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珍,张 广
(1.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从而致脊髓侧索、后索及周围神经变性的疾病[1]。其缺乏导致髓鞘合成障碍,神经变性,并且往往导致贫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肌张力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深感觉障碍等。该病属于中医“痿病”范畴。
外感湿热毒邪,上犯于肺,肺热叶焦,精津失布,导致脏腑失去濡养,表现为发热或者退热后出现出现四肢无力、虚弱,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等。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清热、润肺,涵养筋肉为法,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泉,且因脾主统四肢的肌肉。脾胃本虚或饮食所伤,致脾胃受损,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营养肌肉和筋脉。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逐渐萎废,食欲不振,便溏,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
外感湿热或长居湿热之地、久食肥甘,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气血阻滞,肌肉筋脉失去濡养。表现为四肢无力,下肢为甚,四肢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疗以清热利湿,通利经络为法。
肾是先天之本,伤劳或久病或五志化火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经脉失养。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下肢软弱无力,腰膝酸软,甚则大肉渐脱,舌红,苔少,脉细。
跌打损伤,瘀血久留,久病入络,聚湿生痰,或脾虚不能运化,痰湿内生,痰瘀互结,阻塞经络,导致四肢筋脉失去气血津液濡养。表现为四肢无力,麻木不仁,甚至瘫痪,舌痿,或舌胖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细涩。
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包括湿热,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痰瘀等。导致脏腑、肌肉、筋脉津血不足,失去濡养,从而发为痿病。
《素问.痿论篇》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医宗必读•痿》说:“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资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血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2]。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也一直为历代医学家所遵从。其含义主要有几方面:一.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来源,脾主肌肉,痿病本因气血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肉、筋脉失去濡养,因此补益脾胃,使得气血津液复生,筋脉、肌肉有所养,则是求其本也。二.清利阳明湿热。外感湿热、喜食肥甘等致痰湿内生,久郁化热,从而导致脾胃亏虚,功能失常,气血不能正常施布,此为内外因致病也。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皆从从头走足,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灸治疗痿病往往也是重视取阳明经络之穴,如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研究表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主要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其西药治疗主要是提升维生素B12水平,并纠正贫血。这与中医对该病的诊治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认为该病大多数以属于脾胃亏虚者居多,治疗上多以健脾益胃,补气生血为法,如临床常用之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多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其中党参、白术健脾补气,茯苓既能健脾,治其本,又能除湿,治其标,甘草以调和诸药。血虚加当归、地黄滋养补血;又因“气行则血行”,在补气药中加入理气药,如陈皮、川芎等;血瘀者可加入丹参、桃仁、益母草等;下肢软,加引经药之牛膝,强壮筋骨之续断、杜仲等。
阳明经脉是一多血多气之经,因此针灸治疗上往往以阳明经为主穴,取“经络所在,主治所及”之意,常用的有胃经合穴足三里、郄穴梁丘、原穴冲阳。熊文华[3]等人报道针灸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0例,选取:合谷、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结果表明:治愈率为70%,有效率为20%,临床疗效明显。王洪生[4]等人报道针灸足三里辅助治疗42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针刺足三里穴,配合艾灸。本组治愈18例,占42.9%;有效率47.6%,总有效率90.5%。结果表明,针灸足三里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具有显著的效果。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属于祖国医学“痿病”的范畴。中医在对“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肺热津伤、脾胃亏虚、肝肾不足、湿热浸淫、痰瘀阻滞等导致气血津液亏虚,脏腑功能障碍,脏腑、肌肉、筋脉失荣。历代医学家对其认识主要以阳明虚导致筋肉失荣,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为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医治疗,中药亦或是针灸,都是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法,具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