恶习,家族名节从此被玷污,几代都擦拭不清。这些族规和政府开展的扫黑除恶行动、移风易俗活动相向而行,可以转化为村规民约,夯实基层治理基础。赌博、迷信、贩毒、偷盗在一些乡村死灰复燃,毒化村民心灵,破坏家庭和谐,延误乡村振兴进程。沿袭祖训家规的村规民约,更容易被村民遵守,演化为成风化人的日常规范。

4.有助于涵养美好德行,推进乡风文明。客家家训倡导相邻之间相互提携、包容忍让,热心公益也是淳朴民风的体现,和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一致的。上杭李火德家训中明确规定,“祠堂、厅堂、道路、桥梁、居住环境,均为公益事业。”要求族人都应维护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不能袖手旁观。远离喧嚣的乡村也没有逃脱市场经济的熏染,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趋于利益化,消费文化渐渐成为农村社会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赚多少钱,开什么车,盖多高的楼房,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人们似乎变得世俗和实用主义,金钱与利益成为人际的核心,邻里亲戚之间失去了当年的亲密和睦,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交换。农村的老人化空心化,导致乡村事务的主体缺席。乡愁的价值,不单是斑驳的古村落,村前的百年老树,令人唇齿留香的美食,更重要的还是古老的故事、朴实的情怀、安定的内心,简单的人际关系,那才是不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怀的乡愁。

5.有助于激活廉政因子,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客家人崇文重教,培育英才,因此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官员生生不息。翻开历史,徇私枉法,作奸犯科者却为数不多,这和闽西客家家训的浸染不可分。客家祖训告诫后人:“吾子孙须知廉为美德。古人之一介不取,一介不与。”做循臣做廉吏是他们一生的荣耀,不贪不占才能保持名节。上杭县戴氏族规“为人忠孝廉节,有益名教者,当尊从崇志,以励风化”。官员腐败的根源是价值信仰的偏离和敬畏之心的缺失。客家家训中的廉政因子,指引着客家子弟思维模式和人生方向,他们爱惜名节,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廉洁从政就有了逻辑的依据。闽西客家人做廉吏的秘诀就是节俭,生活不奢华,不讲排场,量力而行,就不会滋生贪腐的念头。

6.有助于两岸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客家家训主张家国同构,这种思想贯穿了客家人的一生,对每个客家人的成长影响至深,无论他们走多远,都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情感纽带。上杭县张姓客家一世祖张化孙,在我国台湾地区已有百万裔孙,他的“化孙公家规”代代相传。在我国台湾地区有众多李火德公后裔,他们遵循“睦宗族、重祭祀”的家训,每年春分时节,他们不远万里回到上杭县稔田镇李氏宗祠寻根问祖。现在在我国台湾地区的闽西客家人人数众多,在我国台湾地区商界有一定的影响力,打好客家牌,对于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携手闽台两地宗亲,通过开展族谱、家训交流对接,召开家训家风传承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唤起两地宗亲共同的文化记忆,重塑客家之魂,共同把客家优良家训家风发扬光大。

三、闽西客家家训的现代转化

1.编辑整理成乡土教材,延续客家家训育人的使命。闽西客家家训蕴含美好的道德理念,教人从德向善,立志高远,可以为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永定区和上杭县整理和展示的家训都按照姓氏来编排,为了方便教学,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编辑。剔除一些祭拜鬼神的篇幅,以及一些和孩子年龄不相符的内容。这些教材编写的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图文并茂,插入一些漫画,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2.构建研习交流的平台,扩大客家家训的传播范围。目前闽西客家家训还很多散落在民间,永定区家训馆、连城县培田村吴氏宗祠和上杭县李氏宗祠展示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闽西客家县的寻常百姓中真正关注兴趣的还不是特别多,更别说入脑入心,甚至有人熟视无睹。为了拓宽闽西客家家训的传播力,可以聘请知名书法家精心加工,和出版社合作,把闽西客家家训编辑成学生的字帖,既提升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又播下道德的种子;可以和广播电台合作,开设闽西客家家训双语朗读频道,既留存了客家话,还培养了孩子对客家方言的认同。

3.挖掘整理家训背后的名人轶事,增强客家家训的立体感。客家家训不能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文字和发黄的纸张中,要让客家家训立起来活起来。客家家训的背后是留史流芳的儒商和廉吏,应该把他们个人的成功轨迹和家训滋养关联起来,才能让人肃然起敬。胡氏家训的核心要义:“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忠义为重,财帛为轻。”胡氏子孙英才辈出,可以结合不同的人生阅历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演绎。

4.开发系列专题课程,发挥客家家训的资政作用。传统文化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蕴含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样,客家家训能够滋养心灵,也能开启智慧。客家家训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有家风建设、乡村治理、爱国情怀、淳朴民风、尊师重教、礼义廉耻。根据客家家训涉及的内涵和不同对象,可以开设《闽西客家家训与乡村治理》《闽西客家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闽西客家家训中的廉政因子》《闽西客家家训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闽西客家家训与现代家风建设》《闽西客家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专题可以针对乡镇干部,也可以针对学校思政工作者,甚至可以用于对外培训,增强专题的地域特色。

6.转化为村规民约,彰显客家家训的治理功能。客家家训指引不止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家族的兴旺,往往还指引整个乡村的和谐平安。福建省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就是一个成功样板。这里的人们不仅兴养立教,人才辈出,而且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和谐相处,民风淳朴,环境宜居。这样的人间天堂,得益于乡贤的指引,更得益于家训家规的规范。培田吴氏在《家训十六则》的基础上,增修更有刚性约束的《家法十条》《族规十条》《公益社章程》,使村民的行为规范更加有据可依。反观现在一些村规民约,政策性、政治性、时代性强,但人文性、地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停留在纸张上、墙壁上,很难入脑入心。民政部门、乡镇政府很有必要加强对闽西家训家规的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指导制定好读、好记、好做的村规民约。

6.讲好现代家庭故事,激活客家家训的时代价值。时代在发展,家庭在变化,但良好的品德不能抛弃。客家家训能够以文化人,安定人心,提高凝聚力与认同感,引领社会风气。各个街道、乡镇要结合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评选,发现好公婆、好夫妻、好儿媳、好邻居、好乡贤,探寻身边好人的处世秘籍和人生智慧,总结和提炼具有时代色彩的客家家训。文化部门可以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现代优秀客家家训,结合具体的感人故事,借助电视广播加以立体展现,形成家家立家训,家家出好人的良好氛围,带动文明风尚的形成。宣传部门要及时推送现代客家家训,彰显客家家训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闽西客家人家训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