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点思考

2020-02-28 18:54邢楚若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现代化文明

■ 邢楚若

(山东临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在追求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上的又一突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和宏图大略,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对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追求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新内容

现代化是跨域两个世纪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对现代化的第一次追求。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曾宣布:在20世纪内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党对现代化追求进一步强调。1975年初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总理的庄严宣誓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现代化这一战略命题。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1979年底,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至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但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有了一个中国老百姓易于理解的传统词汇——“小康”。

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对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聚焦现代化:强调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一阐释,既包含历史上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在内的综合国力,又增加了国际影响力、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新内容。至此,党对现代化认识进入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增添了新的理论支撑。

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内涵、外延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规法律规范性安排,是一整套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能力等多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内在整体: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释放出的作用和效能。

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完整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经济基础得到显著提升,客观上要求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上层建筑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释放更优的效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离开治理体系谈治理能力和离开国家治理能力谈治理体系都是没有意义的。

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代表着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标志着政治文明达到空前的程度。政治文明是由意识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所组成的统一体。其中,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关键,是政治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分水岭。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意识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一种崭新的政治文化应运而生。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方式和方法,每个公民的自由、民主、法治实现又是另一番壮丽图景。

目前,我国还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国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较为突出。公民、法人、社会组织的法治意识、参与自治程度还有待大的提高。不少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政治文明还没有达到空前的程度。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存在多种矛盾,也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当前,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主要矛盾和战略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认真总结了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教训,对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理论创新的基本点是:

第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社会管理是政府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行为:政府拥有庞大的权力,是社会管理主要主导者;社会管理很容易表现为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并对社会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角色”。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密切、平等的网络关系、线上线下的关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社会治理体系”概念及实践路径的提出。社会治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其中,组织体系是由多个主体构成,制度体系是相互遵守的依据和共同的价值观,运行体系是实践探索的路径,评价体系是运行效果的检验评判,保障体系是基础物资支撑。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构起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社会治理体系。其实践路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种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有序竞争,治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党切实支持政府依法管理社会各项事务,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集约高效的政府体制机制。

“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整个社会基本遵循。这里的共建是党领导下各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过程。这里的共治是党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主体协同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这里的共享是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分享社会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施标志着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渐形成。一幅公民、家庭、社会组织及企业法人充分参与社会治理的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可以期待,一场更为声势浩大的既讲点又讲面全方位改革必将展现出崭新的壮丽图景。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将作为这场改革的根本尺度,继续体现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之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也必定会成为这场改革的指南。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对不文明说“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文明歌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建设社会王义政治文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