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教学激活思政课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2020-02-28 11:53文姚丽胡菊芳
长安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实践教学

文姚丽 胡菊芳

摘要: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的适应性、以问题为导向等原则,初步探索了“小班授课一课题(项目)研讨一才艺展演一专业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着力点,以问题为导向,以互联网技术与大數据、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教师素质队伍等为抓手,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

关键词:大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问题导向:提升亲和力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93-03

一、历史回望:实践教学中应把握的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学科方向、兴趣点各有千秋,实践教学项目应尽可能体现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兴趣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如2018级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类招生,文化基础课稍差,授课期间发现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课与专业结合,发挥新闻传播类学科学生的特长,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广编专业的学生专业背景设计了才艺展演,鼓励学生发挥兴趣及专业特长,并结合近现代纲要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创造历史舞台剧如《刘胡兰》、《雨花台》、《金陵十三钗》、《雪山小太阳》及诗词朗诵《黄花岗》、《黄河大合唱》等。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近现代史的热情,有利于激活思政课堂,深入贯彻了大思政格局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的原则。

二是教学实践的适应性原则。作为法学类院校,教学实践项目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法学类院校及法学专业的特点,还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及学生自身特有的师资优势。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2018级民商法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南京国民政府《临时约法》与新中国成立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历次修宪的内容做以对比分析,从不同时期修宪内容的变化演绎历史变迁。二是在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全面的深刻体会上,以“精准扶贫”、民生保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及民生保障的系列论述,查阅相关期刊文献,并搜集各地精准扶贫的具体政策及相关措施及实效,不仅提高了实践报告的质量,且引导学生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民生保障的论述与社会实践中的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及慈善事业相联系,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扎根于基层社会的精神。三是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理论与课题项目相结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参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减灾防灾、军人优抚、儿童保育、医疗卫生等相关民生保障政策的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对历史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且学生通过参与课题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在延安时期的民生保障政策,有助于理解中共产党如何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有助于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服务的宗旨。通过以上三方面在实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结合与统一,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科研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撑,做到教学相长,实现了全过程育人。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指导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儿童福利”为选题,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并掌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联系儿童福利院等实务部门考察参观,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化学生对社会保障的领悟。根据2017级金融工程专业本科导师制学生反映的高中和大学生活差异大、集体活动少等问题,针对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组织学生为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全体职工和残障人士开展慈善义演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而且将社会实践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之中,发扬学生继承仁爱的传统美德,且培养了学生的慈善意识和人人慈善的校园氛围。

四是契合性原则。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为补充。在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社会福利教材体系,抓住《社会福利》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开展与西方社会福福利体系的对比,深化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领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政策为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发展走向,并结合社会福利实践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调研,如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等。最后,结合社会福利理论和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组织学生前往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开展教学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了解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在抚育孤残儿童的具体实践,且触动了学生为孤残儿童献爱心送祝福,弘扬慈善文化,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及大思政教育的完美契合。

经验总结。通过六年来在教学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初步探索了“小班授课—课题(项目)研讨——才艺展演——专业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科研深入融合,树立了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践等结合起来”。

六年来,通过思政课理论、本科生导师制、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实践教学,如以辩论赛、情景剧、知识竞赛、课题(项目)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思考,坚定立场,以提高教学针对性、时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为目标,创新思政课教学新路径、新方式。让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以实践教学激活思政课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教学方法力求创新,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教学课堂,探索构建“思政理论+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才艺展演、社区服务、课题研究、西部支教等)”课堂与课外实践的多层次互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合起来,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的案例,推动教材中的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转化,践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

二、任重道远: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深刻领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二是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机遇,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定位,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逻辑的着力点在于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实践教学中要“以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为突破口,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以信息化教学作为支撑,以改进教师评价和学生学业考核制度为保障,向更高阶的课堂迈进。”

三是深刻领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挑战,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静心科研与潜心教书育人是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突破口,也是创新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综合立体的育人体系,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一要投入精力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要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三要静心科研,引导学生内化学习。

三、砥砺前行: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着力点

一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大数据有助于及时、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思想倾向,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可以说,大数据与“互联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手段。随着我校5号教学楼智慧教室的推广及应用,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将移动互联技术纳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健全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二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需要整合并完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作为法学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新整合需要完善学科的交融性,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即需要创新性整合马列学科、法学学科、法外各学科的优势,发挥各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全校应当上下形成合力,把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育人平台,实现教学实践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首先,学校层面重视,以提升本科教育为契机,在学校院校两级改革的背景下,增强全校上下改革的信心和魄力。其次,做好顶层设计,以思政育人为主线,形成“大思政”思政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各职能部门(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等)合力育人作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工作机制,最后,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周密组织实施,且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三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真信仰、真科研、真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已开展教师校外挂职锻炼计划,通过校外挂职,建立与实践部门的联系,拓展我校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术特质鲜明学科研究队伍,强化学校与实务部门双向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并形成马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教学——政府资政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产生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养深厚、在我省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学科骨干。

四是积极将红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西北政法大学起源于陕北公学,有红色血脉与红色基因。进入新时代,西北政法大学应继承“老延大”优良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体现在:“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红色育人传统标杆大学的办学目标,二是构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三是构建德法兼修、理实并重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6月,西北政法大学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经验丰富、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我省乃至全国弘扬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正能量。我校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与各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其目的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我校思政育人实践,面向师生全力拓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老延大傳统与实践教学优势,要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五是以问题导向,让思想政治工作有活力。在学科建设方面,以马学科一级学科评估和一级学硕申报为牵引,加强马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并转化为实践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效果。以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导向,转变教学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探索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