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休养融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问题窥探
——以浙南乡村旅游地为研究中心

2020-02-28 18:54林钧财冯佳莹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仙居职工农民

■ 林钧财 冯佳莹

(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1 研究背景

十九大以后,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即将步入全面小康,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和振兴乡村经济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人民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制度便是职工疗休养制度,职工疗休养制度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制度职工,疗养院是职工人员主要活动场所。但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在正常运营的疗休养院中,却有三分之一在亏损经营[1]。管理体制和服务提供方式变革刻不容缓,实际上自2016年起,疗休养制度已正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握其革新特点和方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乡村旅游经济振兴研究现状

与疗休养直接相关的是乡村旅游地,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情况也影响着疗休养内容的质量。而发展乡村旅游也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环境、提高农村居民自豪感和素质。传统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和力度比较好,但更多的小乡村在旅游方面则有待完善。在我国,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然而不少旅游地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经营粗放,而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从文化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于乡村资源并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消费者通过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对乡村再次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2]。但是在文化挖掘方面,多数乡村开发力度明显不够,比如我国有很多“特色小镇”,但这些“特色小镇”只是因旅游而特色,村民只着眼于赚钱,“特色小镇”本身却缺少独有的文化内涵。

当前倡导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引导乡村经济振兴。但中国乡村地域辽阔,乡村类型复杂多样,不同乡村地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需要识别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区、大都市边缘区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地,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典型发展模式[3]。

3 职工疗休养融入乡村旅游中的互动发展探索

职工疗休养制度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两者本是关联不大的发展主题,随着广大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新业态,关于两者的研究与实践已悄然兴起。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杭州市与黔东南州结成对口帮扶,以帮扶麻江县旅游景区找准定位为出发点,兼顾杭州市疗休养制度,两地的相互配合,互动发展。一方面,杭州市疗休养内容的增加带动了更多的杭州市民前往麻江县旅游,促进当地民众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将得到提升,为打造良好的旅游产业生态,形成旅游带动其它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效益开了好头,这是“疗休养+”的深化。将职工疗休养制度融合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并在疗休养基地打造全面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既能更好服务于游客(职工),带动客源,也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在此趋势下,职工疗休养融合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在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略落后的地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为避免讨论空泛化,这里以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但发展水平一般的浙南小县城仙居为例进行探索[4]。仙居乡村旅游经济振兴重点在于对外拓展客源和对内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丰富旅游活动。这里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①考察仙居旅游产业中文化的挖掘程度,如果文化挖掘程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如何在仙居旅游产业中融入本地的文化特色,这是拓展客源的关键;②农民在旅游产业中的参与度。融合旅游产业链和推出更多的旅游活动,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民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效果。提高农民参与度,开发商务必要与农民充分协商,开发商在旅游开发中不损害农民的利益。此外还需要帮助农民提高素养;③仙居乡村网络设施建设。消费者倾向于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出游信息与出游渠道,由于仙居山地偏多,网络设施在乡村建设还有待完善。

职工疗休养制度融合在乡村旅游经的模式,需要仔细研究2018年杭州市与黔东南州形成结成对口帮扶模式,深入“疗休养+”这一理念,从中找出黔东南州和仙居旅游经济中异同的内容,才能从省内和省外分别寻找能与类似仙居的旅游地结成帮扶地的地区。

4 问题与小结

乡村旅游地在与职工疗休养互动中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某些旅游地在此模式下原有问题如同置于显微镜下。以农村地区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且应用水平低下的问题尤为明显。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出游信息与出游渠道,然而占据多数的乡村旅游地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旅游者和疗休养人员有诸多不便。“互联网+”将会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互联网在旅游产业中运用的程度,决定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因此,健全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是目前乡村旅游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多数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融合不到位,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浙南不少乡村旅游地区只注重开发自然资源,对其文化挖掘不够,如仙居地区的导游在介绍当地自然风景时,较少涉及相关民间故事和典故[5],游客往往不尽其意。在具体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开发商忽视乡民意见,一定程度上侵害农民的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地区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参与度较低。一方面是开发商未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农民不能理解整个开发过程;另一方面大多农民的素质文化仍停留在过去,尤其是老一辈的农民。农民素质水平提高需要当地文化部门长期引导,而非一日之功。此外,乡村旅游经济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健全且旅游信息化水平低,也是浙南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职工疗休养制度方面也有许多地方还未改善。当前的疗养院趋于网络化管理,而如何系统地运用网络经营疗养院,目前并未有成熟的经营经验可借鉴,处于偏远乡村疗养院还需推广和加强网络化管理;其次,关于高危工种职工疗休养服务内容不够全面;再者,疗休养人员工作地和乡村旅游地结成对口帮扶模式当前只在少数地区实行,大部分地区还未推广,浙江省内发达区域尚可与外省乡村地域合作,浙江省内乡村地区又如何与外地合作与交流?这些问题都等待解决。

新时代下的乡村经济振兴,除开拓更多的致富渠道,也不能忽视对已存在的发展模式和旧有制度潜在经济关系深度挖掘。乡村旅游地是疗休养的主要地区,职工所在地与旅游地结成帮扶模式,是疗休养融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创新,可使其间接宣传更好地发挥,吸引更多人员来到当地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地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地中的文化体验和“互联网+”新业态是目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两者又是多数乡村旅游地的短板,旅游地周边居民素质问题也日益明显,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地与疗休养结合下所要面对的,其具体解决方案还需根据各地区情况制定。

猜你喜欢
仙居职工农民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咏地理位置考
杨余龙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仙人居住的地方 浙江·仙居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