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
一是缺乏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体观,没有站在国土尺度上整体谋划修复工作,也没有抓住修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观,对构建生态系统结构认识不足,将国家批复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分割为若干个生态系统相关度不高的子项目实施。三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要素统筹修复意识,对修复要实现的目标与各子系统、各要素协同发挥作用的关系研究不够。
一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性目标,各地没有确立5 年、10 年、20 年、30年等战略性生态修复项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二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量化性目标。三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与修复标准对应关系,导致各要素修复程度深浅不一、修复资源浪费、效果不统一。
一是缺乏先进的检测与监测设备,难以快速识别大尺度全域性国土空间生态问题。二是缺乏生态型修复材料与装备,目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一些地方因大量使用混凝土,导致生态系统被分割。三是缺乏生态修复先进技术,目前各类修复技术普遍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一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规范,规划设计质量难以达到要求。二是缺乏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规范,难以保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影响生态修复资金投入和修复效果。三是缺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不利于生态修复实施监管、竣工验收和工程质量评定等全程全面监管。
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核心就是系统观和生命观,这就需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出发,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尊重自然,以自然恢复为主,由工程治理思维逐步转变为自然修复加必要的工程措施,系统治理国土、环保和水利等问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强调全域综合治理思维。随着深度开放步伐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经济要素、人口联系快速化,地区行政化和条块式的整治修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从政区分界向区域协同转变,从流域分割向流域统筹转变,协调好政区间、上中下游等关系,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原国土资源部提出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与"三深"相比,土地科技创新还比较薄弱,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明显不相适应。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提出加快实施自然资源"一核两深三系"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
在理论技术上,要加强生态恢复的理论认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和安全格局构建等方面研究。在国际合作上,积极参与IPBES 等土地和生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组织活动,吸收国外关于相关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增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长效制度。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全要素、全区域和全流域推进整治修复的背景下,建立多部门统一领导的整治修复协调机构和统筹推进机制,逐渐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修复规划与实施制度,建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统一监管能力。
加快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财政、金融、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专项资金渠道,鼓励引导多方参与,探索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设立整治修复基金和绿色债券。建立完善流域上下游、跨流域和政区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公众参与力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更多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行为,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实施,"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是对"自上而下"决策的补充和修正。
总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象虽然关注的是各类型生态系统,但同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修复相比,中、大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逻辑涉及多尺度、多层次的修复,且其更多地关注中宏观上基于原生生态系统下的所有国土要素的空间结构优化、修整和生态功能的抚育、恢复,而非仅强调修复的技术和手段,其与地域空间上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格局优化密不可分。对全新的生态修复工作领域,有必要系统学习理解生态修复的内涵特征,把握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体系等,多管齐下,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设。