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军,郭 玮
(山西农业大学基础部,山西太谷,03080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个特点如下: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方面,过去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就能迅速将劳动力转变成生产力。但是,2014年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符合发展规律的创新驱动模式,而创新驱动模式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技术进步,[1]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国务院于2015年正式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
国家以“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驱动力,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转换。第一阶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资本。该阶段主要通过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和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积累大量的企业家型和技术型人力资本。第二阶段是将资本转化为创新。该阶段主要通过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助推知识型创业。第三阶段是将创新转变为成果,以知识型创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3]高等教育在此次经济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各类高校应主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政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4]创业教育是挖掘个体创新创业及综合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路径。[5]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有创新能力与创业潜力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6]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素质的主要阵地。[7]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仍然是目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性难题之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仍不明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鼓励并引导其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8]当前,我国大学生虽然表现出了较强的创业意愿,但创业的具体实践少且最终创业成果转化率低。[9]山西农业大学是我国高等农业类院校之一,是高等教育试点高校,更是首批99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更是培养出“蘑菇王子”黄超、“自强之星”马红军、“青年榜样”杨起鸿等创新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因此,以山西农业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实施情况具有可行性与代表性。
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全日制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2份,有效问卷229份。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以理工科、文科、农科等学科的学生为主,其他学科占少数。受疫情影响,毕业年级无法列入调查范围。因此,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非毕业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本次问卷分为两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和综合量表统计分析。
1.学生个人情况统计结果
学生个人情况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信息及个人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户籍类型、学科类别、家庭经济状况(月收入)、父母亲是否为创业者、已或拟创业领域、有无立项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来源、是否具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等。个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个人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综合量表分析
本次问卷除以上个人基本情况分析外,还设置了24项包含个人自我评价、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实施开展情况、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国家宏观政策以及个人创新创业意愿等层面的综合量表题,其统计结果如下。
(1)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统计
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型为高质量增长阶段。在特殊时期,我国更是通过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大力支持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此次调查中,30.13%的学生表示当前我国非常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7.55%的学生认为创业活动尽管有风险但是非常有价值,37.12%的学生认为自己创业比做其他工作更有意义(表2)。从该项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熟悉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政策,明确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价值大于风险。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创业,这可能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是“铁饭碗”的传统思想或父母的保守思想密切相关。
表2 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
(2)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实施开展情况
对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实施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33.63%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创新创业项目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34.06%的学生能够获得学校每年都开展双创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的信息,31.00%的学生对山西农业大学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表示较为满意,32.3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实践项目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度较高。由此项调查结果可知,山西农业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立项信息发布的普及度仍有待提高,对成立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和“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园”等大学生创业园的宣传力度也有待提升,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程度也有待提升。
表3 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实施开展情况
(3)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情况
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情况调查结果见表4。其中,52.27%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激发本人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56.33%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能够与时代前紧密结合,44.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与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53.27%的学生认为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42.80%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比较容易找到,53.71%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能够进行相应的指导。综观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山西农业大学还需要培养或聘用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当前,在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应当通过学习或具体实践等手段继续深造,以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表4 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情况
(4)个人自我评价层面
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层面的具体内容如表5所示。其中,39.31%的学生的创业受到家庭、学生、朋友的支持,42.80%的学生认为他们拥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有助于创业,55.03%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35.38%的学生认为过去的工作经验对创业有帮助,66.82%的学生认为创业资金有一定困难,45.41%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创业。由统计结果可以归纳出,大多数本科生认为自己缺乏组织指挥能力、谋略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过去的工作经验、亲人朋友的支持对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影响也非常大,父母的意见对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影响是主要的。
表5 个人自我评价情况
(5)个人创新创业意愿情况统计
个人创新创业意愿情况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45.42%的学生认同创业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的观点,31.88%的学生认为如果尝试创业的话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大,20.96%的学生已经做好创业的一切准备,34.07%的学生认为即使创业失败也会继续努力直到创业成功,28.39%的学生认为即使遭到父母强烈的反对也依然会选择坚持创业。由统计结果可以归纳出,高校有近一半的学生有创业意图,且认为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大,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即使遭到父母的反对或创业失败也会坚持创业。
表6 个人创新创业意愿情况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本文提出以下4个假设,并建立如图1所示的模型图。
H1:个人自我评价对创新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对创新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开展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图1 结构模型图
对量表的效度检测是为了更好地证明所用问卷适合此次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结构归类是否合理。
当用因子分析检验效度时,需要首先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即题项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反映在两个检验指标上:KMO值和Bartlett度球形检验值。其中,KMO值用于比较题项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取值在0到1之间:大于0.9,非常适合;0.7—0.9,适合;0.6—0.7,不太适合;小于0.6,不适合。Bartlett球形检验值用以检验题项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如果显著(即sig.〈0.05),则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7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从表7可以看出,KMO的数值是0.942>0.70,说明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较强,表示此量表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如下:卡方值为5423.34,数值较大,证明所对应P值小于0.001。因此,Bartlett球形度检测具有显著意义,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测量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效度结构较好。
为研究个人自我评价层面、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开展情况、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是否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个人自我评价层面、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开展情况、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作为自变量,创新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8所示。
表8 个人、教师、学校、国家政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
由表8可得:sig=0.000,表明回归模型显著,调整R方为0.803,表明可以解释80.3%的总变异,VIF值均小于10,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情况;P(个人自我评价层面)=0.000<0.05,标准系数为0.306,表明个人自我评价层面对创新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假设1成立;P(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0.011<0.05,标准系数为0.113,表明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假设2成立;P(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开展情况)=0.000<0.05,标准系数为0.459,表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开展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证明假设3成立;P(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0.008<0.05,标准系数为0.149,表明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假设4成立。因此,我们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结构模型图。
图2 结构模型图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个人自我评价、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项目开展情况、国家宏观政策关注情况对创新创业意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229份有效问卷中,仅有2位学生有立项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并不能有效地转换为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当今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深入,未能形成联动机制;第二,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健全;第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第四,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匮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但于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相关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教师、学生等未能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形成联动机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就相关行政部门而言,虽然高校出台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但由于创新创业成效不是定量的硬指标,因而相关行政部门的创新创业工作只停留在纸面,没有落到实处。第二,对科研部门而言,由于学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研发。第三,对教师而言,由于学校整体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完全依赖教师自身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提供项目指导服务,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第四,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由于存在思维惯性,大部分大学生将职业规划仍然限定在事业单位、考取硕士研究生上,未能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意义,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也不能得到传承。
已有调查显示,84.2%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但只有5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提升了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9]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提升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培养方案不完善。高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未能明确将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列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因而也没有可供学生选修的相对应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定位为公共选修课。虽然一些高校在校级公共选修课中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每学期也只开设1—2门课程,且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修学分而选择该课程,导致“真正想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学生未能选上该课程,一些仅仅是为了修学分的学生成功选上该课程”的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效果不佳。第三,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相分离。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时基本没有考虑过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此,即使学生学习了创新创业知识,也不能将其融入自身所学的专业中,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受到高校整体的重视,因而没有聘请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较强的专业背景,但其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大部分是基于政策的要求,“硬着头皮”教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不能系统地梳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理论,不能及时地引入创新创业、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方面的案例,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三,创新创业授课不系统。虽然高校聘请了专家学者、创业者、企业家等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题讲座,但由于缺乏长效的制度保障,专题讲座不能系统、连续地开展。这样,即使学生有创新创业的动机,在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培训与组织的情况下,也会逐渐失去动力。
虽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已深入人心,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入。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出台了很多资金补贴、减免税收等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然而,调查显示,仅有21.2%的大学生主动关注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43.6%的大学生表示会偶尔关注相关政策,35.2%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10]大学生对相关扶持政策了解不深入,造成大学生不敢踏入创新创业领域的门槛。第二,创新创业活动宣传工作不到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消息的宣传大多停留在官方网站的活动通知栏中,几乎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栏,也没有张贴创新创业学术沙龙的相关海报,大部分在校生不会定期关注官方网站的信息,因此不能及时地获取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第三,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匮乏。高校有关创新创业的实验室数量少,开放程度低,且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较少,激励机制较弱。因此,即使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小组,小组成员也不能定期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其热情会降低,这也会影响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产出。
根据以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实践路径: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在观念上重视了,才会在行动上有所体现。高校应该建立行政职能部门、科研部门、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学习体系的联动机制,具体如下:第一,高校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出台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短期与长期目标,并将创新创业教学成果设为教师绩效考核的“硬指标”之一。第二,为了保障高校科研部门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工作,政府及高校应当加大科研投入,在资金上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开展。第三,为了保障教师能够长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并对获奖的教师及学生创业团队予以精神及物质上的鼓励与支持,以激发教师投身于创新创业工作的热情。第四,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高校应当定期邀请有名望的企业家或创业成功的校友回学校与大学生分享创业经历,以此改变学生传统意义上的“重企事业单位,轻创新创业”的观念,提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使大学生在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
高校应当及时制定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具体如下:第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外化的重要表征和能力要求[11],高校应当明确将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出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法、实践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二,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使其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覆盖率,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接触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机会,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掘有创新创业潜能的学生。第三,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应结合专业课程开展。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时应当契合专业的异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与自身所学有机结合,形成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创新创业成果。第四,鼓励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以鼓励教师与学生团队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让教师与学生团队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案例大赛,自觉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课题。
高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的经验,具体如下:第一,聘请长期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高校应当合理地分配项目资金与教学资源,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聘请长期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并定期邀请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做分享报告。第二,丰富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的教学经验。在大数据、物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应当在学习中成长,对于有意向去相关企业或创新创业教学成功的高校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青年教师,高校应当予以鼓励与支持,制定相应的定向培养政策,让青年教师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同时,高校应当鼓励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单位实习,以提升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制定长效的政策,以保障创新创业授课的系统性与完备性。高校应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组建创新创业教师与学生团队,制定长效的创新创业政策,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创业者与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与论坛,保证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政策。高校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发布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讲座与创新创业大赛等信息,使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新创业政策与活动。第二,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高校应当在官方网站上设立创新创业模块,专门成立负责发布创新创业信息的团队,及时将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发布到官方网站上,以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学校官方网站上获取创新创业活动的一手资料。第三,高校应增设并开放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共享机制,方便创新创业教师与学生团队在固定的地方开展创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