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玲
[摘要]数形结合是一种研究数学问题、推动数学科学不断进步的重要思想方法。很多时候,運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解决许多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难题,突破思维局限性。
[关键词]数形结合;乘法估值;数轴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38-02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类计算工具——计算尺,它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随着计算机的兴起,计算尺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其运算原理却保留下来,并得到传承和发扬。“二维交叉数轴平面”的构想与计算尺如出一辙,都是通过线条的错位移动来刻画计算结果。
一、问题的由来
“两位数相乘的估算”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的一个内容,笔者曾听过这一内容的示范课。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42x29的积为1200左右”这一表述不求甚解,没有细细咀嚼,教师也是一语带过。“左”是什么意思?“右”又为何意?最后的“左右”到底指什么?
听课时,笔者突发奇想:能否借用数轴上的点来刻画精确值和近似值?以42x29为例,笔者将三种估值方案——缩小估计(取两个因数的最高位,低位全部省略,即40x20=800)、居中估计(两个因数全部“四舍五入”,即40x30=1200)、扩大估计(将两个因数全部用“进一法”估值,即50x30=1500)的结果,分别在数轴上用对应的点表示(如图1)。不难发现,精确值在800?1500这个范围内。笔者将精确值求出,也在数轴上标出相应的点。显然,这道算式的精确值1218比近似值1200大一些,反映到数轴上就在精确值点的“右侧”(如图1),因此称之为“右”。
在配套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数轴形式的计算,不难发现,一些精确值比居中估值要小一些,在居中估值的左边,因此描述为“左”。鉴于算式的灵活性,以及居中估值的模糊性,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形象地描述为“左右”。于是,借助数轴的直观,通过对比数值大小与点的位置关系,学生深刻认识了“左右”的内涵。
二、形式的拓展和演变
居中估值和精确值相比有一定出入,统称为“左右”是权宜之计,那么有没有更科学的办法,在拋开精确值的前提下,预测出估值比精确值偏大还是偏小呢?笔者把目光锁定在数轴上,仍然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去探索。不过,这次笔者增加了一条数轴,用平行数轴上的两点来刻画两个因数,用连接代表两个因数的点形成的线段表示乘积,即三种估值都用连线刻画。笔者将其命名为“几何乘积法”。仍以42X29为例,如图2所示。
从图2来看,42x29的几何乘积线段MN,夹在缩小估值40x20对应的几何乘积线段AB与扩大估值50x30对应的几何乘积线段CD以及两条数轴围成的封闭区间内,形象揭示了精确值“比缩小估值大、比扩大估值小”的道理,并直观地展示出,精确值线段MN与居中估值40x30的几何乘积线段BD相交于点P。
三、逻辑上的推定
现在要厘清的是,精确值到底是居左还是居右?通过计算与估算,以及对一条数轴的直观理解,我们业已确证42x29的精确值在居中估值结果的“右侧”,再来观察这幅“二维交叉数轴”。交点P在封闭空间的上方,如果再植入一条辅助线作为与上下轴平行的中轴(如图3),就能更加精准地锁定交点P在中轴上方。这就可以理解为:精确值在居中估值的“右侧”。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居中估值与精确值的交点在中轴之上,就是“居右”,反之就是“居左”了呢?
转念一想,如果把两个乘数42和29调换顺序呢?居中估值线段BD与精确值线段MN的交点P不就转移到中轴下方去了吗?因此,和42x29一样,必须添加限制条件:上面的数轴只能刻画进行“五入”的因数,姑且称为“五入线”,下面的数轴只能刻画进行“四舍”的因数,姑且称为“四舍线”。为了证实这一“创造”具有科学性以及“二维交叉数轴法”的合理性,笔者进行了举证,情况如图4所示。
以上都是两位数相乘,相信异位数相乘也是如此,只是线段的倾斜率程度更大。这时又迎来了新问题:如果两个因数都进行“四舍”或者“五入”取近似值,该如何处理?通过对标准式和估值算式的对比观察,我们可以下定结论,如果两个因数均是“四舍”取值,估算结果要比精确结果小,必定在精确值的左边;反之,如果两个因数均为“五入”取值,估算结果一定都在精确值的右边。
四、新方法的局限性
笔者惊奇地发现,“二维交叉数轴法”对于乘法估算中的“居左”还是“居右”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继续顺着这个思路思考:1.有没有反例呢?2.是否存在这样的算式,它的居中估值与精确值的交点正好落在中轴线上?后来笔者尝试将第二个问题用反证法解决:根据对称原理与三角形全等原理,如若近似值与精确值的交点正好落在中轴线上,那么估计值就等于精确值,此时两个因数之和正好是整十或整百数。然而事实令人大跌眼镜——两个值只是很接近。比如以下两组:①48x52=2496——50x50=2500(估大了);②42x58=2436——40x60=2400(估小了)。可见,“二维交叉数轴法”只能解释一般现象,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则会失效,需要分开讨论。
虽说笔者的探索发现似乎没有多大价值,但这体现了数学的“网络式关联”,反映了数学趣味所在,让人体验到数学也可以这么好玩。而在好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