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斌
(上海市一万度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即由政府主导、依靠要素投入的投资驱动模式将转向“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模式。与此同时,经济总体全球化失利,集团化、区域化特征明显,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已经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了。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加剧,标志着我国当前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弱化负面冲击,通过激发改革的微观主体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社会在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上已形成共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要更加明确,将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实现控制力的方式要更加明确,主要是通过活力实现影响力,通过活力达到控制力;国有资产的实现形式要更加明确,国有资产将由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转向有良好流动性、可以进入市场运作的国有资本。“1+N”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和施工图。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到1998年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2003年后进入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发展阶段,30多年来,改革使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数百万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公有制;通过对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的政策关闭和破产,五千多家没有复苏希望的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通过再就业中心政策和基本保障线,共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近三千万人,并建立了国有企业职工流动安置机制。总体来看,国有企业已经通过改革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改革初期,大型国有企业的制度没有被触及,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的问题日益暴露:在现有资产管理体制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经理层或是寻求隐性薪酬,或是出现懒政、怠政、庸政现象,由此导致的效率折损和代理成本增加往往得不偿失。核心表现在“三个问题”:一是强激励硬约束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调动劳动积极性和经营责任心的动力,个体利益与国有企业经营结果绑定还需要强化;二是战略游移,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反复变化,导致战略措施概念多、落地少,战略执行的定力和纪律需要增强;三是经营行为短期化,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缺少对长远竞争力的培育,涸泽而渔的事例时有发生,短期利益与中长期目标需要有效制衡。
要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需要从治理结构入手,明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权责明晰、分类授权的基本原则,确立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国发〔2019〕9号文)为代表的顶层设计文件体现了政策制定层对国资国企改革的突破性认识:一是从“经营企业”向“经营资本”的转变,国家委托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等专业投资经营机构持有和经营国有企业,隔离了政府与企业的直接产权关系;二是从“多目标治理”向“政企分开”的转变,通过权力责任清单和派出董事等制度,明确了出资人代表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权力边界;三是从“监管过度”向“激励约束并重”的转变,能够理性看待自然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正视物质激励的带动作用,将薪酬视为使股东和经理层利益达到一致的必要对价。
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经启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以刘鹤副总理提出的“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行动纲领,通过改革实现结构调整和机制优化,助力企业顺应“新常态”下转变增长动能的需要,继续成为带领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1)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有效激发公司和员工两级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采取规定行动和可选行动相结合的“2+N”模式,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在“2+N”模式中,“2”是指两个必须完成的改革行动,即全面规范治理、全面覆盖企业内部三大制度;“N”是指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工具箱的完全自由化,国有企业要依法自主选择体制机制改革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混合所有制、职业经理人、中长期股权激励、后分红、项目共同投资、超额利润分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2)建立有效均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中的作用,着力解决战略漂移问题,强化战略执行的重点和纪律。
企业应建立执行机制来控制决策的理性平衡,有效应对和解决战略漂移,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作用和总经理的行政管理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在领导、管理和维护共同环境中的作用。第一,企业应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等相关章程,根据法律程序选择经营管理者。第二,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做出商业决定时,尽可能扩大和深化公司的董事会授权,从而实现“解放”。企业要为高管的任命、管理和培训等创造条件和标准,建立监督机制。第三,董事会应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第四,坚持“三位一体”的原则,推动董事会对公司的管理和对子公司的有序授权,提高公司的市场反应速度。
(3)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根据公平激励原则,研究和实施好人事、劳动用工和考核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进一步实施多元化激励约束奠定坚实基础。一套严格的科学评估体系,其基础在于把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相结合,促进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业绩与任职职责的有效联运,建立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的价值分配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在工作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4)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国有企业想要在这个浪潮中赢得挑战,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要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力量源泉。作为我国市场创新主体,国有企业应增大科技研发方面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应以发展为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主动对标世界先进企业和科技,努力在世界重大前瞻性领域取得突破,占得先机。
要利用好“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机遇,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夯实内功为重点,重点关注并培育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跨越式进展和突破,从而使更多产业转向创新驱动,获得先发优势。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新一轮改革给予了国有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政策。国有企业唯有认真分析自身所处的领域和行业,结合实际用好用足这些政策,通过实施“2+N”模式、建立有效均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三个制度的全面改革、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