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战“扶志扶智工作”正当其时

2020-03-01 05:01卞文忠李玉荣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总书记群众

●卞文忠 李玉荣

一、“扶志扶智工作”对“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都不可或缺

(一)“扶志扶智工作”使扶贫工作内涵真正回到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是我们共产党人“群众路线”工作作风的理论基础,扶贫工作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扶贫对象自始至终是扶贫工作的根本主体,尤其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必须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要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的目标。2019 年3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也只有提升扶贫对象的志气和能力,才能使他们最终脱贫摘帽而不返贫。这就是扶贫工作内涵的真正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扶志扶智工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扶贫工作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富裕目标”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因此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的,共同富裕才是目的。还是在2019 年3 月7 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因此,脱贫摘帽之后必须接着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而只有对扶贫对象既扶志又扶智,才能产生强大的内生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战“扶志扶智工作”的必要性

(一)精准扶贫是一项社会治理工程,而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构建了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即把扶贫纳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把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参与的格局中,构建多措并举的贫困治理体系。而在治理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发出了动员令:“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工作者一直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中坚力量,改革前是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中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帮扶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救助的工作;改革开放后,专业社会工作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使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今天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有社会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发挥高校及社会机构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对“扶志扶智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宗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则是专业理论和方法。我国几十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在救助弱势群体推进社会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建设中,社会工作发挥了其他社会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扶志扶智工作”要解决思想和能力问题,不是一般的扶贫主体能够进行帮扶的。社会工作以其专业理论和方法可以承担起这一任务。而且这个作用已经经过实践的验证。广东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开展的“百千工程”已经证明,乡村社工站和社会工作者对提升贫困对象的志气信心以及素质和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说,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进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扶志扶智工作”势在必行。

三、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战“扶志扶智工作”的措施

(一)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手段转变贫困主体的思想

扶贫工作的关键是扶贫对象思想的转变,即从原来被动的“要我脱贫”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脱贫”。这就需要有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改变原来“等、靠、要”的思想。这种思想的转变需要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剖析贫困人口的错误认识,才能使其真正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当然,“扶志扶智工作”与物质扶贫不是相脱离而是相辅相成的,2012 年以来的许多扶贫实践证明,“由于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才切实把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自主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出来,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2019 年4 月24日,学习时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与重大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委书记刘明国)。在开展工作时,农村社会工作者必须深入一线,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及时提供扶贫资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专业服务,以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以群众反映强烈又容易见成效的工作为着力点,才能使社会工作得到村民的接纳和认可,思想工作也才能产生实效。

(二)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活动,提升贫困人口本身及子女的整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春节前夕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人口子女大多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落后导致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障碍、交往障碍和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他们开展社会工作帮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大多政府购买的农村社会工作项目都集中在“留守儿童”身上,可见此项工作之艰巨。当然,对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及能力教育也是极其必要的,因为,要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提升素质和能力。

(三)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升贫困主体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论述的“七个坚实”思想第六个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要求“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意识,提高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组织、引导、支持他们实现勤劳致富”。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专业链接资源的作用,组织高校等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对贫困对象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大扶贫格局中,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乡村振兴也同样离不开高校的智慧支持。

(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创建文化产业,以提升扶贫对象的特殊能力

传统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冲击下,有消失的危险。但这些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劳动和创造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随意地将其放弃。我们应该把这些文化遗产创造成文化产业,让其发挥创造财富的作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考虑“依赖文化传统创造性再生”的问题,提高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在服务中注重当地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实践,将文化关怀和文化要素渗透在实务工作中,强调“村庄本位”,关注村庄整体环境,关注文化民俗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进村,将成为未来的一条重要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建立各种互助平台,帮扶各类弱势群体,以锻炼主客体双方的能力

中国农村社会一直有“互帮互助”的传统,孤立的个体必然会面临许多生活和事业上的困难,而“互帮互助”就会使困难及时得到解决。社会工作可以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需要,组织成立各种互助团体,推动“互帮互助”活动的开展,以解决贫困人群的各种实际问题。互助团体不仅可以在致富技能和方法上相互学习,还可以在致富信心和决心上相互激励,进而提升他们致富的整体力量。

(六)开展各类活动,培养社区骨干和精英,以挖掘出更多主体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的“七个坚实”思想第二个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要求“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一些成功脱贫摘帽的乡村积累了成立各种“合作社”的经验。这些活动使一些乡村精英突显出来。致富既要有好的“书记和主任”这样的带头人,还要有致富能人这样的“带头人”,我们应该把出去的“能人”请回来创业,发挥外地“能人”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推进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七)积极开展乡村社区营造活动,推进乡村振兴,以全面提升扶贫对象的能力

扶贫工作和社会治理是紧密相连的,扶贫工作是在社会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而在推进扶贫工作的社会治理过程中,也必将使贫困对象展示其脱贫致富参与治理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的“七个坚实”思想第七个是“坚持弱鸟先飞,做实地经济”,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同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显绩”。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不断地增强村庄的社会联结,增厚村庄的社会资本,提升村庄的组织力。因此,要加强乡村民间组织的合作,注重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培养当地人才,逐渐将其吸纳加入团队,并在将来成长为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主体。所谓乡村社区营造就是要把社区作为一个自我发展的“共同体”,从整体上挖掘社区的“人、文、地、产、景”资源,推进社区的整体构建和发展。社会工作可以运用整合的社区工作方法来指导并推进乡村社区营造事业。

(八)通过政策倡导发挥社会工作组织和人才对农村“扶志扶智工作”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要倡导完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大力发展驻村社工,持续进行项目服务,实现长期、系统的跟踪性研究。倡导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实践研究。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充当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将群众的诉求反映给政府,并使之转化为符合群众需求的社会政策。我们必须承认,急剧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特别需要社会工作:城镇化在农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譬如传统农村家庭完整性被破坏,原先由家庭承担的养老和儿童照顾等功能严重缺失,而村落社区组织和公共生活衰败,原先来自于社区的各种社会支持严重削弱,受到最大影响的当然是农村边缘性人群,如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社会工作目前应围绕这几类人群开展具体的服务实践,并将具体的服务工作和社区组织重建、增强社会联结、公共生活恢复等大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说,对于一些持续性和发展性的任务,适合通过体制内常规化服务提供,比如“三留守”困境人群的服务、移民安置点的服务、乡村合作组织的培育等。必须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政策上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总书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