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 换药流程对提高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护理质量的效果

2020-03-01 07:32王志平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造瘘造口换药

王志平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14)

结直肠癌早期无症状,部分表现出消化不良、大便潜血。当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可采取肠造口手术,其中以回肠临时性造口多见,但术后并发症问题备受关注,如造口周围皮肤炎症,若护理方案可引发皮肤糜烂、破溃等,甚至再黏贴造口袋,严重为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1]。传统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护理中虽然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密切监测,但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预防并发症效果有限[2]。ARC 换药流程应用在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护理中可确保护理的规范性,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及标准,提高护理质量,但对其具体效果需深入研究。为此,本次研究对ARC 换药流程对提高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质量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 年7 月—2019 年5 月期间收治的20 例结直肠癌术进行肠造口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27 ~83 岁,平均年龄(62.75±5.22)岁;造口类型:结肠袢式造瘘1 例,降结肠造瘘3 例,回肠末端袢式造瘘4 例,乙状结肠袢式造瘘3 例,结肠造瘘5 例,乙状结肠造瘘1 例,横结肠造瘘2 例,横结肠袢式造瘘1 例;选择本院于2019 年6 月—2020 年4 月期间收治的20 例结直肠癌术进行肠造口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40 ~82 岁,平均年龄(61.75±5.71)岁;造口类型:结肠袢式造瘘2 例,回肠末端袢式造瘘2 例,乙状结肠袢式造瘘2 例,结肠造瘘6 例,乙状结肠造瘘4 例,横结肠造瘘2 例,回肠造瘘1 例,横结肠袢式造瘘1 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3]: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意识清晰,可清楚表达;知情同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肿瘤晚期或吻合口篓二次手术肠造口患者;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无法清楚表达患者等。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的造口袋流程进行造口袋更换、宣教,护理人员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病情展开指导,促使患者掌握造口护理方法及换药时间[4]。

1.2.2 观察组 结合上述常规护理落实按ARC 程序进行造口袋的更换、宣教护理内容,如下:①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按照ARC 造口换药流程进行换药,更换造口底盘,依据底盘变色复视确定换药频率,并指导患者记录造口日记方法,明确造口周皮肤状态及复查时间。②佩戴Apply(A),详细检查皮肤状态及洁净程度,确保干燥、平整无破损,使用保护分、保护膜等皮肤保护措施,评估皮肤粘合效果是否良好,控制造口底盘中心孔与造口黏膜一致;③摘除Remove(R),谨记双手操作将造口袋揭除,一只手按住皮肤,另一只手缓慢揭开,揭开一部分后,更换位置继续揭除;④检查Check(C),先进行造口周围皮肤详细检查,分析颜色变化、破损等,确保无异常,颜色与对侧腹部皮肤一致;再检查造口袋是否渗漏,是否出现粪便、底盘溶解变色情况,若发生且距造口边缘>3cm,换药间隔减少3d,距造口边缘2 ~3cm,换药间隔减少2d,距造口边缘1 ~2cm,换药间隔减少1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包含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机械性损伤。测定出院前、出院1 个月及出院3 个月患者DET 评分变化,包含变色(Discolouration,D)、侵蚀/溃疡(Erosion,E)、组织增生(Tissue overgrowth,T),各项目0-5 分。由患者从健康教育、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换药流程等方面评价护理质量,分为完全认可、部分认可和不认可,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分析表1 可知,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n(%)]

2.2 两组DET 评分比较

分析表2 可知,两组DET 评分比较,出院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DET 评分虽然持续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DET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DET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出院前 出院1 个月 出院3 个月观察组 20 3.19±0.48 4.94±0.58 6.54±0.71对照组 20 3.21±0.51 6.52±0.67 8.58±0.83 t-0.12 7.97 8.35 P->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认可情况比较

从表3 可知,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完全认可率80.00%,对照组30.00%,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价[n(%)]

3.讨论

结直肠癌属于常见的胃肠科、肿瘤科疾病,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癌症,包含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与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等有关,多在中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我国以直肠癌较为多见[5-6]。当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可采取肠造口方法,可重建患者的正常排泄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易发生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引发破损、溃疡等,甚至影响患者对肠造口的自我控制感[7]。临床认为皮肤湿度、清洁、排泄物刺激、微生物生长等与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而常规护理中虽然重视并发症预防及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但护理操作缺乏规范性,患者无法掌握标准的自我监测方法,尤其定期换药缺乏个体化特征,导致并发症率较高[8]。而ARC 换药流程下护理干预可通过佩戴、揭除、检查等环节进行细化,并对每个环节规范化、标准化,降低并发症。佩戴前注重皮肤准备及清洁,揭除时采取科学手法,并详细检查,尤其注意底盘检查,保证皮肤良好状态。而且依据患者皮肤状态针对性调整换药频率,可减少皮肤刺激,预防并发症。此外ARC 换药流程要求患者记录皮肤状态,掌握自我监测能力,可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依从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P<0.05);出院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DET评分虽然持续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完全认可率80.00%,对照组30.00%,差异显著(P<0.05),提示ARC 换药流程落实体现护理规范性、标准化及个性化特征,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保证皮肤安全,护理服务获得患者高度认可,值得应用。

综上所述,ARC 换药流程对提高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质量效果较好,明显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造瘘造口换药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末段回肠造瘘对比结肠造瘘的临床研究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分析
结肠造口并发症分析
不同支撑方式对袢式回肠造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