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事评理”:给群众一个说理的地方

2020-03-01 08:1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司法局西乡司法所
人民调解 2020年1期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司法局西乡司法所

宝安区推广“说事评理”工作模式

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其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威性来自人民群众的认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司法局西乡司法所创新“说事评理”人民调解模式,坚持“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初衷,让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独特优势、焕发出新的生机。

“说事评理”人民调解模式,是指组织市民评理团,由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民调解员担任首席评理员和主调人,通过“说三事”(家事、公事、民事),“评三理”(情理、德理、法理),引导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给群众一个“说理”的地方

“我不是为了钱,我就是讨个说法。我就是不服,我还要上诉。”这是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经典台词。

其实,现实生活远比电影精彩,一些看似琐碎的矛盾纠纷往往和情感、道德、伦理,甚至是宗教、民族等因素纠缠在一起,严肃的法律条文、漫长的诉讼程序、合法但有失“温度”的判决,有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甚至可能激化矛盾。要让纠纷双方心服口服,就必须让他们有个“说理”的地方,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说话有人听、怨气有地撒、利益诉求有人管”。

2011年6月,西乡街道辖区一兰州拉面馆租赁合同到期,因续租问题引发纠纷,房东坚决不同意续租,店主韩某又坚持要续租,双方冲突较为激烈。西乡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后,邀请了青海省驻深圳办事处领导和“兰州拉面协会”会长参与调解,组织热心市民和老党员共同“评理”,在拉面馆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说事评理”活动。纠纷双方各诉苦衷、把“事”谈透;“评理团”从民族和谐、邻里关系等多角度分析,把“理”辨清;主调人从法律角度客观分析,把“权利义务”讲明,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重新签订了为期三年的租赁合同,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

西乡街道2009年开始摸索“说事评理”人民调解模式,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10 多年来,通过“说事评理”工作模式共调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573 起,成功550 起,调解成功率96%,其中219 起死亡赔偿纠纷均调解成功,无一起因调解不当引发越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说事评理”逐渐发展成为西乡街道创新社会管理的“稳压器”、化解矛盾纠纷的“减压阀”、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说事评理”调解纠纷现场

少一些“吃瓜群众” 多一些“热心市民”

“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民间既有“大智慧”,更有“土办法”,群众的参与往往能够让复杂的社会治理变得更为简单。

“说事评理”主要针对重大、疑难纠纷,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依托专业与民间力量,由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民调解员主调,纠纷双方“说事”,市民评理团成员“评理”,首席评理员根据事实、法律规定、评理结果制订纠纷解决方案,法理情相结合,引导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通过“说事”和“评理”,既解开纠纷的“法结”“理结”,又能化解当事人之间的“心结”;既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又兼顾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普遍认同;既教育群众、推动道德文化建设,又能激活基层自治,畅通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实现现代法治与传统乡村德治、居民自治相结合。

在“说事评理”的早期探索阶段,西乡街道调委会的“民间评理团”主要由社区推荐老党员、老退休干部等“五老”人员、社区乡贤等人员组成,侧重于简单邻里纠纷的调解。后来,随着更多的疑难复杂纠纷纳入“说事评理”平台,街道又及时吸收“两代表一委员”、优秀律师、优秀义工、先进模范等社会各界贤达加盟。目前,全街道市民评理员达到270 名,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首席评理员达到35 名,形成了一支专业、多元、尽责的评理员队伍,广泛汇聚了各行各业的民间智慧。

有了队伍,就要把这支队伍用好。西乡街道对评理员队伍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了方言库、专家库、先模库。方言评理员队伍主要针对西乡街道外来人口多的实际,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士参加;专业评理员队伍主要针对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领域,由城建、医疗、物业、安全生产、法律、婚姻家庭、心理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组成;先模评理员队伍吸纳了各行业先进模范、“两代表一委员”等,主要发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在纠纷处理中,针对当事人的情况、纠纷性质等,方言评理员、专家评理员、行业先模评理员各展所长,打出化解矛盾纠纷的“组合拳”。

为进一步激发评理员的积极性,保障“说事评理”模式的规范运行,西乡街道制定了《西乡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说事评理”工作补贴办法》,明确根据评理员参加评理活动、组织业务讲坛、信息稿件采用等情况对评理员进行打分,以一个季度为一周期,达到30 分为优秀评理员,达到50 分为金牌评理员。每季度对优秀评理员奖励1000 元。评理员补贴包括误工补贴100 元/人次、交通伙食补贴100 元/人次,按评理活动次数计发,原则上每季度发放一次,每次“说事评理”活动均制作“说事评理”卷宗(无论是否达成调解协议)。

用“共治”坚守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

调解成功,当事人签署调解协议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基层是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第一现场”,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说事评理”人民调解模式让基层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在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西乡街道“说事评理”人民调解模式,依托原有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构建了“1+25+N”“说事评理”平台,即1 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说事评理室+25 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说事评理室+N 个工业区、物业小区说事评理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组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评理员队伍,这支队伍一头连起党委和政府,一头联系市民群众,让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 “最后一厘米”。

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即使其情可悯、其理可鉴,但法律上的事必须说清楚。对市民群众来讲,真实案例、身边案例的教育警示意义更加直接、更加生动。西乡街道调委会坚持每场“说事评理”都聘请法律专业人士担任主调人,按照法律本该怎么办,道义上人家愿意怎么办,讲得明明白白,让每一场说事评理活动都是一堂法治教育的“大课堂”,引导群众在说事中学法,在评理中懂法,在生活中守法,收到了“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